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一文
湘鄉(xiāng)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是曾國藩在家讀書,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讀了多少遍。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竊??墒亲蟮扔业?,就是不見他睡覺。
曾國藩的人生哲學很獨特,那就是尚“拙”。他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p>
曾國藩能夠打通科舉這條路,靠的完全是勤奮。父親要求他,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一本書。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絕不睡覺。這種“笨拙”的學習方式,在他身上培養(yǎng)起超乎常人的勤奮、吃苦、踏實精神。
積苦力學的經(jīng)歷給了曾國藩獨特的啟示,就是要比別人更虛心?!氨孔尽钡娜瞬辉溉∏?,遇到問題細心鉆研,因此不留死角;相反,那些有小聰明的人不愿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難繞著走,基礎打得松松垮垮。所以,“拙”看起來慢,其實卻是最快,因為這是扎扎實實的成功,不留遺弊。
雖然曾國藩早年不順利,但是積苦力學之后,后面的路越來越順。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舉人;又四年,又高中進士。他總結自身經(jīng)驗,多次說這得益于自己基礎打得好,所以“讀書立志,須以困勉之功”。
曾國藩打仗靠的也是“笨拙”精神。他打仗不貪小利,不求奇謀,踏踏實實,穩(wěn)扎穩(wěn)打。他說:“打仗要打個穩(wěn)字。”他一生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他花極大心血去研究敵我雙方情況、戰(zhàn)斗的部署、后勤供應、出現(xiàn)不利情況如何救援等,直到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決心。
曾國藩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誠為本,以“拙”為用。他一生要求自己“不說大話,不求虛名”,做事“情愿人占我的便益(宜),斷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宜)”。別人以巧似偽欺騙他,他卻仍然以誠以“拙”相待。
當然,曾國藩最有意義的“笨拙”,還是他的思維方式。每遇到一件事,他都要從正反兩方面去看。反復琢磨,細細分析。而“正”“反”這兩個方面,他也要進行細分,把“正”面再分兩面,分析它的正反;同理,“負”面也自有其正反兩面。他把這件事中包含的每一個因素研究到位,不使有一點含混不清之處。這樣分析下去,對這件事物就會觀察得分外透徹。
曾國藩說,自己“天分不甚高明,專賴學問以求精明”。曾國藩一生經(jīng)歷千難萬險,處理過無數(shù)大事,大體很得當。其過人之處就是不怕費心費力,對事物進行深入分析。在對事物進行了精到分析的基礎上,再找出要害,把握關鍵。每次處理完了之后,還要總結經(jīng)驗教訓,為下一次做參考。
曾國藩的精明,就是建立在這樣的“笨拙”之上。確實,“笨”到極致就是“聰明”,“拙”到極點就成了“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