文 楊思炯
《古蘭經(jīng)》云:博知者寡言,半知者放言,無知者肆言。我不敢妄稱博知,亦不甘淪為無知,勉強作為半知者,來說說我家鄉(xiāng)地名的源流和變遷。由于篇幅的限制和手頭資料的缺乏,本文重點討論衢州中心地區(qū)歷代地名變化。
由民國時期鄭永禧所編的《衢縣志》可以得到衢州中心地區(qū)歷代地名大致呈以下變化:姑蔑—太末—新安—信安—衢州。又,唐咸通年間(860-874),改衢州信安縣為西安縣,此是西安之名在衢之淵源,至今已經(jīng)1157年。
《左傳》云:“魯哀公十三年,越伐吳。吳王孫彌庸、壽于姚自泓上觀之,見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見仇而弗殺也?!币话阏J為,《左傳》中的這段話是對“姑蔑國”最早的記載。然《路史》載,夫差次子名叫“姑蔑”,文中吳王孫彌庸也說“吾父之旗也”。故此處彌庸見姑蔑之旗,非姑蔑人所執(zhí)之旗,是其父姑蔑之旗也。也就是說《左傳》中的這段話只能說明姑蔑是一人名,而不能證明姑蔑是一國。
姑蔑,這個古老神秘的稱呼,究竟是人名是國名?又或是族名?
《國語·越語上》記載:“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北至于御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也就是說,姑蔑東臨越國。此處,姑蔑是被作為一個國的名字。那么“姑蔑”從何而來?
有學(xué)者考證,姑蔑最初是族名,是商代君王武丁妃子婦好的后裔,商被周滅亡后,姑蔑人輾轉(zhuǎn)南遷。關(guān)于這種說法,民國余紹宋所編的《龍游縣志》記載過一個與之相關(guān)的龍游風(fēng)俗:“正月初一日出行,如果遇到乙姓人的花燈,這年必定是萬事如意、福壽安康”。為什么是乙姓人?《姓氏尋源》引《姓苑》記載:“殷湯字天乙,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姓乙或許與商人之后這一傳說相吻合。然而傳說風(fēng)俗并不能作為確鑿的證據(jù)。
與此“外來說”觀點相似的還有四川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彭邦本先生的看法。其在《姑蔑國源流考述——上古族群遷徙、重組、融合的個案之一》一文中說:“姑蔑本是黃河流域的一個古老國族”。不同的是他引用的是《春秋》:“三月,公及邾儀父盟于蔑。”杜預(yù)注:“邾,今魯國鄒縣也。蔑,姑蔑,魯?shù)?。魯國卞縣南有姑城”。這就又提出了姑蔑原在魯?shù)匾徽f。
錢穆先生在《古史地理論叢 》中寫道:“因念古代民族遷徙,以舊居之名名其新邑,此為古史每多異地同名最好一說明?!鳖欘R剛《“三監(jiān)”人物及其疆地》也指出:“古代國名常隨國君遷都而轉(zhuǎn)移,則是一件顯著的事實?!彼赃@里是否可以下這樣一個小結(jié)論,綜上所述,姑蔑一名為中原至此,為外來。我認為不妥。第一,傳說故事不可作為確鑿證據(jù)。第二,史料中提到的是蔑,姑蔑一說均為后人注解和衍生分析所得,并不可全信。
又有學(xué)者從訓(xùn)詁學(xué)角度出發(fā),指出按清儒的因聲求義,“姑末”、“姑蔑”、“姑妹”、“大末”或非同一地名: “末”與“蔑”兩字差距極大,音亦不同。姑和大都讀若DU而非DA,故可通用。大家可以按衢州方言,特別是龍游方言試試,或合此說。若按此“姑蔑烏有說”,姑蔑與浙西無關(guān),此正秦之不置大蔑縣而設(shè)大末縣之原因。當(dāng)文獻有歧義時,我們可以引入考古材料:現(xiàn)龍游有姑蔑子墓葬出土。可惜的是此春秋時期的棺側(cè)板上寫的是“末”而非“蔑”。那么,此斷定為“姑蔑子”墓時便已默認姑蔑與姑末同為一地,也不能完全證明姑蔑就在浙西現(xiàn)衢州一帶。而在云南發(fā)現(xiàn)姑蔑令的土墩墓。姑蔑令何許人也?在云南也有被稱為姑蔑的存在。可惜由于種種限制,不能查到關(guān)于此云南墓葬的詳細圖片或文字資料,徒讓姑蔑更撲朔迷離了一些。
