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臨終關(guān)懷護士大津秀一在親眼目睹1000例患者的臨終遺書后,寫下了《換個活法:臨終前會后悔的25件事》一書,點醒了很多人:有什么事情,會讓你到臨終前后悔不已?生命最后100天怎么活?我們這一生如何才能不留遺憾?
大部分人都有五件人生憾事
《換個活法:臨終前會后悔的25件事》一書集合了日本臨終關(guān)懷護士大津秀一年多來的行醫(yī)經(jīng)驗,她從1000例臨終病患的“人生至悔”遺書中總結(jié)出25個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提醒人們從生活方式上入手,重新開啟積極的人生。該書所提到的種種后悔之例,均為人們?nèi)粘I钪谐7傅?,卻又總是被忽視的。無數(shù)讀者從中受到啟發(fā)和鼓舞,體會到生命的寶貴和活著的價值。
臨終前會后悔的25件事,排名第一的是: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為生計、家庭、所謂的社會地位奔波、捆綁,一直做著這個社會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卻一直忽視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壓著、壓著,以至于泯滅。
排名第二的是:被情緒左右度過一生。大笑、大哭、大吵大鬧,一件很小的事情,自己都會較勁,總是過不了這個坎,死死地綁著自己,也死死地綁著別人。到臨終那一刻,會突然發(fā)現(xiàn):每天為之煩惱、痛苦、傷心、氣憤、達到忍耐極限的事,是那么可笑和不值一提。
排名第三的是: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工作?;厥滓簧?,發(fā)現(xiàn)自己幾十年時間居然都在工作;發(fā)現(xiàn)自己說過最好聽的話都是對領(lǐng)導(dǎo)和客戶說的;陪伴最久的人是同事;看得最多的是電腦……真是悲哀啊。
排名第四的是:沒能談一場永存于記憶中的戀愛。人應(yīng)當(dāng)有一場這樣的戀愛:未必白頭到老,未必結(jié)婚生子,但當(dāng)時當(dāng)刻,愛得真真切切,仿佛世間存在的意義,就是因為有他/她。這種記憶,將會被寫進日記里,鐫刻在你的記憶里,即使年老色衰,想起曾經(jīng)看過的夕陽,也覺得熱血沸騰。
排名第五的是:沒能去想去的地方旅行。冰島極光、新疆胡楊林、美國大峽谷、馬爾代夫海灘……你來到這個世界上,卻連這個世界都沒好好看一眼就走了,不遺憾嗎?
向死而生,做好四件事
喬布斯曾問過眾人一句話:“如果你把每天都當(dāng)成最后一天過,你會怎么過?”沒有人回答得上來。
2013年9月,李開復(fù)被確診為淋巴癌,原因是“熬夜多,壓力大”。李開復(fù)可是縱橫中美乃至全球商界的風(fēng)云人物,在如日中天的年紀,患了癌癥。他也問過自己:“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100天了,我該怎么活?”
其實,每個人都應(yīng)該這樣問一下自己: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幾天,我該怎么過,該和誰在一起?該去哪里度過最后的日子?這是一種全新的活法:向死而生。站在死亡的角度,審視我們將要度過的人生。
向死而生,才是最好的生活理念。向死而生,每個人都應(yīng)該去做4件事:
這輩子一定要用心愛一個人。這愛可以驚心動魄,為一個人傾其所有。作家瑋瑋回想起大學(xué)四年的戀愛時,最令她記憶深刻的是男朋友每天晚上送她回寢室,都會在一張卡片上寫上一句對她的情話,例如,“所有的酒香,都不如你的發(fā)香”“今夜的月亮,像你的瞳孔”……整整4年,整整1460張卡片。這樣的愛,未必要白頭偕老,未必要印在結(jié)婚證上;這樣的愛,寫進日記里,鐫刻進記憶里,老年回憶時,覺得此生無憾。
一定要多看看這個世界。Norma是美國密歇根州的一位老太太,90歲時被查出癌癥。老太太不想自己的余生在醫(yī)院度過,她放棄了治療,以90歲的高齡,開啟了她的環(huán)美之旅。她拿出自己所有的積蓄,做了一輛房車。在兒子和兒媳婦的陪伴下,坐著房車,走遍全美。
