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們一線老師來說,上好課是最主要的工作,思考“怎么上課,學生才喜歡”,更是每一位教師的分內(nèi)事。北京十一學校特級教師魏勇的隨筆集《怎么上課,學生才喜歡》真誠地與我們分享了好課的秘密:要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課,教師必須要以真實的自我跟學生相處,選擇與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學方式,需要跨界,要擅于提出好問題,要追求“思”的在場,要讓學生滿腹狐疑,要給學生驚喜……這些心得無不對我們廣大一線教師有很強的指導和借鑒意義。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師培訓、自學用書,非常適合廣大一線教師研讀,該書也因此被評為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2016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之TOP10圖書。
該書共五輯。其中開篇第一輯“千萬不要忘記自己曾是學生”,立意高遠,從教師應明確并具備的學生常識入手,如“千萬不要忘記自己曾是學生”“教學要從學生的經(jīng)驗出發(fā)”“要順應學生自己的好奇心和天性的方式高效率組織課堂”等,處處充滿學生立場、生本觀念,無不在告誡廣大一線教師:了解學生、研究學生、讀透學生才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和依據(jù),也是我們上好課的根本出發(fā)點。為此,需要我們“重新定義教師角色”, 需要我們試著去改變,在不突破教育紅線的基礎上勇敢而理性地進行良性的變革。
第二、三、四輯是站在學科的角度思考“好課的標準是什么”,即“好課以學生為中心、有一定的模糊性、有一定的開放性、是有邊界的”,引領我們教師去思考“教育的本質(zhì)”“學科的目的”,闡述了“有平等的哲學觀才會有好的課堂觀”“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體驗”“好的課堂需要有批判性思維”“好課堂必有好老師(要有個性、獨特的教學方式、關注學術前沿、擅于提出好問題等)”“好課堂要跨界”“要追求思的在場”“不精確的課堂才是好課堂”等,進一步分享了教師應具備的課堂觀:平等、開放、探究、體驗、批判、包容、靈動等。
第五輯為廣大教師分享了“好課堂來自平時的積累”,進一步為廣大一線教師指點了迷津:“把讀書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聊天是優(yōu)雅的學習”“把思考作為生活的習慣”“做公共事務的關注者”等,鼓勵廣大一線教師多閱讀、勤思考、善積累、勇踐行,相信這樣我們會比較容易在課堂上受到學生的歡迎,也會比較容易上出讓學生喜歡的課。
雖然魏勇老師從教歷史學科,但并不妨礙我們廣大一線教師以自己的角度去閱讀、體味、思索并審視自己,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做一名“明師”。重新定義并明確教師角色、好課標準等,真正讓課堂回歸學生本位,回歸 “人的教育”,杜絕有“課”無“人”的教,力避功利的課堂和平庸的課堂,做一名心中有“人”的教師,追求有人、有呼吸、有氣息、有生命、有溫度的在場的教育,這是該書給我們的最大啟發(fā)。
同時,要享受職業(yè)的尊嚴和歡樂,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是一名思考者,學生的精神導師;一名創(chuàng)造者、變革者,好課堂的工匠師;一名學習者、踐行家,教己育人的躬行者。
本期薦書:江西省贛州市于都中學南區(qū) 曾建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