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瀟 曾琳
旅游業(yè)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文化服務產業(yè)。中國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十分迅速,伴隨改革開放,赴中國旅游的外國游客越來越多,據(jù)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成都作為西部國家中心城市,也是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大量旅游資源,如武侯祠、杜甫草堂、大熊貓繁育基地、金沙遺址等眾多歷史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吸引大批外國游客紛至沓來,而景區(qū)標識語也成為外國游客解讀中國文化的“小窗口”。目前,成都市絕大部分旅游景點的標識都加注了英文解釋,其中不乏準確、恰當、優(yōu)美的翻譯,但翻譯中存在的問題仍有不少,有的旅游景點誤譯的情況十分突出,既影響外國游客對景區(qū)標識的正確理解,更影響成都的國際化中心城市形象。因此,提高景區(qū)標識語的英譯質量顯得極為必要。
標識語,又名標示語、公示語,指公開和面對公眾,告示、指示、顯示、警示、標示與其生活、生產、生命、生態(tài)、生業(yè)休戚相關的文字及圖形信息。標識語是一種獨特的應用文體,是社會用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應用的范圍很廣,比如交通標識指示牌、地名、商店的招牌、旅游景區(qū)的標識牌等。
景區(qū)標識語主要包括路標指示、游客須知、游覽示意圖、服務承諾、服務設施介紹、景點介紹等。景區(qū)標識語對游客來說,除了能夠告知游客需提示的相關內容以外,還能通過精巧的設計表達發(fā)布者的文化訴求。翻譯貼切、運用適當?shù)挠⑽臉俗R語會正確地發(fā)揮標識語的功能和作用,也能提升景區(qū)和所在城市和地區(qū)的形象。
筆者走訪了成都市的一些主要景區(qū),通過收集、分析各景區(qū)英文標識中存在的問題,將問題主要歸納為兩大類:語言形式的錯誤和語用方面的失誤。
(一)語言形式的錯誤
語言形式錯誤主要包括拼寫印刷錯誤、標點符號不規(guī)范、大小字母寫使用不規(guī)范、語法錯誤等。
1.拼寫印刷錯誤
拼寫印刷錯誤是景區(qū)標識語英譯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例如,“禁止車輛及寵物入園”標識牌的譯文是“Vahicles and Pats Prohibitcd!”。短短的一句話里出現(xiàn)了三個拼寫錯誤,第一個“車輛”的英文應該是“Vehicles”;第二個“寵物”應該是“Pets”而非“Pats”;最后一個“禁止”的英文該是“Prohibited”。分析這類標識牌出現(xiàn)的原因,發(fā)現(xiàn)不僅是受制作人員英語水平高低的影響,更可能是由于標識牌制作中的失誤或者缺乏人為審核把關。如果提高制作人員的英文水平并稍加審核,這類錯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標點符號不規(guī)范
標識語英譯中標點符號不規(guī)范的情況也存在較多,如有的在英譯標識語的句末加句號,有的在使用英語省略語時符號不規(guī)范,還有在排版時出現(xiàn)的錯誤等。由于標識語一般情況下必須具備簡明扼要這一顯著特征,故一般在句末不需要加任何標點符號。如果要增強警示作用,偶爾會在句末使用一個感嘆號。英語省略語后常有一個小句點,比如“道路”的英語“Road”“Street”??s略為“Rd.”和“St.”。當使用這類縮略語時,很容易漏掉“.”這個英文符號。還有就是排版時出現(xiàn)的錯誤,比如,單詞拼寫中間出現(xiàn)空格,單詞與單詞之間沒有空格等。這些錯誤在成都市一些景區(qū)的標識牌上屢見不鮮。
3.大小字母使用不規(guī)范
大小寫字母使用不規(guī)范是另一種常見的標識語英譯錯誤。如“嚴禁高空拋物”的標識英譯為“NOt Object-throwing from Height”。譯文里的“NOt”中的O按照英語習慣是要小寫的,應為“Not”。
4.語法錯誤
常見的語法錯誤有詞性誤用、一致問題和限定詞誤用、連詞代詞的誤用、不及物動詞的介詞搭配和語序中存在的錯誤等。比如,雙流縣棠湖公園游園須知標識牌的第一條,“一、自覺愛護花草、樹木;嚴禁攀折花木,嚴禁踏入草坪。”其對應的英譯是“1. Caring the Flowers and Trees Self-consciously; Forbidding to Climb the Trees and Pick Flowers, Forbidding to Tread the Grassland.”該譯文里就存在詞性誤用、限定詞誤用和不及物動詞的介詞搭配等問題。從游園須知的中文內容來看,是想提醒游客在公園里的行為規(guī)范,這類句子一般常使用祈使句。英語祈使句結構簡潔,一般以動詞原形開頭,表示命令、請求、勸告、要求、禁止或祝愿等,所以,這里的英譯首詞使用“Caring”就不符合英語祈使句的語法規(guī)范,包括后面兩處的“Forbidding”也是同樣的問題。限定詞誤用在這句話里出現(xiàn)了兩處,一處是“the flower”,一處是“the trees”,英語中凡屬特指的名詞(即指特定的人或物)前都應加“the”,但該中文須知的所表達的應是泛指公園里所有的花和樹,因此,這里的定冠詞“the”應該去掉。最后,譯文中的不及物動詞“Tread”存在介詞搭配問題?!疤と氩萜骸睉g為“Tread on the Grassland”,應增加介詞“on”。
