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麗斯·默多克是英國當代著名的小說家和哲學家,她以哲學寓言式的寫作風格聞名于世,她后期的代表作《黑王子》在這一點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逗谕踝印房此七\用后現代的敘事手法,實際上繼承和發(fā)揚了十九世紀英國和俄國的小說傳統,遵循“從加冕到脫冕”的狂歡化結構來編織關于“存在”的寓言,探討存在主義哲學,展現了作者非凡的創(chuàng)作技巧和藝術天賦。
【關鍵詞】艾麗斯·默多克;狂歡化結構;加冕;脫冕
【中圖分類號】H146.3 【文獻標識碼】A
《黑王子》中人物尋求生活本相以及發(fā)現愛的過程正是遵循著巴赫金提出的狂歡節(jié)世界感受的前三個層次依次漸進的,其故事結構也遵循狂歡節(jié)最典型的儀式——“國王加冕和脫冕”進行,這是一部狂歡化的小說。下文將具體闡述小說正文《愛的慶典》(共三部)是如何運用狂歡化的結構(從加冕到脫冕)使主人公布拉德利從對狂歡節(jié)世界感受的前三個層次的認知依次推進,從而一步步接近生活的本相、達到善的真實的。
一、加冕:愛中的狂喜
小說正文第二部,主人公開篇的自訴中,大膽地直抒胸臆:“我愛上了朱利安”(222)。這一頂光彩熠熠的“愛的皇冠”,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扣在了主人公的頭上,他對朱利安的愛把他帶入了“另一個時間與空間”(224),他歡呼雀躍自己脫胎換骨“重獲新生”(226)。
對于無時無刻不在宣告自己要成為藝術的殉道者的布拉德利,他對朱利安的愛也始于兩人對莎士比亞最偉大的戲劇——人間的藝術瑰寶《哈姆雷特》的討論,兩人對《哈姆雷特》的不同解讀激起了布拉德利心中愛的火花,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到了除了“自我”之外朱利安作為 “他者”的鮮活的、平等的存在。朱利安為布拉德利的沉溺的自我封閉世界鑿開了一扇窗戶,由此放眼望出去,他對其他人物的觀感以及與他們的關系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本來準備擱置不顧的紛繁的人際關系,布拉德利突然來了興致,他宣布:“我必須見到普麗西娜,必須見到羅杰,必須見到克里斯蒂安,必須見到蕾切爾和阿諾爾德”。(230)和朋友哈特伯恩約吃飯并且大方地和他談起前妻,認為之前自己對阿諾爾德的評價有失公允并且訂購了他的全部作品要重新閱讀,對妹妹的老公羅杰和其情婦的幸福也用心去感受,與克里斯蒂安正式和解,對弗朗西斯的幫忙也終于認真地去感謝了,布拉德利打開心扉,從自我的世界走了出來。
在默多克一篇著名的論文《反對枯燥》中,她論述到,“我們需要從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轉到以他人為中心的觀念中去?!保∕urdoch,1997)這種觀念轉變的核心就是對平等的訴求,狂歡化的生活則把人們從完全左右著他們的階級、社會地位、年齡、財富等種種等級地位中解脫出來,使他們獲得自由平等。
小說中親昵、愉快的人際交往,漸漸地走入了狂歡節(jié)世界感受的第二個層次“插科打諢”,人物之間隨意的開玩笑,互相取樂。對于布拉德利善意的化解矛盾的表示,阿諾爾德打趣地說道,“布拉德利成圣人了”“他脫胎換骨了”。(252)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恭敬地視布拉德利為“導師”的阿諾爾德潛在的不溫順面,他意在指出兩人的矛盾非一朝一夕而就,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化解。
盡管布拉德利宣傳“我戀愛了,愛的快樂使我的私欲化為烏有”(254),可是他真的是這樣做的么?新加冕的國王只有一日大赦天下,布拉德利也只做了一日“圣人”,一日國王,從第二天起他對朱利安的愛把他帶入欲望交織的痛苦境地,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和朱利安私奔,他不顧可憐的妹妹普麗西娜哀求他留下的淚水,把照顧她的責任拋給了弗朗西斯,就帶著心上人奔向他們海邊的愛巢,這也為他之后的脫冕埋下了很好的伏筆。
二、脫冕:從臆想到救贖
真正的愛是“關注和促升他者利益的,而非為了一己之私”(Ramanathan,1990:16)。布拉德利領悟到這一點的時候,已經是在就謀殺阿諾爾德的指控在法庭上聽候判決了。從和朱利安私奔之旅的開始,普林西娜之死,阿諾爾德帶走朱利安,到蕾切爾殺死親夫,布拉德利一點一點地滑向人生最黑暗的深淵,他經歷了一次十分血淋淋的脫冕式。
臆想,對默多克來說,是一種不完善的觀察形式,臆想的人把他事先預想的形象強加于他人。他們把事物強行拉入臆想世界,而不去掌握事物的真實性和獨立性。當臆想的人愛上他人時,他愛的并不是真人,而是他自己創(chuàng)造的想象中的人,這就不可避免地包含他本人的成分。因此,臆想是自愛的一種形式。
