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映
金秋十月,沿著青石板小道一路前行,兩對土家族年輕人即將完成人生中最重要的儀式。在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水河鎮(zhèn)河灣村,新婚的夫妻要穿上土家族最華麗的衣服,心懷虔誠來到一對古樹下燒香許愿,這是一個傳承已久的風俗,同時也是一種心靈與未來的對話。
這對古樹是河灣村的寶貝,樹身掛滿了象征祈福的紅絲帶,在年輕人眼里,它們更像一對和藹而又慈祥的老夫妻,見證了無數(shù)情侶從執(zhí)子之手到與子偕老。河灣村人把這對古樹叫做和睦樹。兩樹由一棵野漆樹和一棵枸檀樹組合而成,從最初的根枝相系到今天的融為一體已經(jīng)相互攙扶走過了300多年的時光。據(jù)村中人講,自從有了兩棵樹后,河灣村就沒有一對夫妻離婚,古老而神奇的和睦樹讓這個藏在青山綠水中的小山村變得遠近聞名。
美麗山寨 安放歲月
被山水擁在懷里的酉陽自治縣酉水河鎮(zhèn)河灣村,素來有“小桂林”之稱,是首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之一。河灣林深之處,有一個依山傍水、高低錯落的土家寨子。從鎮(zhèn)上到山寨,乘船五六里水程。舟行酉水,水中云影被船頭犁開,青山側(cè)立兩岸,如一群亭亭玉立的土家少女,清波照影,嫵媚萬千,恍如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約半小時,轉(zhuǎn)過一座水寨模樣的小島,眼前一寬:四周山巒一下子退得老遠,亮出大片水域,這就是河灣了。
河灣山寨建于137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這里宛如一部土家的百科全書,山是身體、水是血、寨是肉、文化是魂。一代代土家人在這里繁衍生息,農(nóng)耕、漁獵、拉纖,在山水間留下了豐富的民風民俗。
山寨村民以白、彭兩姓為主,兩姓先祖都不平凡。白姓先祖中有位奇女子白再香,明萬歷年間曾率兵幫助明軍在遼東抗擊后金,后又參與平定四川永寧土司奢崇明叛亂,戰(zhàn)功卓著,被敕封為漢土官兵中軍都督、誥封一品夫人,在歷史上與秦良玉齊名。
彭姓先祖彭士愁是五代十國時楚國人,開創(chuàng)了湘西彭氏土司800余年基業(yè),被土家人尊為“彭爵主”。公元939年,彭士愁后人彭仕然與楚王馬希范在湖南大戰(zhàn),后戰(zhàn)敗退到這里,并定居于此,形成土家部落。
在酉水河鎮(zhèn)右岸,一連有三個品字形的小山峰,稱為三峿山,是土家族彭、白、田三姓的祖山。在三峿山上眺望酉水河,緩緩流水,波平如鏡。再瞰三三兩兩的輕舟,上下來往,穿流如梭,船上小伙兒歌聲高低起伏,土家妹子的對歌清脆悅耳。
青山蒼翠、碧水湛清,連輕拂的風都帶有新鮮草木的味道,走在青石板路上,耳邊不時傳來清脆的鳥鳴,整個人都平靜了下來。
宗祠文化 世代尚和
河灣村古祠廟宇眾多,其中較有名的彭氏宗祠系彭姓土家人于清咸豐元年所建。該建筑為磚木結(jié)構(gòu),是渝東南地區(qū)現(xiàn)存的唯一土王廟與宗祠相結(jié)合的擺手堂。古祠坐西向東,寬敞的磚瓦房古色古香,排立在酉水河的右岸。在外墻左側(cè)大門上方書寫著“彭氏宗祠”,右側(cè)大門上方書寫著“爵主宮”,正堂掛著一塊“祖德流芳”匾。在墻外的石壩上,就是跳擺手舞的擺手堂。堂下的石壁上書刻著“鳳起蛟騰”四個大字,和記述彭公爵來酉經(jīng)歷及勉勵后人盡忠盡孝的文字。
