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瑋
【摘 要】俗話說:“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彼詫дZ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一節(jié)課教學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是否能愉快而主動地進行學習。而整個課堂氣氛或高亢、或興奮,或抑悶、或沉靜,都在于教師課前的三言兩語的導入之間。所以老師要善于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nèi)容、教學環(huán)境等因素,精心設計課前導語,力求一開課就把“第一錘敲在學生的心坎上”,像磁石把學生吸引住,為整節(jié)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開頭,使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得生動、活潑、自然。
【關鍵詞】背景導入 故事導入 懸念導入 復習導入 激情導入 介紹作者導入 人物導入
俗話說:“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導語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
導語,是教師在新的教學內(nèi)容或活動開始之前,為進入新課而講述的一段簡要而富有吸引力的話,它如同橋梁,聯(lián)系著舊課與新課;如同序幕,預示著后面的高潮和結局;如同路標,指明學生思維的方向。因此,我們教師要善于組織好一堂課的開端,先聲引人,先聲服人。
著名的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就只能使人產(chǎn)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實踐證明,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所以教師在上課伊始就運用啟發(fā)性教學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必能有效地引起學生對新知識新內(nèi)容的熱烈探求。從而激發(fā)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是學習的動機,是求知欲的起點,為了讓學生這一學習主體能積極主動地投入新內(nèi)容的學習中來,我們做老師的要善于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nèi)容、教學環(huán)境等因素,精心設計課前導語,力求一開課就把“第一錘敲在學生的心坎上”,像磁石把學生吸引住,后邊的課上起來就順了。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非常重視課前導入的設計和使用,而新課導入精彩紛呈,在這里簡單談談自己常用的幾種:
一、背景導入
主要是關于時代背景的介紹,一般的課文可按注釋提示加以說明,但有些課文涉及到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及特定的背景的,特別是教材中的文言文與一些外國作品,則需要著重介紹,不然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難以把握。如《曹劌論戰(zhàn)》一文可以這樣設計導語:先介紹齊魯長勺之戰(zhàn)的戰(zhàn)爭背景,明確齊魯之間的矛盾焦點。接著介紹春秋時期戰(zhàn)爭的條件,沒有常備軍,有了戰(zhàn)爭,國君任統(tǒng)帥,貴族任各級軍官,士兵臨時征集;作戰(zhàn)方式是車戰(zhàn);雙方戰(zhàn)前先擊鼓;戰(zhàn)爭持續(xù)時間不長等。這些有關古代戰(zhàn)爭背景知識,是學生前所未聞的,既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又能幫助他們了解課文內(nèi)容,可謂一舉兩得。又如俄國作家契科夫的《變色龍》一文,反映了俄國沙皇專制統(tǒng)治的黑暗,軍警憲制的恐怖,因它涉及到不同的國情,在設計該文的導語時,應著重介紹沙皇統(tǒng)治制度下的俄國社會現(xiàn)實。
二、故事導入
故事本身有情節(jié),且青少年學生愛聽故事,用講故事的方法導入新課,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如《懷疑與學問》一文,我是這樣設計開場白的:“同學們都知道,華羅庚和陳景潤都是數(shù)學界的泰斗,在這里我要講的是發(fā)生在他們兩位數(shù)學家之間的一件事:陳景潤剛從大學畢業(yè)時,華羅庚已算是數(shù)學權威了,并著了《堆壘素數(shù)論》,被廣為推崇。但陳景潤在精讀華羅庚的這一論著時,對其中的“它利問題”提出了質疑,經(jīng)過了反復驗算,他確信自己的判斷準確無誤后,就寫了一篇論文并附了一封信寄給華羅庚,委婉地指出了錯誤。陳景潤沒有因為華羅庚是權威而放棄真理,敢于懷疑,最終成為大學問家?!蹦恰皯岩伞睂ψ觥皩W問”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今天所學的《懷疑與學問》會為我們作出解答。