況且,主要文獻也有偽書或錯訛。《國語》、《逸周書》、《路史》、《越絕書》,均為后出。那么,由此看來,姑蔑之名是否確指古衢州還未能下其定論。惜乎,不能考訂吾家鄉(xiāng)的第一個名字。何謂姑蔑,當(dāng)有心者共追之。《左傳》等古代中原歷史文獻記載南方的浙江或太湖流域時,其地名、人名、歷史錯亂很多,要梳理清晰還需要文物考古的支持。希望日后有更明確的考古實物。
考據(jù)辨析需要大量的資料,不能輕易下結(jié)論,開始我并不曾想到光是姑蔑之名便如此難考,限于學(xué)力、資料的限制,我還不能做出結(jié)論??傊髁鞯挠^點認為姑蔑為衢州古稱。
太末或大末之名確指衢州之地?zé)o疑。古漢語,“太”同“大”,二者亦不需辨析。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滅楚,平定江南,于吳越之地置會稽郡,今衢州屬會稽郡之太末縣。也就是說,太末究竟何來,不過是討論“姑蔑”與“姑末”之差異,便轉(zhuǎn)而為上節(jié)之問題,此不贅述,雖無定論,然太末之名定,與“姑蔑”、“姑末”何者一脈相承,待考??傊?,不論是“姑末”、“姑蔑”、“姑妹”,簡化為太末,皆可說通。
《衢縣志》載,東漢初平三年(192),分太末縣置新安縣,為衢縣建縣之始。西晉太康元年(280),因與弘農(nóng)郡新安縣同名,改新安為信安。衢州之地的新安之名源于何處,暫缺資料證明。但是查歷史地理典籍可得,弘農(nóng)與徽州皆曾有屬地名為新安。弘農(nóng)新安置縣于秦時,取“新治安寧”之意。徽州的新安來源于徽州古稱,一說鎮(zhèn)壓山越起義后以圖“新立安定”,另一說因今徽州祁門縣境有山曰新安山而得名。新安,“新治安寧”、“新立安定”是取其嘉名之意,東漢時分太末置新安縣,是否也是此意?不同的是,弘農(nóng)與古代衢州地區(qū)的新安縣都屬縣一級別,而古徽州的新安屬郡一級別。位于今淳安,新安江一帶的始新縣也在隋開皇九年(589)更名新安縣。
新安之名竟然如此受“歡迎”。由此可見,在唐代之前,各地地名重復(fù)者甚多。錢穆曾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大贊“兩漢吏治”,向往地方擁有較大的自主權(quán)。隋唐之前的多地地名重復(fù),正反映出了其時中央集權(quán)還不甚強。
信安之名在全國亦有多地曾用。舉一例,如《鑒印山房藏古封泥菁華》一書中收錄了臨淄出土的西漢“西安丞印”、“信安鄉(xiāng)印”,漢代全國地名重復(fù)之多,可見一斑。
家鄉(xiāng)的信安之名自西晉始。因境內(nèi)有信安溪而得名。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稱瀫水,又名信安江、信安溪、衢港、西溪。這信安溪便是后世之衢江。信安更名,因水得名。新安更名信安,依我推測,或許也與二者讀音相近有關(guān)。那么如此看來,新安之名已頗得認可,方有更名而仍顧及讀音之事。故雖然衢州之新安源于何處,暫缺確鑿資料表明,但姑且可以推斷,新安之名在此地使用,或官方或民間,時間不短,影響深遠。
隋開皇九年(589)改始新縣為新安縣,并遂安、壽昌縣入新安縣。同年,太末縣建制撤銷。其地分屬信安、金華二縣,屬婺州。自此,新安之名便隨著新安江,流淌在信安之北。我們的信安溪,依地勢緩緩注入新安江,下富春江、錢塘江,東入海。浙江,從信安流向新安。你的名字,從新安變作信安。