幾百年來,擺手堂已成了土家祭祀祖先、從事娛樂活動的中心。三間正堂雕梁畫棟,氣勢非凡,二面廂房走廊門窗做工精細,四角天井給擺手堂內(nèi)以充足的采光。跳擺手舞的壩子從擺手堂前一直延伸到河岸,全部為青石板鋪就。
酉水河鎮(zhèn)文化站站長彭開福是河灣村彭氏后代,也是一位土家族文化的研究者。在他眼中,對先祖的崇敬不僅是因為他們拓荒建寨,為子孫留下賴以生存的基業(yè),更為重要的是先祖還把一種“以和為本”的信條傳給了后代。“坐在一方土,勝如一家人”是河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這種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源于一件舊事。當年一個先祖兩弟兄分家,為了田地鬧起了矛盾,家庭不和。先祖當時想,后輩要在這個好山好水的地方立足下來,必須代代人都家庭和睦、鄰里和睦、寨上和睦。于是,彭仕然為五個兒子立下了以和建寨、以和興寨的族規(guī)。臨終時,他叮囑下一代相互不能爭地盤,弟兄要和睦整個部落才能夠安寧。
“所以在河灣村我們一個姓氏的人非常團結(jié),遇到小的事情內(nèi)部都消化了,不能發(fā)生大的矛盾?!迸黹_福說。
河灣古寨在600多年的歷史中幾經(jīng)戰(zhàn)亂,最終都頑強地幸存下來,宗族的和睦團結(jié)維系著一方安寧和共同發(fā)展。
擺手舞起 韶光不負
每當金秋時節(jié),慶祝豐收的鑼鼓就會在古鎮(zhèn)中響起,人們盡情舞蹈,仿佛只有這樣,才能釋放出心中的喜悅,表達出對這片山水無盡的熱愛。
在土家人眼里,茫茫青山之中自有主宰萬物的力量,他們敬畏天地自然,千百年來這種敬畏之心融入生活,成為信仰,也逐漸演變出了一種極具儀式感的舞蹈。據(jù)說擺手舞起源于土家族的祭祀活動,是土家族緬懷祖先的早期生活,追憶民族艱辛遷徙的場景再現(xiàn)。擺手舞的動作大多模擬生產(chǎn)勞動:彎弓射箭、耕田播種、紡花織布都融于舞蹈之中。
酉水河鎮(zhèn)系土家擺手舞的發(fā)源地,每逢土家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村寨婚喪嫁娶及祭祀等重大活動,河灣人都會在擺手堂外燃起熊熊篝火跳起展現(xiàn)土家先民們勞作、生活、狩獵、作戰(zhàn)等場景的擺手舞,其情景正如清代詩人彭施鐸在《溪洲竹枝詞》描寫的:“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p>
擺手舞的服裝有顯著特點,大都用自織的藍、黑、紅布做成。男的用黑布或白布纏頭,穿大衣大袖無領(lǐng)滿襟短衣,腰系荷包。婦女穿寬衣大袖,褲子肥大,扣子全用布做,僅領(lǐng)子用一顆銅扣,樸實美觀。
土家族擺手舞集歌、舞、樂、劇于一體,表現(xiàn)開天辟地、人類繁衍、民族遷徙、狩獵捕魚、刀耕火種、古代戰(zhàn)事、神話傳說、飲食起居等廣泛而豐富的歷史和社會生活內(nèi)容。舞姿大方粗獷,有單擺、雙擺、回旋擺、邊擺邊跳等動作。舞蹈分為大擺手和小擺手,大擺手祭祀族群眾始祖,規(guī)模浩大,舞者逾千,觀者過萬;小擺手主要祭祀本姓祖先,規(guī)模較小。其音樂包括聲樂伴唱和器樂伴奏兩部分,聲樂主要有起腔歌和擺手歌,樂器主要是鼓和鑼。擺手舞的動作特點是順拐、屈膝、顫動、下沉,表現(xiàn)風格雄健有力、自由豪邁。土家族擺手舞是了解和研究土家文化的重要材料。
