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芬
歷史閱讀能力指的是學生讀懂歷史材料并據(jù)此正確回答相應問題的能力。它包含三個呈遞進上升式的階段,首先,學生能讀準字音并理解每一字詞句的含義;其次,學生能正確理解并分析材料所表達的信息;第三,學生能有效完成考試當中的材料題,所謂有效,即根據(jù)材料得出正確答案并行文規(guī)范。
其中,第一階段是最基礎也是最簡單的,學生利用字詞典就能自行解決,且目前初中課本中的文字表述并不復雜,學生已有的詞匯積累已經(jīng)足夠應付。第三階段是應試的提升,也是思維的鍛煉。從讀懂字詞句到能夠自如應試,必須要經(jīng)過第二階段的有效訓練,因此,如何培養(yǎng)學生理解并分析材料就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閱讀能力的最關鍵環(huán)節(jié),是老師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時時加強的環(huán)節(jié)。
為了響應創(chuàng)新理念,長期以來我們在歷史課堂中引入了許多花哨的教學手段,其中最為廣泛使用的就是多媒體。多媒體工具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確實能生動課堂,老師們利用它補充了許多課本之外的圖片或視頻資料。但是,有一個由此產(chǎn)生的問題卻可能被大家忽視了。課堂教學時長是固定的,每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也是必須明確到位的,那么,在這有限的40分鐘內(nèi),而且在部分時間已被多媒體演示占用的情況下,師生們是否真正有效地達成了教學目標呢?答案往往是否定的。相反,一次次熱鬧生動的課堂積累下來的卻可能是學期末時仿佛重頭再來般的復習任務以及學生不甚長進的處理歷史材料的能力。
目前,歷史學科已經(jīng)被納入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全國各地區(qū)中考試卷都呈現(xiàn)出一個鮮明的特點——材料題比重大,甚至可以說無處不材料。學生要應試,那就必須掌握處理歷史材料的能力,這就要求老師在每次課堂上都要有意識地拿出時間進行相關訓練。而初中生最常接觸到的主要是三種類型,一是文字材料,二是圖片材料,包括人物像、事物圖、事件形勢圖、地圖,三是數(shù)據(jù)材料,包括曲線圖、柱狀圖和列表圖。本人長期觀察發(fā)現(xiàn),老師們用多媒體補充的材料無外乎如此,而我們的課本不僅圖文并茂,而且適合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所以,我認為老師們根本無須舍近求遠,課本就是最佳的歷史材料。
歷史材料的選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關鍵還是看老師如何進行引導。下面,本人就談談如何使用課本中的文字和圖片來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
1.文字材料的使用
我們所用教材的每一篇課文中都有非常豐富的文字描述,主要包括黑體字、相關史事、材料研讀和知識拓展幾個主要部分,而老師要有選擇性地使用。選擇時有以下幾個原則需要遵循:首先就是按照考標要求,著重針對每一課重難點知識進行訓練,其他文字段落則有選擇性地使用;其次,在進行訓練時可以先設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這樣才能提高訓練效率;第三,老師設問時的表達要明確,指令要清晰。
2.圖片材料的使用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對歷史的記憶,初中課本中有大量的配圖。這些配圖讓歷史更加生動與形象地躍然紙上,同時也更加考驗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分析能力。
仍然以“鄭和下西洋”為例。“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加強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聯(lián)系,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是課本中給出的關于這一歷史事件的總結,那么,學生是否真的能理解這些話的含義呢?如何能更快速地記住這些話用以應試呢?此時,我們可以利用“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這一組配圖來達成目標。老師請學生依次觀察每一枚郵票并分析“鄭和船隊來到了哪里?”“他們與當?shù)厝说幕尤绾??”。學生能很快根據(jù)郵票中出現(xiàn)的大象或長頸鹿判斷出鄭和來到了東南亞地區(qū)或者非洲,也能正確地觀察到鄭和船隊在與當?shù)厝诉M行貿(mào)易或者受到當?shù)厝溯d歌載舞的歡迎,這樣學生就更能深刻地理解“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聯(lián)系”這句話的含義,也更容易記住這一知識點。
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圖片材料,那就是地圖,我們教材中比較常見的當屬“××事件形勢圖”。這些形勢圖用靜態(tài)的方式呈現(xiàn)了一個動態(tài)的歷史事件,而老師們要做的就是教會學生在靜態(tài)的圖片上看到動態(tài)的歷史。以“戚繼光抗倭形勢圖”為例。首先,老師要教學生閱讀地圖資料的第一步是看懂圖例,可以請一位學生起來讀一讀圖例并帶領大家在地圖中找到相應的位置。學生在地圖中一一對應圖例內(nèi)容的過程,其實已經(jīng)對事件本身有了一些零散的了解,包括時間(1562)、地點(浙江、廣東、福建,或東南沿海)、人物(戚繼光、戚家軍)、事件(抗擊倭寇)、結果(抗倭勝利或者趕走了倭寇)。接下來,老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把他們那些零散的片段整合成完整的畫面,方法很簡單,“什么時候誰在哪里做了什么?結果如何?”這樣兩個提問就能達到目的,要求學生慢慢把之前那些要素連成一個完整的句子表達出來。多訓練幾次,學生就能掌握閱讀歷史地圖的技能了。這樣一來,老師就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漁。
總之,我們的課本內(nèi)容是豐富多彩的,老師們應該物盡其用地去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
當然,本文堅持回歸課本的教學方法并非否定多媒體教學手段,也并非意味著從此以后棄多媒體工具不用,相反,有時候我們也必須借助多媒體才能讓學生清楚地了解歷史。比如我們在分析《馬關條約》四口通商時,一定要與《南京條約》的五口通商進行比較,才能讓學生體會到“外國侵略勢力逐漸深入中國內(nèi)地”,而最直觀的做法就是用課件展示兩個條約所涉及通商口岸的地圖,這樣,學生通過觀察和對比,自然就能體會得更深刻。
所以,本文堅持回歸課本只是提醒老師們不要過分依賴多媒體,不要讓多媒體變成老師的代言人,畢竟教育是人對人的啟蒙,是人與人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