她寫道:“我活了90歲,但當(dāng)我走到生命盡頭的那一刻起,我才突然感覺到,我這一生中,浪費了很多時間。我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我要照看家庭,我把最美好的時光,都放在工作和家庭中。而我辛辛苦苦來到這個世界上,卻到90歲,才想起要去好好看看這個世界?!?/p>
為人當(dāng)有癖。癖是癖好,做一件事情,之所以沉醉,只是因為喜歡,因為想做。
以前在一個村子里有一個老頭,喜歡拉二胡。他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拉二胡,拉得很好。但他有個怪癖,無論生活多貧苦,無論多累,從來不對外接拉二胡的活計。
有人說他蠢,有錢不掙。他說:“不能用念想去掙錢?!鼻岸螘r間,老頭去世了,離開時很安詳,在醫(yī)院的病床上,手里還提著那把二胡。那是老人家一輩子的念想。
張岱說:“人無癖不可交,以其無真性情也?!睕]有癖好的人,也沒有真性情。癖好,是一個人內(nèi)心的終極依靠,是一種生命的執(zhí)念。它不是可以用來掙錢的,它不是可以用來炫耀的。也許在別人眼里,它一文不值,但在你心中,它是無價的。陶淵明的菊、蘇東坡的竹、李白的酒,這些都是癖好。每個人這一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光是獨處,自己與自己對話。無癖,則空虛;有癖,則富足。
平靜地接受死亡。曾有一篇微信長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里面ICU(重癥監(jiān)護室)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在ICU里,一位50多歲的女病人,癌癥晚期,全身器官基本無法正常運轉(zhuǎn),依靠各類機器維持生命。病人全身插滿各類管子,上上下下幾十根,且被打了鎮(zhèn)靜藥物,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但是此刻,她的意識是清醒的。
治療一段時間后,病人情況略微好轉(zhuǎn)。家屬獲準進去探視。該病人流著淚竭盡全力對丈夫吼叫:“誰讓你給我治的,你躺這里試試,我不治了,我生不如死?!?/p>
作者寫道:“如果有一天我也像這樣,得了癌癥,我寧愿死掉,我絕對不來ICU受罪,這是花錢下地獄。”他打電話給他所有的親戚:“有錢就花掉,趕緊花,想吃什么就去吃,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寧愿把錢花光,也不要來ICU。”
我們哭著來到這個世界,卻極少有人能平靜地離開,他們大多舍不得,大多遺憾流著淚,大多想花大筆的錢卻受很大的罪,為自己挽回哪怕半年的生命時光。為什么?因為留下的遺憾太多了。看了一輩子的霓虹燈,沒看過漫天星空,遺不遺憾?為了結(jié)婚,找了個合適的對象相處,卻從來沒有過刻骨銘心的戀愛,遺不遺憾?一輩子把好的臉色給了陌生人,對家人總是氣急敗壞,遺不遺憾……
一場好的生命旅途,是要趁活著的時候,把該做的事情都做了,然后平靜地接受死亡。
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度,而在于厚度
十四是攀冰愛好者,在國內(nèi)有很高的知名度,最喜歡挑戰(zhàn)高難度整體性的冰山,由冰面上匍匐前進,從山底爬到山頂。
2016年的大年初三,十四在四川四姑娘山攀冰時,因為釘錐滑出不慎跌落山崖,不幸身亡。
事件傳出之后,網(wǎng)上一片罵聲:“這人找死吧!大年初三,不好好在家待著,去拜年,吃吃喝喝,干嘛要去攀冰啊!明顯就是找死嘛!在家躺著多舒服呀?!?/p>
十四的朋友發(fā)了一條微博:“人生的意義不在于長度,而在于厚度。如果讓我的生命在無聊的觥籌交錯中,在嚷嚷的麻將聲中度過,對不起,我寧愿死于冰川腳下?!?/p>
生命的意義,從來不在于你在這個世界上待了多久,而在于年老色衰時,你面對夕陽,想起自己的一生,能否滿足地說:“我這一生,富足而美好,我度過了值得過的一生。”認真一點活著,不將就,不怕麻煩與折騰。
(中國新聞網(wǎng)2018.8.1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