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巖 崔 珺
(遼寧電力中心醫(yī)院 檢驗科,遼寧 沈陽 110015)
梅毒在臨床當中屬于一種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其指的是有梅毒螺旋體造成的慢性和系統(tǒng)性傳播性疾病。根據研究表明[1],人類是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其傳播途徑主要包括有母嬰傳播、性傳播以及血液傳播,對人體的各個器官進行侵犯,進而引發(fā)一系列癥狀以及體征,同時還會多年沒有任何癥狀,而呈現潛伏狀態(tài),對人類的危害非常大?,F如今,梅毒血清免疫學試驗一共分為兩類,一類為VDRL(性病研究實驗室玻片試驗)、USR(不加熱血清試驗)、RPR(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以及TRUST(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另外一種類型包括有TPHA(梅毒螺旋體血凝試驗)、TP-PA(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驗)以及FTA-ABS(熒光螺旋體抗體吸收試驗)等[2]。
表1 兩種臨床檢測方式梅毒血清學檢測情況對比[n(%)]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收的梅毒的患者一共有138例,當中,男80例,女58例。年齡在18~72歲,平均為(42.9±3.8)歲。梅毒Ⅰ期一共有82例,Ⅱ期一共有36例,Ⅲ期一共有6例,隱性一共有14例。
1.2 臨床方法
1.2.1 TRUST組:在室內溫度適宜的條件之下,臨床工作人員將普通生理鹽水給予有效稀釋,吸收濃度的比例為1∶32,在血液樣本當中加入心磷脂應用于抗原,之后將患者的血液樣本放置在振蕩器給予水平振蕩,時間為8 min,每隔1 min振蕩的次數為100次;振蕩以后對患者的血液樣本得出的凝集結果給予密切觀測,將血液呈現陽性的滴度給予確定。
1.2.2 TP-PA組:在室內溫度適宜的條件之下,臨床工作人員將稀釋液把U型板上的血清給予充分稀釋,之后分別加入沒有致敏與致敏明膠顆粒,讓患者的血液樣本孵育2 h以后,對臨床檢測結果給予密切觀察以及記錄。
1.3 觀察指標:對比TP-ELISA方法與TRUST法的梅毒陽性率[3]。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本研究中搜集所得的所有數據資料均應用SPSS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相關計量資料均應用(±s)表示,兩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進行組間比較。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文一共有138例,梅毒Ⅰ期一共有82例,Ⅱ期一共有36例,Ⅲ期一共有6例,隱性一共有14例。TRUST組Ⅰ期陽性一共有70例,占總體的85.4%;Ⅱ期一共有36例,占總體的100%;Ⅲ期一共有4例,占總體的66.7%;隱性一共有6例,占總體的42.86%;TP-PA組Ⅰ期陽性一共有76例,占總體的92.7%;Ⅱ期一共有36例,占總體的100%;Ⅲ期一共有6例,占總體的100%;隱性一共有7例,占總體的100%,本文患者一共有138例,TRUST組呈現陽性一共有116例,陽性率為84.05%,TP-PA組呈現陽性一共有132例,陽性率為95.7%,TP-PA組的陽性率明顯高于TRUST組(P<0.05),見表1。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所致,沒有患病的患者與梅毒患者的性接觸當中,皮膚或者黏膜如果存在輕微破損就會感染,極少通過輸血或者其他傳染[4]。后天早期梅毒患者是傳染源,絕大部分是通過危險或者沒有任何保護的性行為傳染,極少由于污染物、輸血以及親吻等相關傳染。目前,梅毒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流行,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估計,每年有1200萬左右的新發(fā)病例,大部分出現在非洲、南亞以及東南亞,然而最近幾年其在國內的發(fā)病率明顯上升[5],在所有報告的梅毒當中,潛伏病毒占絕大部分,1期和2期梅毒也相對較為常見,先天性梅毒的報告例數也呈現遞增趨勢。目前,對梅毒主要重點強調早診斷、早治療,療程規(guī)范和劑量充足。
根據研究表明[6],蒼白螺旋體屬于一種纖細以及較小的螺旋狀微生物,通常染色料無法著色,其實驗室的檢測方法相對比較多,總結起來包括梅毒的病原體檢查、梅毒核酸檢查以及梅毒血清免疫學檢查三種類型。目前,對蒼白螺旋體的檢查主要采取暗視野顯微鏡或者直接免疫熒光試驗,在顯微鏡之下需要密切觀察其相關形態(tài)以及運動方式。這種方法是診斷初期癥狀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因為受到患者使用藥物、設備狀態(tài)以及操作技能等相關因素的制約,這種方法的檢出率相對比較低。沒有檢測到蒼白螺旋體,無法徹底排除梅毒的可能性,并且這種方法消耗時間和精力,不適用這種疾病的大規(guī)模篩選檢測。其核酸的檢查優(yōu)勢為特異性較高以及不會受到病程的影響,不足之處為檢測成本相對比較高,同時容易受到各種誘因的影響,不宜做治療效果的觀察。
根據研究表明[7],TRUST法因為在治療期間反應素滴度動態(tài)變化,經常應用在治療效果觀察、復發(fā)或者再一次感染的檢查,并且因為這種方法的臨床操作簡便、費用低廉,尤其是適用基層醫(yī)院以及人群調查,然而這種方法的不足之處就是無法明確反應以往感染,同時受到其他相關疾病的影響相對比較大,進而出現假陽性結果。本文筆者認為,通常情況之下這種類型的試驗陽性或者患者有其征象,然而結果呈現陰性的時候,需要采取其他方法進行檢測。
根據研究表明[8],TP-PA試驗法是通過蒼白螺旋體致敏明膠顆粒與患者血清當中的梅毒螺旋體抗體相結合,能夠形成凝集反應。TP-PA的優(yōu)勢在于特異性相對比較強,同時檢測陽性率相對比較高,能夠作為初步篩選陽性標本的復檢或者確證試驗,然而因為患者感染病毒以后,如果其臨床試驗呈現陽性,則患者長時間或者終生呈現陽性,因此,TP-PA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希望引起相關臨床人員的高度重視。綜上所述,梅毒抗體血清學篩選檢測采取TP-ELISA方法的敏感性以及特異性明顯高于TRUST法,為臨床診治提供重要依據,在臨床當中得以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露楠,鄧巍,李金明.梅毒螺旋體感染不同血清學診斷方法的臨床評價[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37(6):352-353.
[2] 唐淑霞,朱安友,王鳳超,等.ELISA法篩查聯合TRUST、TPPA在梅毒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全科醫(yī)學,2016,5(6):545-546.
[3] 宋繼權,盛晚香,馮誼,等.ELISA在梅毒血清學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5,29(4):258-259.
[4] 李明友,黎永新,林銳茂,等.3種梅毒血清學診斷試驗的臨床應用評價[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5,12(9):663-665.
[5] 翟海軍,朱晶.ELISA法檢測梅毒螺旋體抗體前帶現象1例分析[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23(34):4771-4772.
[6] 何壽國,黃進梅.三種梅毒血清學檢測方法的比較與應用評估[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6,37(4):384-385.
[7] 胥國強,康清秀,蒲澤宴,等.4種方法檢測梅毒螺旋體抗體結果的比較及應用評價[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5,36(16):1869-1870.
[8] 薛曉光,陳丹玲.梅毒RPR、TRUST、TPHA、TPPA的試驗對比分析[J].海峽預防醫(yī)學雜志,2015,2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