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云
【摘?要】??目的?:?探討貧血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及其預后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9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合并貧血)和對照組(未合并貧血)各49例,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恢復效果。結果?:?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提升幅度以及Fugl-Meyer評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P<0.05),神經(jīng)缺損程度(NHISS)評分有著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經(jīng)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85.71%<95.92%)、ADL評分[(63.35±4.28)分<(76.31±3.64)分]、Fugl-Meyer評分[(69.95±3.91)分<(78.86±5.05)分]相對更低(P<0.05),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8.16%>2.04%)和NIHSS評分[(18.61±1.78)分>(15.42±1.52)分]相對更高(P<0.05)。結論?:?貧血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恢復及其預后有著一定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 ?急性腦梗死;貧血;預后
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腦動脈管腔狹窄、閉塞,導致血氧供應不足,進而引起腦組織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病情嚴重、復雜,需要及時采取靜脈溶栓治療和血管內治療方法,有效控制病情。急性腦梗死患者經(jīng)過有效的治療后,運動、感覺障礙等并發(fā)癥仍會困擾著患者的日常生活,還需要持續(xù)進行治療和護理[1]。急性腦梗死患者往往合并有多種并發(fā)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疾病的治療難度,導致預后不佳。貧血是急性腦卒中患者的常見合并癥,在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需要考慮到貧血對其預后的影響,針對相關危險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本研究以本院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9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貧血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恢復及其預后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對象為本院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9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將發(fā)生貧血的49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另外未發(fā)生貧血的49例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6?∶23,最高齡78歲,最低齡59歲,平均年齡(66.2±4.5)歲。對照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8?∶21,最高齡80歲,最低齡61歲,平均年齡(66.8±4.3)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對照相仿(P>0.05),本研究具有可行性。
1.2?方法
在兩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治療前需要進行適應癥的檢查,檢查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癥狀,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按照0.9mg/kg的劑量,給予注射用阿替普酶(德國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注冊證號:S20110052),靜脈注射給藥10%的劑量,然后持續(xù)靜脈滴注給藥,持續(xù)監(jiān)測患者的病情變化。使用甘露醇進行降顱內壓治療,使用腦保護藥物。在此基礎上,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石藥集團歐意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385)+阿司匹林(華陰市錦前程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6739),用藥劑量均為75mg/次(首日用藥為300mg),1次/d。持續(xù)治療2周后,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預后。
1.3?統(tǒng)計學處理
以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用t進行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進行描述,行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見表1。
2.2?兩組患者ADL、Fugl-Meyer、NIHS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ADL、Fugl-Meyer、NIHSS評分結果見表2。
3?討論
在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恢復期間,需要充分考慮合并癥對于患者預后的影響[2]。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病情復雜、多變,容易受到多重因素的干擾,增加疾病的危險程度,延緩患者的治療恢復進程[3]。貧血是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同時也是誘發(fā)相關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4]。在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治療中,主要圍繞著疏通腦動脈血管和增加腦血流量進行,進而改善腦組織缺氧、缺血癥狀,逐漸修復腦神經(jīng)損傷。但是受到貧血的影響,機體血紅蛋白含量降低,導致血氧輸送量降低,腦組織血氧供應不足,反而會加劇患者的病情,增加治療難度[4]。
本組研究中,在合并貧血的急性腦梗死患者(觀察組)的臨床治療中,85.71%的患者得到有效治療,低于未合并貧血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對照組)的95.92%,8.16%的觀察組患者出現(xiàn)并發(fā)癥,高于對照組的2.04%,觀察組患者的ADL評分、Fugl-Meyer評分提升幅度和NIHSS評分的降低幅度仍低于對照組,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合并貧血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恢復和預后相對較差。
在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期間,貧血對于疾病治療和患者預后的影響不容忽視,需要加強對貧血的防治,維持血紅蛋白水平的正常,改善腦組織的血氧供應,為患者的治療恢復提供良好的支持和幫助,更好的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5]。
綜上所述,貧血是影響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恢復的危險因素,增加了疾病的風險程度和治療難度,應積極加以預防,減少貧血帶來的負面效應,進而改善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1] ?岳麗娜,葉建軍,牛娟琴.慢性失血性貧血并發(fā)腦梗死1例[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8,34(05):738.
[2] 張忠勝,余炳堅.成人貧血并發(fā)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特點分析[J].卒中與神經(jīng)疾病,2016,23(06):423-428.
[3] 王麗,田剛.貧血致陳舊腦梗死癥狀復發(fā)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5,18(11):94-95.
[4] 李宇,楊萍,薩麗波,等.老年貧血合并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5,12(09):1-4.
[5] 汪敬業(yè),張輝,卓勝霞,等.成人急性腦梗死合并貧血患者的臨床及影像學特點分析[J].中國卒中雜志,2014,09(09):757-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