(二)語用方面的失誤
英國著名語用學家Jenny Thomas 在1983年發(fā)表的“跨文化語用失誤(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一文中提到,“語用失誤是不能理解話語的含義”(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也就是說,語用失誤是指文化不同的交際者在交際過程中,因未能準確及時地理解話語的隱含意義,而導致的誤解、不和乃至沖突等現(xiàn)象。語用失誤的產生往往是譯者受語言的負遷移、中西方文化和價值觀上的差異導致的。在景區(qū)標識牌上的語用失誤主要為譯文中式化和語義表述不明。
1.譯文中式化
譯文中式化是指由于譯文為了過度追求忠于原文,而翻譯中產生的一種生硬的中式英語。而旅游景區(qū)的標識語為體現(xiàn)人文關懷,通常不可使用過于生硬的語氣,而應使用語氣柔和、友好且禮貌地表達,以實現(xiàn)交際意圖。仍以棠湖公園的游園須知第一條為例,它的英文譯文就是中英文的生硬對應,用“嚴禁、禁止”的英文對應“Forbid”這個詞作為句子開端就顯得不那么友好。因此,將該文本譯為“Dont Pick Flowers and Climb Trees. Dont Tread on the Grassland.”就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且語氣也沒有那么生硬了。
2.語義表述不明
由于文化差異的原因,中英語言的表達方式有很大差異。英語是形態(tài)語言,其語句是通過語言形態(tài)變化和語言形式手段,表示結構關系和表達思想的,它主要靠各種有形的連接手段達到語法結構的完整性,并使用表現(xiàn)邏輯關系的連接詞、關系詞、介詞等,特別強調句子成分之間的從屬、修飾、平行、對比等關系。而漢語是意合語言,其文字結構沒有形態(tài)變化的條件,沒有關系詞,句子成分之間的輔助詞要少得多,主要靠實詞的本身意義和語序連接起來,因而語言直接與意義掛鉤。因此,有時譯者在處理相關標識牌內容時,會有語義表述不明的情況出現(xiàn)。如,成都市龍泉驛區(qū)洛帶古鎮(zhèn)的一個景區(qū)標識,其內容為:“洛帶古鎮(zhèn),地處川渝古商道,漢時成街,三國興市,宋為商業(yè)重鎮(zhèn);至明末清初,蜀地浩劫,洛帶荒涼,填川客家,艱辛耕耘,再興繁華;…”其英譯內容為:“Luodai Ancient Town, Located on an Ancientcommercial Road of Sichuan and Chongqing, has Developed Streets in Han Dynasty and Markets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 Period and Become a Commercial Hub in Song Dynasty.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Hakka People Migrated to Luodai Dueto the War and Chaos in Sichuan to Turn Luodai From the Barrens to a Bustling Town.”這里先忽略譯文中的語言形式錯誤,譯者在處理第二個分句時,英語句子成分的從屬出現(xiàn)了問題,產生了歧義,也就是語義表述不明。該譯文容易讓人理解為客家人是因為戰(zhàn)亂逃避來四川洛帶。而原文是指川內戰(zhàn)亂后荒涼,而后客家人才移民四川洛帶。建議譯為:“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Luodai was a Ghost Town Due to the War and Chaos. Later, Hakka People Migrated Here to Rebuild and Turn the Luodai Into a Bustling Town.”
(一)常用標識語的規(guī)范翻譯用語手冊
旅游景區(qū)的標識語多善意地提醒游客相關注意事項,不同的景區(qū)里多用類同的標識語,比如“小心,地滑”“游客止步”“不要踐踏花草”等。對這類標識語可由相關旅游管理部門專門組織總結此類標識語,并配上相關的規(guī)范譯文,做成手冊分發(fā)給各旅游景區(qū)。這樣既可以避免各旅游景區(qū)分別找翻譯帶來的資源浪費,同時也利于旅游管理部門對景區(qū)標識牌的規(guī)范管理。同時,該手冊還可以應用在城市的道路標識語規(guī)范化建設中。
(二)提高標識牌制作從業(yè)者的英語水平
筆者從收集的資料中發(fā)現(xiàn),標識牌的語言形式錯誤問題基本出現(xiàn)在制作環(huán)節(jié),在很大程度上,標識牌制作者的英語水平高低也直接影響標識牌的準確與否。因此,建議如果需要制作這類標識牌,相關的制作者必須具有一定的英語水平。否則做出有語言形式錯誤的標識牌不僅讓景區(qū)的形象受影響,后續(xù)還需再行更換。據(jù)筆者觀察,成都市內某公園門口的標識牌在5年內換了3個,但依然存在問題。
(三)建設標識翻譯審核團隊
一些景區(qū)標識內容包含有豐富的文化信息,但有的譯者并不擅長這類翻譯,中式英語頻出,有的譯者沒有充分理解原文的含義,就將文本翻譯出來了,這就難免會出現(xiàn)中式英語、語義表述不明等問題。因此,除了應該組織有相關能力的譯者,同時旅游管理部門也可組建一支標識翻譯審核團隊,挑選業(yè)內的知名專業(yè)人士組成,對標識譯文定稿后進行最后的審核把關。
(作者單位:四川旅游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