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娟枚
一、指導(dǎo)觀圖,初步感知畫面美
詩歌是一種感性形象,就要讓學生先有最直接的感性認識,觀圖便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小學教材中的每一首古詩都配有相應(yīng)的插圖,圖上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是具體可感的,比起文字來更能讓學生進入意境,也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所以,讓學生進入意境的第一步應(yīng)是指導(dǎo)學生觀賞插圖。
觀賞插圖應(yīng)做到細致而全面,既要有局部的細致觀察,又要有整體的觀賞,做到點面結(jié)合。如《所見》這首詩中的插圖,既要讓學生仔細觀察圖中的牧童,也要讓學生感知這幅圖中的整體環(huán)境,從而初步感知詩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所處環(huán)境:某個夏天的早晨,風和日麗,一個牧童騎著黃牛來到了一片茂密的樹林中,他身穿紅衣、頭戴斗笠,神采奕奕,此刻正盯著柳枝上的一只蟬兒,柳條正隨風輕輕飄動……這樣,學生已初步感知到一種美的意境。
二、反復(fù)吟誦,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古典詩歌是語言的精華。它凝練精辟、生動形象,往往一字千鈞、震人心靈,留給讀者許多想象的空間,鑒賞詩歌的語言,有助于理解思想內(nèi)容。古詩中的意境美,要讓學生在反復(fù)的詠誦過程中自行感知和體會。因此,朗讀是古詩教學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
在教學中如何引導(dǎo)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呢?我在古詩教學中總是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只有讓學生反復(fù)吟誦,仔細品味,而不以背誦為滿足,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要體會詩的意境,也離不開讀。因此,應(yīng)當把課堂教學上成詩文朗讀課。在課堂上,引導(dǎo)學生朗讀要有新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學生朗讀時可以小聲自讀,輕言慢語,讀出韻味;還可以高聲誦讀,慷慨高昂,讀出激情。同時注意停頓、輕重音、語調(diào)、語速的變化,讀出明快的節(jié)奏感。古詩音韻和諧,平仄錯落,瑯瑯上口,要讀得爽口,讀出靈感,讀出音韻美。還可以根據(jù)兒童活潑好動、表現(xiàn)欲望強的特點,引導(dǎo)學生憑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做一些動作和表情,既增強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又助于學生理解,讓學生其樂融融。
三、領(lǐng)會大意,初探詩境
在教學《游子吟》一詩時,為幫助學生進入詩的意境,教師在引導(dǎo)學生朗讀古詩時,可做這樣的讀前介紹:詩人孟郊的醫(yī)生十分凄苦。他自幼喪失了父親,是媽媽含辛茹苦把他養(yǎng)育成人。
(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這就是多年來一直縈繞在詩人孟郊腦海中的一幅畫。每次他要遠行,媽媽總是坐在油燈下,為他縫制一幅。請大家反復(fù)吟誦這首詩的前四句,讓我們走進這位老媽媽的心靈深處——明天,兒子就要遠行,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想想:此時,這位媽媽在想什么?她會對即將遠行的兒子做些什么呢?學生在教師的簡介中,邊觀看課件,邊伴著音樂朗讀古詩。
四、理解詞句,體會詩意
要進一步領(lǐng)會詩的大意,還需要引導(dǎo)學生從字面上讀懂詩句。在一首詩中,往往會因幾個陌生的字詞 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詞而影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就要注意抓住那些關(guān)鍵的字詞 ,予以點撥指導(dǎo),啟發(fā)引導(dǎo)學生去領(lǐng)會全詩大意。
(1)抓詩題
有些詩,從它的題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詩到底寫的什么內(nèi)容。如《春夜喜雨》的教學。王國維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杜甫的這首詩顯然屬于“有我之境”。題中的喜字,正是對王國維這句話最好的詮釋。一“夜”字,點出雨來的時間,多么善解人意,在萬籟俱寂時到來,絲毫不影響白天的游玩、工作;一“喜”字,則詩中表達的感情“呼之欲出”。“春夜喜雨”,學生在讀詩題時就可以直接觸摸詩人的內(nèi)心,感悟詩人的情感。況且詩中一“好”字,與詩題中的“喜”字遙遙相對,不就更能讓學生品味這“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之妙處嗎?我在上這一課時,直接出示題目,并告知學生課文只是節(jié)選了其中的幾句。然后以“喜”字為切入點,抓“好”字來理解詩句:詩人喜從何來?在此基礎(chǔ)上創(chuàng)設(shè)一種情景:溫暖的春天終于來了,柔和的春雨在靜夜里悄悄地灑落。這春雨,會給大地帶來什么變化?在交流中,學生明確了春雨的“好“。仁厚再加以引導(dǎo)和渲染,于是學生調(diào)動自己頭腦中的相似經(jīng)驗,在一遍遍的品讀中,一個活生生的詩人形象站在了面前,他們感受到了詩人對這場春雨的喜悅,并且也被這種喜悅所感染。
(2)抓詩眼
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敝灰プ∫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xiāng)”“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只影形單的寂寞了。
(3)抓詞語
例如,同是寫送別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詩句中的重點詞,就能體會到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樓送辛漸》寫到: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充滿了傷感與凄涼,到底送別的辛漸是何人呢?為何這樣悲痛呢?一定與詩人的“親友”有關(guān)。而《送元二使安西》寫到: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前兩句寫景,寫到“朝”雨與“輕”塵,寫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語輕快,一派為送別故人而洗掃一翻的新氣象。
(4)抓詩句
一首詩,每每有兩句是重點句,有些甚至成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點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薄鹅o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題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五、聲情并茂,如臨其境
古人好講含蓄之美,往往移情于景,“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教學中可以充分發(fā)揮電化教學這一現(xiàn)代化教學的優(yōu)勢,通過畫面、音響渲染、語言描述、聲畫聯(lián)璧等手段來為再現(xiàn)古詩意境。
小學古詩是一筆財富,為師者如果好好利用,精心設(shè)計,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才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情操,自身也可從中獲得樂趣與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