以第一人稱敘述者布拉德利展開的敘述,每當主人公與他人接觸后,在“注視”對方后,免不了要做些判斷與總結,以自己固有的看法對他人下一個定義。這種主觀臆想影響下的注視,直到愛上朱利安之后,才轉變?yōu)楹翢o臆想的全身心的關注。在駕車前往帕塔拉的路上,他對朱利安說,“我們的愛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它本身就是完整的,既沒有機遇,也不能延伸?!保?35)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布拉德利的愛還只是一個封閉的自愛形式,雖然在他的臆想中他是那么的愛朱利安,可是他仍為這場愛情的可能性失敗找好了借口,好讓自己毫發(fā)無傷地全身而退。直到身著哈姆雷特服裝的朱利安出現時,她既代表了布拉德利愛的對象,又代表了布拉德利心中最完美的藝術形式,此時此刻他的整個靈魂都被深深吸引,他追求多年的愛與藝術的最高境界終于以一體的形式展示現在他面前。默多克把向善描繪成“在某種受關注的目標的指引下,把自我轉向真實,這種轉變包含心理能量的轉變”(Schweiker,1996:222)。朱利安的愛是一種外在的媒介,通過它的指引,布拉德利漸漸走出臆想的局限,從臆想的片面、主觀和荒謬的對世界的認知走向全面、客觀和真實的關注,在支離破碎的生活碎片中,重新構建起新世界圖景,進入了狂歡節(jié)世界感受的第三個層次。
回到倫敦參加完普林西娜葬禮的布拉德利,沉浸在等待朱利安的苦苦煎熬中。此時,他想起來柏拉圖“同一個漂亮小伙子睡覺。他并不以此為恥,反而由此看到了通往榮耀之路的開端”(381)。由此可見,布拉德利編織起的新世界圖景是一片光明的,即使在痛苦的等待中備受折磨,可內心還是開滿了善的鮮花,他不再像從前那么怨天尤人,滿腹牢騷,而是學會去接受,去憧憬。
正如布拉德利說的:“柏拉圖認為,人類的愛是通向知識寶庫的大門。通過朱利安開啟的這扇門,我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保?27)布拉德利的脫冕是自己選擇的結果。他選擇隱瞞真相,盡管他知道這帶來的結果是自己的滅亡。他想要為之犧牲的,其實是一種“美的滿足”,和他對于先前對于身邊的人帶來傷害而產生的負疚感,以及他對朱莉安的愛情。這是一種自我的救贖,一種宗教式的犧牲與超脫,而這一行為的動機正是“善”的指引。在小說的結尾,他已經能夠真正把關注完全投向他人,客觀地認識每個人的不同性,而不是試圖強行把他人拉入自己的世界觀和形式框架,最終完成了畢生追求的一部作品,實現了自我的救贖。
注釋:
①蕭安溥,李郊譯.以下小說原文均出自艾麗絲·默多克.黑王子[M].上海:譯林出版社,2008.只在括號內注明頁碼。
參考文獻:
[1] Bradbury,Malcolm.The Modern British Novel:1878-2001[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 Murdoch,Iris.Against Dryness[A]. Peter Conradi.Existentialist and Mystics[C].London:Chatto&Windus Ltd,1997.
[3] Schweiker,William.1996.The Sovereignty of Gods Goodness[A].In Maria Antonaccia &William Schweiker(ed.)Iris Murdoch and the Search for Human Goodness[C].Chicago.
[4] Ramanathan,Suguna.1990.Iris Murdoch:Figures of Good[M]. London:Macmillan Press.
[5] Ziegler H,Bigsby C.1982.The radical imagination and the liberal tradition:interview with English and American novelists[M].London:Junction Books Ltd.
[6]朱璇,吳其堯譯.S.B.塞格瑞.艾麗絲·默多克訪談錄[J].當代外國文學,2002(3):157-165.
[7]艾麗絲·默多克,蕭安溥,李郊譯..黑王子[M].上海:譯林出版社,2008.
[8] 巴赫金,李兆林等譯. 巴赫金全集(第六卷)[M].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9]巴赫金.詩學與訪談[M].白春仁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鄭潔(1985-),女,漢族,湖北荊門人,碩士,重慶旅游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和比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