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瑜堅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8)04-221-02
0
家長會案例
會議時間:初二下學期中段考后
會議形式:全體與分組相結(jié)合
參會人員:班主任、各科任老師、全體家長
會議目的:
1.讓家長了解孩子半個學期以來在校生活情況,促進親子溝通順暢,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2.架起家長與科任老師溝通的橋梁,共同促進孩子的學習;
3.與家長商討學生的教育對策,更有針對性地促進孩子的學習。
會議準備:
1.向相關部門借一個空課室(化學實驗1室),為分組家長會作準備;
2.向科任老師(語文、數(shù)學、英語、物理、思品)說明此次家長會的安排,收集科任老師認為在該學科中,需要跟家長進一步溝通的學生名單;
3.收集好名單后,根據(jù)文(語文、英語、思品)理(數(shù)學、物理)科分組。小部分都有名單的告知家長可自行選擇一邊,如果時間允許兩邊都可參加;
4.抽取此次家長會中需分組留下的家長相對應孩子在該次中段考試的成績,打印5份,派發(fā)給科任老師,以便讓科任老師更全面了解需重點關注學生的綜合成績;
5.班干部準備PPT和發(fā)言稿,匯報班級情況。
會議過程:
一、班主任作開場白
1.介紹本次家長會的流程,以便于讓家長對于此次家長會的安排心中有數(shù);
2.簡單總結(jié)班級近半年的情況。作為班主任,介紹這學期班級管理目標,以及近半學期目標完成情況。同時,對于班級近半學期總體情況作簡單總結(jié),主要介紹班級的發(fā)展趨勢和存在的問題。
二、班干部介紹班級情況
讓班干部介紹班級情況,體現(xiàn)學生自主參與型的班級管理模式。不同班干部介紹不同的情況,班長介紹本學期開展活動的情況,并播放照片和視頻;副班長表彰班級好人好事;學習委員介紹班級學習情況,如:課堂、作業(yè)等;班級“大法官”介紹班級德育方面的情況,表彰開學至今無任何違紀現(xiàn)象的同學。
三、科任老師介紹學科學習情況
科任老師介紹該學科在初二下學期的特點和學生應注重的方面。同時,就近半學期以來學生的學科學習情況作總結(jié),以及介紹中段考班級該學科的情況。
四、文理科分組交流討論
在家長會前已經(jīng)將文科、理科組的學生家長名單告知學生家長,因此班主任只是需要告知家長分組的地點即可。文科組由班主任負責(班主任教授班級的英語教學),理科組由數(shù)學老師負責(數(shù)學老師只是教授一個班級,因此可以負責理科組的家長接待)。語文、物理、思品老師在結(jié)束其它任教班級的學科方面的介紹后,可立即到相應地點與家長交流。
在這次分組中,文科組有9位學生家長,理科組也有8位家長,同時這兩組中有3位學生家長是兩邊都需要走動的。
案例分析
一、案例特點
這次家長會,在保持集中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地提出分組的形式,在以下兩個方面凸顯有效性,這一點是其與傳統(tǒng)家長會的最大不同。
1.過程的有效性
一場家長會下來起碼三個小時,而對于不少家長來說,有些情況或問題自家小孩并不存在;而對于有些家長來說,自己小孩的問題比較復雜,想與老師交流,但由于集中的時間太長,結(jié)束時已經(jīng)較晚,沒有太多時間與老師交流;再或許是一個老師對應幾個家長,老師或者班主任應接不暇。而這種“集中-分組”式的家長會,在家長接收完共性的信息后,因人而異,各取所需,讓家長會整個流程更有效率。
2.結(jié)果的有效性
家長會后,我特意觀察了這14名同學的情況,在相應出現(xiàn)問題的方面都有所改進,如有些同學作業(yè)缺交情況有改善,有些同學學習方法有所改進。同時,在期末考試中,這些學生的成績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有一部分進步很明顯。
二、實施案例應注意的方面
這種創(chuàng)新型家長會最關鍵的是分組,分組的依據(jù)主要有三個方面:成績、德育教育存在問題的共性、學習方面存在問題。
1.根據(jù)成績分組
不同的班級在學習成績方面有不同的特點,如果本班的特點是兩極分化嚴重,那就可以根據(jù)成績分層,跟不同層次的家長探討孩子的學習如何拔尖、進層或不掉隊。
2.根據(jù)德育教育存在問題的共性分組
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有很多方面,如個人衛(wèi)生、文明禮儀、規(guī)則意識、誠信、人際關系等,班主任可以把有類似問題的學生家長集中在一起,探討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事宜,共同解決問題。
3.根據(jù)學習方面存在問題的共性分組
學習方面的問題應綜合學生各科表現(xiàn)而定,需跟科任老師多探討了解,以此來判斷學生在哪方面出現(xiàn)問題。相關問題包括學習方法、作業(yè)繳交(質(zhì)量)、課堂紀律等。
當然,選擇哪種方式分組,由該次家長會主要想解決的問題(重點和目標)而定。
三、案例反思
在這個案例中,有以下兩個方面可以改進:
1.在向科任老師調(diào)查學生情況時,可通過表格的形式,更清晰。
2.在準備分組時,可考慮雙向選擇,綜合考慮。
在案例中,分組時主要聽取了科任老師的意見,但如果能聽取全體家長意見,這樣班主任在分組時,可參考的情況更多,判斷起來更客觀。但由于人數(shù)多,平日很難見到所有家長,可以考慮兩種方式:一是發(fā)調(diào)查表。讓學生帶回給家長,家長寫完后,要求簽名并密封帶回給班主任。密封的原因是,可能有些家長不愿意讓孩子知道,覺得不利于問題的解決;二是通過發(fā)送“互教通”,說明此次家長會的安排,收集家長認為需要進一步溝通的學科名單。讓家長通過QQ或者短信的方式發(fā)送給班主任。
四、小結(jié)
家長會是家校溝通的重要橋梁,同時也是家長了解學校和老師的重要途徑,怎么開好家長會,讓家長會更有效,是家長學校建設需要思考的課題。本篇案例分析在創(chuàng)新家長會形式上做了集中——分組的嘗試,在實踐中總結(jié)了分組的依據(jù)和可以改進的舉措,并從過程、結(jié)果兩方面證明這種嘗試確實加強了家長會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