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敏
口語是依靠語言進行表達和溝通,是一種信息交流的方式。少數民族的學員在進行漢語學習的時候,應該可以正常使用漢語口語進行交流,在交際的場合能夠聽懂別人口語表達的意思,能夠自我表達以及與人溝通。在文化視野下,要求少數民族的學員在進一步加強漢語口語能力的同時,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增強文化自信,促進自身無障礙地接受中華民族文化和思想,認同華夏文化,從而增強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現代社會科技發(fā)達,口語表達不再受限于空間和時間。如果一個人在聽到對方說話卻無法及時給出反應的話,就很難充分的利用高科技手段,在社會中也會因此受挫。隨著科技的快速發(fā)展,對于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需要每一個人都要擁有很強的口語交際能力。在文化視野下,每個人都必須提升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和思維能力。
但是在新疆除了個別的發(fā)達城市,其他的偏遠地區(qū)和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qū),少數民族的漢語教育還處于落后的階段。在這些地方,很多少數民族學員因為語境不同,聽不懂漢語口語,更不要說自己進行口語表述了。針對這種情況,應該將現階段漢語口語訓練存在的問題找出來,再尋求解決的辦法,最終達到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口語表達的目的。
1.少數民族學生的口語溝通現狀
1.1口語交流內容較為簡單
因為每個地區(qū)的漢語教學水平是各不相同的,而少數民族的漢語水平普遍較低,在進行漢語的口語交流的時候,即使有些學員能夠大膽的使用漢語進行交流和表達,但是內容較為簡單。主要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因為文化差異性,少數民族學員用口語不能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意思,語句不夠連貫完整,甚至口語表達含義前后有沖突;在口語交流時不能準確使用詞語;甚至有些少數民族的學員用口語進行溝通的時候無法表達自己的意圖。
1.2載體具有多樣化特征
通過問卷調查,筆者發(fā)現自己所在的單位少數民族的學員有四成喜歡漢語電視廣告,有六成喜歡漢語影視對白,而喜歡漢語流行歌曲的學員達到了百分之八十五。在進行口語溝通時,學生更喜歡平等的進行交流,而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學生討厭古板空洞的說教。從學員的興趣就不難看出,想要進一步激發(fā)少數民族學員進行漢語口語交際,需要豐富載體,將視覺、聽覺的載體進行融合。
1.3說的多,聽的少
口語交流不僅要會表達,還要學會傾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有真正聽懂了對方在說什么,才可以進行有效溝通,才能針對性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沒有準確的接受到對方的表達意圖,那么自己在進行口語表述時肯定會受到影響。在實際的漢語教學中,大多數的教師都在傳授如何進行口語表述,如何運用正確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意圖,但是并沒有傳授學員如何進行傾聽。學員沒有掌握傾聽的技巧,就無法準確領會對方的意圖。
2.如何在教學中提高少數民族學員的口語能力
2.1 開展課前五分鐘的演講
筆者為了提高少數民族的學員口語表達能力,堅持采用了課前學員演講五分鐘的時間,進行口語訓練,并且效果顯著。
在進行課前五分鐘演講訓練的時候,教師要給予少數民族學員更多的鼓勵。當少數民族學員第一次站在講臺上面對大家進行口語表述的時候,是需要大家給予信心的。這一步對于每一個少數民族學員都是極為重要的,教師在進行這個教學模式前必須要告訴自己的學員,課前五分鐘的演講是每個學員都必須參加的。
另外教師還需要和學生講述,課前五分鐘的演講這個教學模式的一些具體要求。⑴在上課前需要準備好自己的演講內容,可以是自己寫的一段話,也可以是摘錄的一段話或者是句子;⑵內容較為寬泛,只要是上進健康的就可以;⑶聲音要洪亮、發(fā)音要標準,盡量讓課堂上的每個同學都可以聽清演講內容;⑷原則上演講的順序按照學號依次輪流;⑸每個人在進行演講的時候都需要脫稿,演講時間把握在一分鐘至五分鐘之間;⑹當演講者上臺時,大家要報以掌聲,講完結束后,大家也要鼓掌以示鼓勵。在演講結束后,教師進行簡短的評分。
這種演講模式較為自由,內容是不固定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致,主動的準備各種演講內容。從學生過往的演講內容來看,還是較為豐富的:有的會講述成語故事;有的會進行自我介紹;有的則會講述熱門話題等等。通過演講這種方式,不論是演講者還是傾聽著都增加了知識面,拓展了自己的思路。
在文化視野下,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因為少數民族的學員自身條件、性格原因、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方面可能會導致演講的效果達不到預期效果。這個時候,教師是需要考慮到這一點的。對于一些自信心不足、膽小以及口語表達能力弱的少數民族學員,教師一定要進行鼓勵,用更多的耐心來幫助他們提高自信。在每次演講結束之后,教師一定要積極的尋找其優(yōu)點,有意識的培養(yǎng)其自信心。
