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斌
【摘 要】小學語文是小學生思維啟蒙階段必備的課程,農村的教學環(huán)境相對來說較為狹隘,學生接觸的社會層面較窄,對于外界大千世界的認知,只能通過網絡填充,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我國在農村小學投入了契合學生需求的信息設備,為小學語文教育提供了諸多便利,語文教育需與時俱進,充分發(fā)揮出信息技術的教學功效,以圖文并茂的直觀演示,將抽象的語文情境動態(tài)化展示出來,吸引學生的眼球,拓寬學生的視野,讓農村的學生感受到語文的多樣性,從而激發(fā)語文的求知熱情。
【關鍵詞】信息技術 農村小學語文 教學整合 創(chuàng)新應用
信息技術的導入為小學語文課堂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與以往教學中照本宣科的授課模式不同,信息技術可以短時間提煉出文章的重點部分,詳細而有直截了當?shù)恼宫F(xiàn)在學生的眼前,農村的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帶領下,逐漸身臨其境般被語文的多姿多彩吸引,有助于基礎知識的鞏固,在教材以外的世界,促使小學生以宏觀的角度構建語文的認知結構,從多維的角度分析文章內容,達成全面素質教育的目的。
一、強化記憶鞏固
新課的導入對于認知淺薄的小學生來說,容易先入為主衍生一種恐懼感,語文長篇拖沓的文字,直接的鋪陳會造成學習的不自信,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語文中一些名山大川的描述對于鮮少有機會出遠門的農村學生來說,理解是比較困難的,只能通過想象進行思維的發(fā)散,通過信息技術有聲有色的視頻呈現(xiàn),學生具備了想象的圖示基礎,理解起來也就更為方便,且對語文的記憶較為深刻,如在拼音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藝術魅力,運用信息技術表現(xiàn)手段多樣化的特點,通過課件中生動形象的畫面、效果聲響,不斷給學生以新鮮感、驚奇感、回味感、滿足感等多種感官刺激。如在教學字母g k h時我們可以出示白鴿,蝌蚪,和小朋友喝水的圖片,問小朋友這是什么?當小朋友回答時后立即出示相對應的字母進行教學。這樣,小朋友自然地被帶入新的學習氣氛中,讓圖畫的表音或表形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在教學復韻母時,多媒體也是很好的助手。這樣即學習了他們的讀音又讓他們有所比較。成功的完成了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二、感受情境色彩
除了農村環(huán)境的限制外,對于一些語文的情境,通過信息技術通俗易懂的二次演變,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的建立,教師需抓住信息技術的變革契機,轉變教學角色,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指引下,飽含熱情參與課堂互動,例如教學《觸摸春天》一課時教師這樣導入新課的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欢魏寐牭囊魳?,想不想聽?請你輕輕閉上眼睛,用心去聽,然后說說你好像聽到了什么聲音?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春天在我們的眼里是那么的美好,大家知道嗎,盲人眼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樣的呢?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跟隨上節(jié)課認識的盲女孩安靜,共同觸摸春天。]教師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聽一聽,閉上眼睛想一想,然后說一說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很好的創(chuàng)設學習的情境,為新課教學的展開打好了鋪墊,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煥發(fā)思維想象
使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把靜態(tài)的語文教學內容變?yōu)閯討B(tài)的,容易吸引學生注意,易于學生掌握文本內容。如教學古文《兩小兒辨日》《學弈》時,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內容的動畫片,讓學生給動畫片配音,這樣學生即客服了古文難讀不易理解的難題,又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一舉兩得。使用多媒體技術,還可以把語文教學內容由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的畫面。可以加深學生體驗、幫助學生理解。其中多媒體同時具有在顯示中“有意定格、重播再現(xiàn)”等功能,可為教學提供可控觀察,使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去進行觀察,深切體會觀察事物的方法,從而幫助學生再現(xiàn)感知階段的物象,完成從形象到抽象的飛躍。例如在寫有關動物的作文時,可選取形態(tài)、動作、睡眠等描寫的畫面,對需要仔細觀察描寫的部分可進行鏡頭定格,使學生從中了解和細致觀察其屬性,從各種感覺去體會電腦上動物形態(tài)各異的姿態(tài),并抓住其特征,學生就會按作文要求,邊體會老師的指導,邊組織自己的文章,他們在觀察中輕松地完成作文,也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四、拓展搜索知識
網絡是新型的傳遞信息的手段,打破了時空與地域的界限,過去教師備課受條件限制,不易得到最新、最實用的信息資料,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F(xiàn)代信息技術無疑成為教師搜集有關資料的有效工具。教師可以通過查詢網絡搜集到相關的教材背景資料、教案、課件或練習等內容。通過這些資料,教師可以在自己的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和更為廣闊的學習時空。
五、升華情感認知
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運用投影機、電子計算機等信息技術,構建成操作性強、效果好的教學設計新模式,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教學,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對春天的樹木、積雪、小溪、小鹿等觀察得全面而仔細,在課文中巧妙地把景物和感受描繪成一幅新鮮的圖畫。這時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可以提供給學生相關資料,學生通過瀏覽了解有關知識,如春天的景物、春天的攝影、春天的童話等等,為學生體會詩情畫意的情境提供了充分的資料(圖片、照片、文字、錄像等)。學生在課堂里有興趣地自主瀏覽,從而熟悉、感悟春天,拉近與課文的距離。這樣就能促使每位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有所收獲。
六、結束語
總之,教育教學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為教育教學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教育教學信息技術必須把握“適時、適度、適當”的原則,并以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為軸心,這樣,才能發(fā)揮其最佳效益。
參考文獻
[1]程妮,張玲. 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1,10(1):27-28.
[2]李建軍. 淺談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科海故事博覽·科技探索,2014.
[3]段連鑫,何紹祥. 楚雄市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現(xiàn)狀與思考[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