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玉雕的創(chuàng)新很重要,而傳承同樣也重要,創(chuàng)新可以是工藝上、題材上、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而傳承最重要的就在玉石的認知上、工藝上、工具上、題材上。只有用心去繼承傳統(tǒng),才能了解玉雕前輩的心路,才能知道什么該保留,什么該創(chuàng)新。
[關 鍵 詞] 玉雕;工藝;創(chuàng)新;傳承
近年來,玉雕市場的火爆,帶領整個玉雕界進入了最繁榮的階段,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原來沒有出現過的問題,其中大家最難以解決和爭論最多的大概就是玉雕怎么樣去創(chuàng)新了。因為市場一擴大,加上購買人群的日益年輕化,玉雕界原先已有的傳統(tǒng)題材很難滿足大眾的需求,因此有很多創(chuàng)新玉雕開始崛起,頗有獨領風騷的意味。然而后續(xù)問題應運而生,創(chuàng)新之后玉雕如何傳承,而且很多創(chuàng)新與原來的玉雕沒有任何交集,所以這個問題很值得討論。我個人認為如果沒有很好地去繼承傳統(tǒng),就去進行創(chuàng)新,是一種虛浮的狀態(tài);比如參天大樹,它只要有生命力就可以無限的長高,但是它的根依然要牢牢的扎于地面才可以提供它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否則必然面臨轟然倒塌的局面。
很多玉雕師沒有經過傳統(tǒng)玉雕人去教授如何使用工具,他們認為直接用卡頭就很好,用紫膠粘太落后了,其實就是他們不了解為什么要用紫膠。我的師傅北京工藝美術大師張慶如先生是北京市玉器廠目前資歷最老的一代人,他告訴過我,玉雕的電動橫機就是由北玉設計的,當年有了電動的磨玉機之后就已經有卡頭了,但是玉雕界依然堅持用紫膠,不是他們不知道創(chuàng)新,不知道卡頭好用,而是紫膠粘的工具更安全,有很多復雜的玉雕件,工具頭是要伸進很多地方去的,卡頭上的棱角轉動起來,一旦碰到雕刻好的部分就很容易把玉雕件打壞,而紫膠工具就不會,誰也不敢保證自己的手能百分百的不抖,不碰任何其他部分而只有工具頭接觸雕件,如果不能百分百不碰,那用紫膠就可以大大降低壞活概率,這些都是經驗的積累,從而使傳統(tǒng)玉雕匠人選擇不放棄紫膠,所以說如果不了解傳統(tǒng),就不會知道這些。
再就是很多創(chuàng)新的玉雕,從工藝上沒有問題,做工很好。思想上沒有問題,很前衛(wèi),很有想法,但就是丟了靈魂的存在,那就是為什么要用玉石來雕刻。目前很多創(chuàng)新的玉雕就存在這個問題,傳統(tǒng)玉雕在這方面一直做得很好,玉雕的目的就是通過匠人高超的技術、精巧的設計,使玉石散發(fā)出其特有的質地美,“玉,石之美者也”。玉石本身就是美的,而琢玉并非是為了體現匠人有多高的工藝技巧,或者有多好的藝術想法,他們琢玉的第一目的就是體現出所做的每一塊玉石的本質美,而工藝只能排第二,所以傳統(tǒng)玉雕才會大量出現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吉祥寓意的題材,這些題材的設計點也是著重于突顯玉石之美,他們不需要有多高的藝術思想,只要大家喜歡,同時展現出玉石之美就足夠了。
而我們現代雖然進步了,但很多創(chuàng)新玉雕設計者、雕刻師忘卻了這個中心思想,把玉石只當作了一種媒介,一種表現自我想法的媒介,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設計就是不成功的,因為這種設計完全可以不用玉石創(chuàng)作,可以用其他任何材料去做,可能效果更好。玉雕人對于玉石應該是一種尊重,甚至是一種崇拜。創(chuàng)新很好,但是創(chuàng)新同樣要有個中心思想,那就是體現玉石的質地美,否則就不要用玉石雕刻,每一塊玉石都是獨一無二的,對于一個玉雕師來說,應該不浪費每一塊原料。玉雕的創(chuàng)新只要抓住了這個中心思想,其實是可以自由發(fā)揮的,創(chuàng)作空間同樣廣闊無限?,F代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讓我們每個玉雕師的眼界和知識無限開闊,相信我們可以創(chuàng)作很多優(yōu)秀的創(chuàng)新作品。
綜上所述,對于傳承和創(chuàng)新,我個人的理解就是傳統(tǒng)要傳承,創(chuàng)新也要繼續(xù);傳承主要體現在充分汲取傳統(tǒng)玉雕匠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這些經驗包括:工具的使用、題材的繼承,最重要的就是玉雕是為了體現玉石之美這個初衷。而創(chuàng)新不僅是題材的創(chuàng)新,也可以是傳統(tǒng)題材但是換個表現形式,只要表現出玉石之美,怎么創(chuàng)新都是不為過的。
我們活在當下是幸運的,有更多的玉石種類供我們創(chuàng)作,有更先進的工具供我們使用,更應該好好發(fā)展。當代玉雕應該以創(chuàng)新為骨血,以傳承為靈魂,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帶有自我個性的玉雕人。
[作者簡介]
張立群,出生于北京工藝美術世家,玉器“老藝人”張云(北京張派花鳥玉雕創(chuàng)始人)之孫,北京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張派花鳥玉雕第二代傳人)張慶如先生關門弟子。5歲開始學習國畫等各種繪畫技法并接受工藝美術熏陶,2004年畢業(yè)于北京城市學院工藝美術——視覺傳達專業(yè),之后從事一些藝術設計工作,2006年至今在北京鳥張玉雕工作室從事玉雕學習、制作和設計,現為國家工藝美術高級技師。多件作品獲得國家級大獎。
(編輯:劉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