2.2在生活中鼓勵學員進行口語交流
筆者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就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主動積極的進行口語訓練,多與學生進行口語交流,努力提高學生的口語表述能力。但是這種課堂口語訓練是極為有限的,想要少數民族學員真正的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必須讓學員在課堂以外的地方使用漢語口語進行交流,真正的實現漢語口語的日常交際。想要讓少數民族學員進一步的鍛煉漢語口語,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2.2.1鼓勵少數民族學生多與老師交往
膽小的少數民族學生,不善于溝通和交流。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交流。比如說當筆者遇到上課粉筆用完的情況,就讓一位不善交際的學員去另外一位老師那里去領粉筆。當學員成功領到粉筆后,十分興奮。結束課程后,學員很高興的和我分享了他的成功領粉筆的經歷。通過學到的漢語,學員找到了那位老師并且表述了自己想要領一盒粉筆的訴求,然后拿到了粉筆。這個事情是一次簡單的漢語交流,卻鍛煉了該學員的口語溝通能力和表述漢語的膽量。
2.2.2學會用漢語口語和陌生人交流
為了培養(yǎng)少數民族學員和陌生人交流的能力,筆者特意和其他系的漢語班級結成友好班級。班上的少數民族學員通過自我介紹等多種方式和本來陌生的漢語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很好的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2.2.3舉行內容豐富有趣的聯誼活動
少數民族學員較為喜歡活動,那么漢語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讓學員在娛樂中鍛煉自己的口語溝通能力。比如舉行漢語對歌、拔河比賽等等。在游戲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口語表述。比如說一下活動的順序、流程以及活動中自己的感受等等。
3.增強課堂實踐,提高少數民族學員的口語溝通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要緊扣課本,但是不能局限于課本。教師在進行漢語教學的時候,在把握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充分的利用課堂實踐,多設計一些口語溝通內容來幫助學員熟悉掌握漢語,以達到準確進行口語表述的目的。
3.1朗誦極為重要
少數民族學員在進行口語表述訓練時,一定要多多進行朗誦訓練。在進行朗誦訓練的時候,可以讓學員多聽教師或者是磁帶的示范朗誦,通過朗誦者的語氣、聲調可以感受到文章表達的情感意圖,感受到語言的魅力。而少數民族學員理解了課文內容后,可以鼓勵學生組織語言來講述作者在課文中表達的思想。
3.2鼓勵學員在閱讀圖書時表達自己的看法
多看漢語書籍可以幫助少數民族學員豐富漢語詞匯量,熟悉漢語語法和語境。而口語表述則是將自己學到的、了解的信息經過自己的理解后組織語言進行表達。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看書報,并可以開展第二課堂來鼓勵學員講述看書心得,引導學員在講述時盡量的詳細、條理清晰。
開展?jié)h語課程教學的最為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幫助少數民族學員提高口語溝通能力,而提高學員的口語能力方法有很多,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讓少數民族學員能夠認同漢語的語境和文化,從內心深處愛上漢語,激起學習漢語的興趣和強烈愿望。在進行漢語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分析少數民族學員的實際情況,豐富教學的資源和方式,鼓勵學員積極的進行聽說練習,增強學員的自信,必然會達到提升學員漢語口語能力的目的。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文化視野下提升少數民族學員漢語口語實踐能力,是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所需的,也是漢語課程教學的主要任務。要大幅度地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漢語口語教師就需要以更宏闊的視野設計具體的教學,在提高民族學員口語交際水平技巧、強化自身綜合素質的同時,更要為實現中華民族發(fā)展的長遠目標而規(guī)劃課程教學內容,巧妙設計課程教學邏輯和逐步實施。
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教育廳項目《文化視野下提升少數民族學員漢語口語實踐能力的研究》(課題編號:Y201431004)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衢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