唐武德四年(621),分婺州于信安置衢州。衢州之名由此起。
關(guān)于衢州名衢的緣起,一般有兩種說法?!洞竺饕唤y(tǒng)志》載:“衢州之地,以路通三越因”。江山港、常山港、烏溪江匯合衢江,水網(wǎng)交錯,故曰三衢。此為“因交通為名”說?!遁浀貜V記》則云:“自隋以前地理與婺州同。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析婺州之信安置衢州,以州西三衢山為名”。這是“因山為名”說。
對于我個人而言,更傾向于因交通而名衢。
《說文》釋衢:“四達謂之衢”?!冻~·天問》寫道:“九交道之意”?!短?jīng)》也說:“衢周九路”。可見衢的字義就在于大路,交通要道。從實際上來看,古代衢州“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陽之肘腋,掣閩、粵之喉吭,通宣、歙之聲勢”?,F(xiàn)代衢州亦處四省交界,北有皖,西為贛,南可入閩,東下浙江。故我認為衢州“因交通為名”或更準(zhǔn)確。
作為“衢”的衢州,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孫子兵法·九地第十一》有言:“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賦予了衢重要的軍事地位。顧祖禹說:“守兩浙而不守衢州,是以浙與敵也。爭兩浙而不爭衢州,是以命與敵也?!鄙鷦芋w現(xiàn)出衢州作為軍事要地、交通要道的責(zé)任。
現(xiàn)今一提起西安,人們往往想到的便是陜西省會西安。但是我的家鄉(xiāng),這里才是最古老的“西安”。
唐咸通年間(860-874),改信安縣為西安縣,西安因西溪(衢江)而得名,屬衢州。由此得,西安因水得名。信安到西安的變化來自于衢江之名的變化。
表面上來看確是如此。然而,細究深意,我們可以看出,東晉以來,永嘉南渡,南北朝殺伐連年。北人南渡,出現(xiàn)大量僑置州郡。由上節(jié)隋唐開皇九年之事可見,隋唐大一統(tǒng),需要進一步精確了解全國所置州縣現(xiàn)狀,如區(qū)劃、戶口、賦稅、物產(chǎn),以消除大分裂時期帶來的僑置州郡的混亂,加強對地方的掌控。信安更為西安,與此亦有相當(dāng)關(guān)聯(lián)。
隋唐更改修訂地名,避免各地地名的重復(fù)。這是中央集權(quán)制度加強的體現(xiàn),或許也與賦稅、兵制等更改變化有關(guān)。隋唐時期,隨著經(jīng)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發(fā)展,經(jīng)濟制度也更加細致和準(zhǔn)確。唐武德七年(624)在實行均田制的同時,推行“租庸調(diào)”的賦稅制度。此制度又依靠“賬籍”制度,需對人口信息進行更精確的統(tǒng)計分析。故而修訂地名便大有必要了。或也因此,隋唐之后的地名變化較之前大大減少,有一點功在當(dāng)代,利在千秋的意味了。西安為衢州縣治,自咸通始,直至民國。后因與陜西西安重,方更名。凡1052年。
從更加宏觀的角度認識地名變化,是一件有趣的事。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quán)精神往往給予我們一種形而上的感覺。然而關(guān)注到其從小處影響我們身邊地名變化之實例,便可讓我們對抽象的、形而上的大一統(tǒng)精神有了更加直觀的、具體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