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摘 要] 硯,自古便是文人施展才藝的利器。作為傳播、承載中華文明的載體,更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毋庸置疑,即便是在今天這個電子輸入和現(xiàn)代書寫工具充盈的時代,硯文化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和傳承價值。
[關 鍵 詞] 文化;傳播;傳承
隨著提倡“傳統(tǒng)文化”“工匠精神”“非遺”,社會、政府、媒體都開始關注起了硯文化,研究硯文化的學者、專家也多了起來,硯學的高樓也越砌越高。作為一名硯文化從業(yè)者,我們仿佛迎來了春天。然而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是,使用硯的人越來越少。當我們在欣賞新創(chuàng)作的每一方硯時,圈內的同行、專家相互品評、點贊時,我們是否忽略了普羅大眾,忽略了那些圈外的人?我們是否想過我們已經(jīng)陷入了深深的自嗨當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jīng)不在了,妄想花香自有蝶飛來,在做好硯、研究硯學的同時,我們更需要的是傳播,因為有傳播才有傳承。
作為硯文化從業(yè)者的一員,我亦在自省,并在自省的同時得出了以下一些在硯文化傳播過程中應當注意的事項。
一、遵守硯道,保持硯文化符號的完整性
“硯者,研墨使和濡也。”硯是實用美術,首先是實用,其次才是美。優(yōu)質的硯材之所以優(yōu)質,就是因為其下發(fā)優(yōu)良,所以它才美。硯式里的硯堂、硯池、硯邊、硯額等,不就是因為它聚墨、宜筆、宜用等才出現(xiàn)的嗎?所以說實用是硯的生命,美是硯的靈魂。生命孕育靈魂,靈魂升華生命。所謂“物以致用,方其寶也?!蓖茝V硯文化,先要告訴大家什么是硯,之后才是什么是好硯。如果我們把錯誤的硯文化推廣出去,我們便是歷史的罪人。更不能因為推廣而迎合大眾口味,我們要遵守底線,在傳播硯文化的同時遵守硯道,保持硯文化符號的完整性。
二、推陳出新,制硯也當隨時代
自古硯便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桌椅的出現(xiàn),讓硯足慢慢變矮直至消失,唐的雍容審美,讓箕形硯變得飽滿而莊重。每一個時期的硯都折射出這個時代的社會、歷史、生活背景,縱觀硯文化發(fā)展史更能窺探中華文明的演變史一二。學古硯是必要的,卻不可一味地復制古硯。當然這和當代硯作良莠不齊有關,太多不守硯道的作品充斥市場,讓部分藏家失去信心。這時有一些制硯家開始大量制作古硯,讓硯文化市場如沐春風。然而站在硯發(fā)展史上看,默守陳規(guī),不思進取,是沒有出路的。我們有浩瀚的傳統(tǒng)文化,融合當代審美情趣,必然可以創(chuàng)作出令人耳目一新、有藝術價值的硯。推陳出新,讓硯充滿朝氣,拉近硯與今人的距離才能讓大眾愛上我們的作品。
三、重視青年群體
青年人是未來的希望,引導他們了解硯、喜愛硯,硯文化才可能有未來。近期教育部已經(jīng)發(fā)文,倡導非遺進校園。硯文化從業(yè)者們應積極參與其中,給他們講硯文化。作為一名硯文化專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我也接觸了眾多青年,他們很多人都熱愛傳統(tǒng)文化,熱愛硯文化。而我們理應檢討自我,是我們的工作沒有到位,是我們沒有把溝通的橋梁架好。只有多了解青年人,知道他們所喜所好,才能把硯文化植入他們的心底。
四、關注政府政策引導,緊跟步伐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绷暯娇倳浽邳h的十九大報告中的這段話,在文化界引起強烈反響。近年來國家始終重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手藝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教育部門也連續(xù)發(fā)文,要求“書法進校園”,書法課成了中小學的必修科目。如果硯文化從業(yè)者緊跟政策,借著書法進校園的東風走進校園,何愁硯文化的推廣與宣傳?
五、媒體合作,傳播正能量
如今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太多的新鮮事物吸引著大眾的目光,我們如果再不自我宣傳,真的就沉沒在信息的谷底了。曾有專家對系列硯、巨型硯的做法進行批評,然而總是這些作品才有新聞點,才能引起社會大眾和媒體的關注。系列硯也好,巨型硯也好,這必然不會成為每一位制硯家的創(chuàng)作常態(tài)。只要系列硯的每一方硯拿出來都可單獨成為好的作品,這又有何不可?只要巨型硯的硯式規(guī)規(guī)矩矩,方圓得當又有何不可?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委員會曾經(jīng)制作了《飛天硯》跟隨“神舟”上天,上百家媒體爭相報道,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之后他們又推出了《潛龍硯》《北極硯》《南極硯》,都取得了極好的社會反響和關注。這些積極的范例啟示我們,理應放下包袱,借助各種媒體傳播硯文化。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我尊重每一位制硯老師、硯文化專家,并且敬重他們對于提升硯文化、豐富硯文化所做出的努力,他們的努力是我們傳播硯文化的內容和基石。此篇拙文也僅為引起大家對于大眾傳播的重視,不能僅僅沉迷于自己的作品和研究當中。還望各位方家多多指點,共同為硯文化的未來而努力。
[作者單位]
臨沂嶺上硯文化博物館
(編輯:劉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