“土家擺手舞,我先祖獨傳,特色風韻、源遠流長,土家世世代代相傳,保佑子孫興旺發(fā)達,家和人和物和鄰居和、人與自然和,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土家兒女歡歌起舞?!奔漓朐~的聲音甫落,我們也不知不覺地加入到舞蹈隊伍中,歌著舞著,用手的搖擺腳的移動,敘說軀體的欲望,表達心底的希冀,描繪靈魂的夢想。在雄渾歌聲與簡潔的一鑼一鼓的伴奏中跳著擺手舞,仿佛來到了田園牧歌般的世外桃源。
以手抵心
柚子龜情
“樹上麻柚子結(jié)麻砣,成雙成對個挨個,我提個金龜送給妹,妹不愛我愛哪個?”山歌中唱的金龜是土家族青年男女談戀愛時送給對方的定情信物——柚子龜。白友誼是村里做柚子龜?shù)暮檬?,當年他正是用一曲山歌和一只漂亮的柚子龜打動了心上人?/p>
“這個柚子龜以前是裝火種用的火種包。遠古時代,生存要靠火種來維持生命驅(qū)趕野獸,如果是男女青年,男的送給女的就是代表我向你求愛。這個柚子龜是裝火的,火是維持生命的,意為我把生命都給了你,你還不嫁給我???”白友誼說。
柚子龜是用半熟的柚子掏空內(nèi)瓤經(jīng)過反復揉捏和木刺最終成形,一只憨態(tài)可掬的柚子龜既可以儲藏火石,也可以作為香包掛在身上。柚子龜做得是否精致考驗著追求者是否心思細膩心靈手巧,同時也寓意著與對方的愛情地久天長。2015年酉陽柚子龜成為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到酉陽后溪土家山寨休閑觀光的游客越來越多。而柚子龜這一傳統(tǒng)手工制作的土家工藝品,備受大家的喜愛。
土家柚子龜傳承人劉仲華本是酉水河鎮(zhèn)衛(wèi)生院的醫(yī)生,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制作柚子龜。他介紹,做一個柚子龜?shù)墓ば蚴窍喈斅L的,首先柚子的選擇頗為講究,大小長度形狀都要合適,表皮一定要光滑,不能有一丁點兒被蟲子咬過的痕跡?!耙屒酀瓐杂驳蔫肿颖M快軟化,就需要一直把玩捶打,而且要在身上滾,當它軟化得像面團一樣,就把里面的瓤全部摳出形成一個空殼,然后開始塑形,用手捏出龜?shù)娜惯?,把它整個形狀做出來?!眲⒅偃A說。
雛形初具后,接下來就是拿到太陽下晾曬,等到柚子皮的顏色由青轉(zhuǎn)黃,就開始準備下一道工序——刻花。在這個過程中,刀法很講究,力度很重要。制作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單雕刻一個龜背,就需要四到五個小時。一個好的柚子龜工藝大師,還能夠惟妙惟肖地把龜?shù)碾p眼皮都刻出來。最后曬四十九天,曬好以后敲擊的聲音有金石之音了,柚子龜便制作成功了。火種包的制作技法看似簡單,但要制作出一個完整精美的作品,始終離不開用心二字。劉仲華說,沒有認認真真的匠人精神,做出來的東西就要不得。
隨著時代的變遷,火種包失去了實用價值,逐漸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淡出,現(xiàn)在的人很少會花這么大的功夫,去制作一個“無用”的小物件,因此會制作柚子龜?shù)耐良胰艘苍絹碓缴佟?/p>
“現(xiàn)在一個柚子龜標價是168元?!眲⒅偃A說,雖然柚子龜已經(jīng)被開發(fā)成為一種旅游產(chǎn)品,但要靠這個產(chǎn)品賺錢并不現(xiàn)實。不過酉水河鎮(zhèn)上還是有年輕人愿意學習制作柚子龜,劉仲華也樂于向他們傳授自己摸索出來的技藝。
“不拿來裝煙,不拿來裝火草火石,但是我覺得這個東西能夠記住一個年代。我們把一段土家族的歷史留下來了,把它保住傳給后人,會讓人們想起當年刀耕火種的歲月。”劉仲華說。(編輯 吳婷婷 wuting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