三、懸念導入
懸念,顧名思義就是懸而未決的念頭。它本是藝術創(chuàng)作術語,即構造某種未知結果的情節(jié),來誘發(fā)欣賞者的興趣,相當于說書人的“且聽下回分解”。它的奧妙在于利用人們的期待心理,通過某種線索誘發(fā)人們產(chǎn)生心理追蹤,并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興致勃勃地去猜測、去企盼,以致興奮不已,欲罷不能。這種技巧運用于新課導入之中,以懸念作為挑逗學生的觸發(fā)點,會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欲望,而一經(jīng)造成這種欲望,就非要刨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不可。如《藤野先生》一文的導入:“藤野先生是誰?他跟魯迅是什么關系?他們是怎樣認識的?他對魯迅好不好?魯迅為什么對他如此尊重和懷念?讓我們來看看魯迅對他的介紹和評價吧?!币贿B串的發(fā)問,在學生心中設下一個又一個的懸念,在上課伊始就抓住了學生的心弦。
四、復習導入
指的是在講授新課時,利用舊知識與新課文內(nèi)容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學生在復習舊知識的同時,激發(fā)他們對新知識的興趣。教育心理學認為:“經(jīng)常運用已有知識是使舊知識得到鞏固和保持,進而獲得新知識的有效方法?!比缰v《白楊禮贊》一文,可這樣導入:“我們曾學過《小桔燈》和《荔枝蜜》。這兩篇文章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試回憶這兩篇文章各托什么物?各言什么志?”明確答案后接著說:“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是運用托物言志的寫法,讓我們一起來看,這篇文章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這樣,學生復習了舊知識——托物言志的手法,又引入了新課文的教學。這種導入簡潔流暢、步步為營,讓學生夯實基礎,穩(wěn)扎穩(wěn)打。
五、激情導入
我們的課文是文情并茂的。但心智不大成熟、閱歷頗為單純的學生往往不能一下子就有所領悟,尤其是那些內(nèi)涵較深或因時代、壞境的不同而形成思想距離的課文,怎樣才能讓學生披文以入情、動情而入境呢?本人以為運用充滿激情的朗讀為較好的導入方法。這種導入方法適用于抒情味極濃的課文,特別是詩歌、散文、雜文,通過表情朗讀,讀出作品的情,也會產(chǎn)生強烈的熏陶感染力量。即使是比較長的文章,也應該選取最富于情意的一段。最好是教師范讀,因為范讀除了語言刺激外,還有神情、動作等影響,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是活生生的形象,做到“以情動人”,用作者的情去熏陶學生的情,使之感受到學習課文是一種美的感受,從而懷著與作者相同的情緒進入學習狀態(tài)。
六、介紹作者導入
教師在講解作品之前,可先從介紹作者入手導入本課,這樣的導語,由作者到作品,順理成章,引入自然。當然不必要每篇作者都介紹,需要介紹的作者必須在文學史上有重要貢獻和影響的及教材中選有多篇作品的作者。如在文言文中,應以司馬遷、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歐陽修為重點,詩歌以杜甫、李白、白居易、蘇軾、辛棄疾為重點?,F(xiàn)代文應以魯迅占首位,其余的有朱自清、楊朔、冰心、巴金、茅盾、老舍、艾青等,至于外國文學,按注釋介紹,略加以說明即可。古代作者的介紹,要結合古代文化常識進行,包括古人的姓、名、字、號、謚號、封號、官職、籍貫、文集及特色等,現(xiàn)代作者的介紹除了筆名外,應著重介紹其作品風格。
七、人物導入
對于作品中具有形象鮮明的典型人物的課文,教師可以先點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再通過與人物有關的問題的設問,給學生造成懸念。這樣即能自然地引出課文,又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急于從課文中找出問題的答案。如《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一文可以這樣導入:“魯達即魯智深,他是梁山的好漢,他原在小種經(jīng)略府做提轄,是被逼上梁山的,那么,是誰把他逼上梁山的?他是怎樣被逼上梁山的?他為什么要上梁山?我們通過學習《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這一回就可以找到答案了?!?/p>
當然,以上的幾種類型并不能窮盡風格迥異的導語類型,運用之妙,依然存乎教師一心。雖然它僅僅是一個小小的開頭,卻熔鑄了教師的智慧,凝聚了教師的心血,體現(xiàn)了教師的素養(yǎng)。為了讓語文課堂生意盎然,多姿多彩。我們教師應“常教常新”,讓學生“越學越樂”。
誠然,新課導語在課堂教學中功不可沒,但它充其量只是一個好的開端。一堂課要有精彩的導入,更要有豐富的內(nèi)容。如果把語文課堂教學比作一項藝術,那課堂的導入就是這藝術殿堂里的一塊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