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這是古人對玉與器的認識,意思就是玉石不經(jīng)過琢磨,就不能成為器物。這個故事講的是:楚國人卞和在山里找到了一塊還沒有琢磨過的玉石,獻給楚王,卻被宮里的玉匠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結果卞和被定罪。到了楚文王時期,文王命人對玉石進行打造,發(fā)現(xiàn)果然是一塊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將它命名為“和氏璧”。
可見,玉石是需要加工打造才能顯出其價值的,這個打造加工的過程,就是對玉石進行雕琢的過程。自古以來,我國就有雕琢玉石的手工技藝,這門技藝流傳至今,被簡稱為玉雕。工藝師在制作玉雕作品的過程中,根據(jù)不同玉料的天然顏色和自然形狀,經(jīng)過精心設計、反復琢磨,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藝品。我國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2008年玉雕還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玉雕文化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我國人民心中有著濃厚的情感,對于它的創(chuàng)作,我國玉雕藝人也總結了一套完整的工序,并傳承至今。一般來說,玉石的加工雕琢過程,需要通過選擇原料、設計玉料、加工雕琢、作品拋光等幾個工序。
選擇原料,是玉雕工藝的第一步,因為不同的玉石有不同的紋理、結構,玉雕師一般要根據(jù)玉石的這些特征,來判斷玉石的質量和進一步加工鍛造的可能。
設計玉料,這一步需要玉雕師有獨特的慧眼,能夠找到玉石的亮點進行設計,并在接下來的打造中將其最大限度地表現(xiàn)出來。一般來說,在根據(jù)玉石的特點設計完加工方案后,玉雕師會把造型和紋樣粗繪在玉料上,制作粗胚,其后再在粗胚上進行細繪。
選擇原料和設計玉料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總結起來,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因料施藝”,即根據(jù)所選擇玉料的特點,從料性、顏色、形狀等出發(fā),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以突顯其美。
第三道工序,加工雕琢環(huán)節(jié),是玉雕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玉雕師利用雕刻機、鉈具、磨粉等工具,對玉件進行陰刻線、勾徹、隱起、淺浮雕、高浮雕、圓雕、活環(huán)、鏤空雕等工藝制作,一步一步地打造玉石。
對于加工雕琢這道工序,有兩個動作是必須重視的,那就是剜臟、去綹。臟、綹是玉器制品中之大忌。剜臟即把玉中的雜質去掉,使玉更純潔、明亮。綹即玉中之自然裂紋,包括斷裂紋、破碎紋、龜背紋、炸心紋、炸驚紋等,它們沒有一定的形狀、方向和規(guī)律。綹的成因受自然力沖擊、冷熱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去綹就是對紋綹進行處理,一般來說,有順綹鋸玉或者躲綹等??傮w來說,玉雕作品無定型,剜臟去綹,雖然是去其不利,但有時玉雕師卻能“因禍得?!保ㄟ^剜臟去綹,做出有創(chuàng)意的新作品。
最后一道工序,作品拋光,是指在作品成型之后,先進行表面磨細處理,除去玉器表面的粗糙感,使表面光滑而明亮,把表面打磨得很細致。緊接著,對玉石進行罩亮,利用拋光粉磨亮。磨亮之后要對玉器清洗,確保磨亮均勻。最后再對玉器進行過油、上蠟來增加它的光潔度。完成了這道工序,一件玉雕作品也就完成了。
此外,對于一些玉雕作品來說,作品完成后,玉雕師還會對其進行刻字留文。不過,這道工序不是必須的,主要看玉雕作品的需要,有些作品刻字留文后會越顯文化價值,有些作品則只要通過外觀形態(tài)來彰顯意義,這些都是因玉雕作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
[作者簡介]
李斯,助理工藝美術師,潮州市工藝美術協(xié)會會員,揭陽工藝美術學會會員,首屆揭陽市藍城區(qū)青年玉雕師?,F(xiàn)工作于璞玉齋玉雕工作室,師從其父廣東省玉石雕刻大師李克生。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