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得均
[摘 要] 大學數學教學近些年來的發(fā)展逐漸成熟,在大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從教會學生使用數學公式轉向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學數學知識,學會運用高等數學解決更多的問題,這是目前大學數學教學中需要不斷完善和提升的部分。大學數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中基礎的教育課程,怎樣實現大學數學教學的應用性,怎樣在實際應用中完善大學數學教學模式,是目前許多大學數學教學中高等數學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诖髮W數學教學中實際應用的作用進行分析,旨在為大學數學教學中實現教學聯系實際、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給出建議。
[關 鍵 詞] 大學數學;實際應用;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147-01
一、大學數學中實際應用的重要性
數學是生活中較為實用的一門學科,生活中隨處可見數學應用的例子,但是許多學習大學數學的人覺得大學數學相較于初中、高中階段所學習的數學,其實用價值不大,這其實是一種片面的看法。在實際的應用中,正是因為有了大學數學,許多問題才能迎刃而解。例如,在設計一個不規(guī)則的雕塑時,怎樣了解這一雕塑的面積有多大,利用微積分的知識就能夠很輕松地解決這一問題。
二、大學數學教學中現存的問題
在大學教學中,現今還存在著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這些問題使學生與課堂之間產生了距離,教師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難以使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和價值,更不用說學生能夠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應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實際應用問題了。許多學生對大學數學的學習,只是停留在學會套用公式和追求及格率的階段,真正學會利用大學數學知識的學生相對較少。許多大學教師為了追求一門學科的高通過率,在課堂上只注重對數學習題的講解,而對真正知識的傳授、課堂氛圍的調動沒有足夠的重視,導致學生的聽課效率下降,最后的通過率反而不高。上述這些存在的問題阻礙了大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近些年來,怎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成為許多大學數學教師較為頭痛的問題。
上述這些問題,分析起來其根本還是課堂教學的程序上出了問題,教師在臺上教,學生在臺下學習,但是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僅是怎樣解題、利用公式解決書本上的數學問題,對一些較難掌握的公式、定義,許多教師只是教會學生怎樣去套用公式做題,真正課堂上對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舉例較少,特別是將數學知識聯系生活實際較少,這樣的教學充滿了枯燥感,學生自然對其興趣乏然,也就更談不上抱著研究的心情學習或者是鉆研數學問題了。
三、大學數學教學中實際應用的作用分析
大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數學實例的應用、數學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對課堂學習更有興趣。例如,在高等數學教學中,許多學生認為學習極限是一個困難的過程,教師怎樣將實際例子穿插到課堂教學中,使難以理解的問題變得簡單,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極限定義的講解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舉出實例、穿插故事,則會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提出一個問題引入極限的定義,例如,一些圖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學生自然會聯想到以前學習過的三角形、四邊形等圖形的面積求法,這時,教師再給出一個不規(guī)則的封閉木板讓學生計算其面積,學生的注意力自然被這一“木板”吸引,使學生能夠將精力放在教師接下來所講的內容上,學生對求得這一木板的面積問題百思而不得解的時候,教師再引入微積分的概念,這時學生就會很好地將微積分的應用帶入解決計算木板面積的問題當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提高。
又如,在大學數學教學中講解排列組合等問題時,教師可以引用學生都聽過的案例或者安排學生做一個實驗。課堂上教師將六名學生分成兩組,手中持有不同長度的木條,兩隊中每次推選一位學生出來比長短,這種類似于田忌賽馬的實驗,學生參與其中,更有參與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也有更大的積極性。教師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后,再引入本節(jié)課的講解重點,分析怎樣的排列組合是最優(yōu)解,在講解更深層的排列組合問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做更多的課堂小實驗,比如袋子里摸出不同顏色小球的概率問題,這樣的問題在設置上有很大的靈活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水平設置不同的實際應用問題,這也是教師設計教學方案的重點內容。
在大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教學方法的使用,找到適合學生的應用實例進行教學,從根本上解決課堂效率低、學生學習熱情差的有效辦法。學生對一個鮮活生動的實例的熱情,遠比學習一個枯燥乏味的公式要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應用實例,也應該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掌握程度,在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時機應用實例教學才能使大學數學的教學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張月蓮,高偉,熊萬民,等.大學數學的文化價值及其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11).
[2]黃秦安.數學觀的革命與范式轉換:數學文化研究的緣起及基本理論特征[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6).
[3]黎彬,陳小強,李世貴.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大學數學教學研究與實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