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琴
(重慶市開州區(qū)精神衛(wèi)生中心,重慶 405400)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屬于多因素疾病,目前,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尚未明確,個體心理的易感因素和外部社會環(huán)境的不良因素為影響這一疾病的公認因素,可能導致這一疾病的發(fā)生和出現,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癥狀復雜多樣,涉及感知覺、思維、意志以及情感和認識功能等多個方面,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為這一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因此,為了更好的控制患者的病情,促進患者的康復就應該對更好的治療藥物進行分析[1-2]。本文隨機選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精神分裂癥治療的患者168例作為實驗研究對象,觀察了利培酮為精神分裂癥患者提供治療的長期療效以及安全性,為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效果提供了基礎,實驗結果現總結如下。
1.1 基本資料:本文隨機選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精神分裂癥治療的患者168例作為實驗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有87例,其余81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最大的患者為55歲,年齡最小的患者為20歲,平均年齡為(34.8±4.6)歲,患者病程最長的有10年,病程最短的為半年,平均病程為(4.32±0.77)年,所有患者家屬均簽署了實驗研究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次實驗研究中。本次實驗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癥的評定標準,排除在入院前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以及嚴重軀體疾病的患者。
1.2 治療方法:本次實驗研究有所患者均給予利培酮治療,治療的初始劑量為0.5 mg,每天2次,在治療1~2周后增加藥物的劑量為每天1~8 mg,連續(xù)治療的時間為2年。在實驗研究的過程中不聯合運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同時,應該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和臨床表現聯合運用安坦以及心得安等藥物。
1.3 觀察指標:對本次實驗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簡明精神量表(BPRS)評分情況與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均進行細致的觀察和全面的記錄,為實驗統(tǒng)計和分析提供數據基礎以及保證。采用簡明精神量表(BPRS)評分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患者得分越少表示其治療效果越明顯;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運用不良反應量表(TESS)進行評價,主要包括的不良反應類型有震顫、靜坐不能、心動過速、月經紊亂或閉經、視物模糊、體質量增加大于5%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完成本次實驗研究中所有相關數據的收集、整理以及分析,采用均數標準差(±s)和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采用卡方(χ2)分析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間構成比,將P<0.05作為表示實驗數據結果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標準。
2.1 本次實驗研究中共有患者168例,患者治療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以及半年、1年、1年半和2年的BPRS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分析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不同時間段的BPRS評分情況(±s,分)
表1 對比分析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不同時間段的BPRS評分情況(±s,分)
*注:患者治療后BPRS評分與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例數 BPRS評分治療前 168 55.48±7.92治療后第4周 168 34.59±6.47治療后第8周 168 27.85±4.55治療后第12周 168 22.90±3.98治療后半年 168 20.44±3.77治療后1年 168 20.02±3.16治療后1年半 168 20.00±3.27治療后2年 168 20.00±2.87
2.2 本次實驗研究中共有168例患者,患者震顫、靜坐不能、心動過速、月經紊亂或閉經、視物模糊、體質量增加>5%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治療前后相比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不同時間段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精神分裂癥患者個體間癥狀的差異性較大,同一患者在不同階段或者是病期的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大多數患者會出現感知覺障礙、思維障礙、情感障礙、意志和行為障礙以及認知功能障礙,精神分裂癥對患者的正常工作以及生活均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患者的康復就應該對更好的治療藥物進行分析[3-4]。
在為精神分裂癥患者提供治療服務的過程中,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為首選的治療方案,應該保證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系統(tǒng)和規(guī)范,保證為患者提供早期、足量和足療程的治療,遵循單一用藥和個體化用藥原則[5]。利培酮為苯丙異噁唑衍生物,是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在治療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癥的過程中具有顯著的效果,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過程中的效果非常明顯,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體征,患者具有較好的耐受性以及依從性,長期效果顯著且安全性較好,可以說利培酮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首選治療藥物[6]。在本次試驗研究中,患者治療后簡明精神量表評分情況與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與治療前相比均存在著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為精神分裂癥患者提供治療服務的過程中利培酮的運用,具有著顯著的長期療效,安全性相對較高,取得了理想且顯著的效果,值得予以臨床推廣以及運用。
參考文獻
[1] 張圣舉.氨磺必利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臨床效果及安全性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1):98-100.
[2] 徐燁.齊拉西酮與利培酮治療首發(fā)精神分裂癥的療效比較[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6,43(16):91-92.
[3] 呂娜.利培酮片與阿立哌唑片對慢性精神分裂癥維持治療的效果對比[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4(36):121-122.
[4] 蔣建新,楊涌,周赟.齊拉西酮和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評價[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4(14):49-50.
[5] 翟麗麗.精神分裂癥應用利培酮治療的遠期療效隨訪評價[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08):159-160.
[6] 黃光影.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長期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26(18):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