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勇
根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lián)盟統(tǒng)計,截至2017年底,我國共有約44.6萬個充電樁,其中公共充電樁21.3萬個(其中交流充電樁8.6萬個、直流充電樁6.1萬個、交直流一體充電樁6.6萬個)。
目前,按市場份額計算,全國公共充電基礎設施運營商主要有四家:特來電(9.8萬個)、國家電網(4.2萬)、星星充電(2.9萬)和普天(1.5萬),占全國市場份額的86%。
在大功率快充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2017年,特來電研發(fā)推出充電弓產品,為新能源公交車提供超快充服務。特來電智能柔性充電弓單車最大充電功率達450kW,雙槍快充方式達360kW,均為國內最高功率技術。
該技術可實現(xiàn)充電40秒鐘,電動公交續(xù)航10公里,充滿時間僅為8分鐘。目前該方案已在成都、上海等地運行。另外,星星充電率先在2017年投入運營360kW分體式大功率充電樁,2018年計劃發(fā)布500kW大功率充電樁,實現(xiàn)充電5分鐘,續(xù)航200公里。
就大功率快充領域的技術難點而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標準層面。超快充標準協(xié)議制定是關鍵,超快充下的通訊協(xié)議和物理接口也需要重新定義。
二是研發(fā)層面。動力電池快速充放電影響機理和電網安全輸配電作用機制探索是基礎,由于快速充電具有電流較高、功率較大等特點,動力電池短時間的載荷較大,對電池的充放電使用過程造成一定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電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同樣由于快速充電的技術特點,電網的輸配電負荷增加,對于電網的綜合承載能力提出很高要求。
三是產業(yè)化層面。超快充基礎設施產業(yè)化是最終體現(xiàn),如何通過產學研結合,實現(xiàn)超快充基礎設施的合理布局,構建安全高效的充電網絡,是促進我國電動汽車產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國在常規(gu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速度上持續(xù)保持全球領先。根據國際能源署發(fā)布的《全球電動汽車展望2018》,中國建有23.2萬座私人充電樁、13.0萬座公共慢充充電樁(占全球的41%)和8.3萬座公共快充充電樁(占全球的74%)。
在總體樁車比方面,荷蘭、德國、中國數量最多,分別達0.28、0.22和0.17。在快充樁車比方面,中國、日本較為突出,分別達到0.07和0.03。
但是在超快充充電基礎設施領域,我國與歐美國家還有較大的差距,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是超快充的技術標準及通訊協(xié)議尚未制定。我國于2011年制定、2015年修訂的GB/T 18487系列和20234系列等國家標準還不完善,首先未涉及超快速充電技術條件,其次在支持其他快速充電標準上的兼容性不足,最后其仍為推薦性標準而非強制性標準。目前,全球主流電動汽車快速充電標準有三個:日本CHAdeMO標準、歐美聯(lián)合充電系統(tǒng)(CCS)以及美國特斯拉超級充電樁標準(super charge),均面向200kW以上甚至350kW充電功率制定。
二是超快充條件下可靠性及安全性影響機理尚未探明。我國尚缺乏對大功率快速充電技術對電網的負載能力及穩(wěn)定性的影響以及對動力電池壽命及安全性影響的系統(tǒng)性研究,但在充電弓等技術路線的研發(fā)上已走在世界前列。國外已全面開展相關研究工作。
三是超快充產業(yè)化布局略顯滯后。我國雖然在交流慢充和直流快充基礎設施建設上全球領先,但在超快充基礎設施建設上處于落后地位,目前正在取得充電弓等領域的超前布局。歐美地區(qū)通過Ionity、Mega-E、NEXT-E等公司的商業(yè)化運作,相繼發(fā)布超快充布局規(guī)劃,打造超快充充電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