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箏協(xié)奏曲《楓橋夜泊》是由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于20世紀末創(chuàng)作而成。這首協(xié)奏曲靈感來自唐代詩人張繼的同名七律詩《楓橋夜泊》,作品借用了唐詩中那種難以訴說的寂寥、悵然的詩意,融合蘇南民歌、昆曲以及江南絲竹的特色音調,采用古箏與鋼琴對話的協(xié)奏曲形式描繪出一幅精致、典雅的中國寫意山水畫卷。這首作品一方面借鑒了西方傳統(tǒng)創(chuàng)作手法,另一方面還創(chuàng)新性地融合中國元素的音樂語匯,在中西方的交流中,傳統(tǒng)與現代的碰撞中,創(chuàng)作出一首充分展示出中國傳統(tǒng)文人情懷,表達深刻中國精神內涵,意蘊古樸深沉又不失新穎的優(yōu)秀作品。
【關鍵詞】鋼琴協(xié)奏;古箏;藝術融合
【中圖分類號】J632.3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作品音樂及背景分析
(一)對民族特色的分析
1.民族調性分析
《楓橋夜泊》這首古箏協(xié)奏曲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七聲雅樂,使得樂曲蘊含著細膩柔美的音樂風格,在鋼琴協(xié)奏部分的創(chuàng)作上作曲家釆取民族調式的三度疊加設置和弦,即在宮、商、角、徵、羽五個音上建立三和弦,此外,在商、角、羽上建立較強五聲性的七和弦。在和聲寫作上將替代音(用就近原則將和弦中的偏音用上下方的正音來替代,使和聲色彩更鮮明,調性更明確)、省略音(省略三音的五度和弦,使音樂聽起來空礦、飄激)、附加音(三度疊置和弦中附加其他音級的和弦,豐富了表現力、手法也更加多樣化了)著重處理,特別是在音樂連接時將隱伏聲部凸現出來,更好地突出箏曲的民族風格,增添了音響色彩,使《楓橋夜泊》這首作品不單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美,也蘊含著西方和聲中帶來的矛盾戲劇色彩,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
2.民族音樂中速度與節(jié)奏的掌握
節(jié)奏與速度是音樂中不容或缺的的重要因素,節(jié)奏與速度的變化奠定了風格不同的音樂作品。對于古箏這個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器樂而言,把握好它的節(jié)奏與速度是伴奏好作品的條件。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與西方音樂里的節(jié)奏有些不同,在西方音樂的節(jié)奏中大多比較規(guī)整,嚴格地按照拍子來進行,而在中國的音樂里節(jié)奏有時候并不那么規(guī)整。比如戲曲唱腔里的緊打慢唱,民歌中的拖腔,作品中的節(jié)奏更多是按照音樂情緒來安排,所以,這里所說的速度與節(jié)奏不單是譜面上的標記與符號,而是民族器樂曲與生俱來的“散拍子”的特色,一般的規(guī)律為“慢、快、慢”,如果鋼琴協(xié)奏者不能很好地把握這一點,就非常不利于箏曲意境的詮釋,十分呆滯。所以,鋼琴協(xié)奏者在演奏之前要了解中國民族特色的節(jié)拍節(jié)奏,靈活處理,多與古箏演奏者相互磨合,演繹出作品的意境。
(二)對音樂風格背景的分析
《楓橋夜泊》這部作品是王建民先生以唐朝詩人張繼的七言絕句為素材所創(chuàng)作的,作曲家以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和對作品的深刻理解,融入于音樂創(chuàng)作之中,賦予了這首同名古箏協(xié)奏曲新的內涵與發(fā)展,是對文學作品的發(fā)展和延續(xù)。王建民先生用寫意的筆觸,以音樂的語言講述了一種屬于東方傳統(tǒng)哲學的美感,如傳統(tǒng)潑墨山水畫中的留白一般,在虛實相生的創(chuàng)作手法上展示了一種曠然、超脫的意境。作品采用了昆曲、江南絲竹、蘇南民歌的特色音調,體現了東方人獨特的眼光和中國古代禪宗美學的思想。為了賦予作品細膩的情感、超脫的意境,王建民先生打破了古箏的傳統(tǒng)五聲音階,以中國傳統(tǒng)七聲雅樂為基礎,借鑒了江南絲竹樂中“以角定宮原則”,融入了西方樂器鋼琴的協(xié)奏,使作品既不失傳統(tǒng)古箏曲的雅韻,又有現代古箏曲的意蘊,體現出對民族音樂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二﹑鋼琴協(xié)奏與古箏演奏的相互融合
(一)音響的融合
在這首古箏協(xié)奏曲中,古箏演奏與鋼琴協(xié)奏的音響是否融合,直接關系到對作品音樂形象的塑造和表現。
古箏演奏者與鋼琴伴奏者之間的音量是否平衡,指各聲部的音量平衡關系能否從整體角度聆聽時具有和諧均衡之美,達到協(xié)調統(tǒng)一。而要做到這一點鋼琴協(xié)奏者起著重要的作用,鋼琴伴奏者在對作品層次的理解后在頭腦中有對各種力度奏出音量的大小有正確的把握。力度有不同層次之分,如很弱﹑稍弱、稍強、強、很強,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層次音樂才有了變化。
這里鋼琴伴奏和古箏的旋律音一致,音樂的力度也隨著音區(qū)的上升而加強,音樂情緒隨著旋律線條而更加激動,因此鋼琴伴奏者要注意控制手指力度和旋律線條的走向,正確劃分樂句,耳朵要相互聆聽,力度與速度要統(tǒng)一。鋼琴的跳音演奏和古箏的快四點演奏相互交融,鋼琴的和聲比古箏的單音更為飽滿,切忌鋼琴的和聲掩蓋住古箏的演奏。雖然這里的速度要求較快,古箏觸弦卻要求有彈性地演奏,因此鋼琴部分的音色也應該是彈性的、富有活力的。
在作品中通常前奏、間奏、尾奏是伴奏者獨立表演的片段,伴奏者要充分調動器樂演奏者的情緒,為其演奏的進入做鋪墊,這時音量要隨著作品的特點來處理力度,或放開些,或收斂些。例如再現部分,是由鋼琴引入,由右手奏出主題旋律和左手的同音反復組成,為古箏演奏者營造出 幽靜安寧的氣氛。因此,鋼琴伴奏者要沉下心,用圓潤的音色和連貫的氣息演奏出來。
這里是鋼琴和古箏進行對話,一問一答,形成模仿樂句,猶如漂流在外游子所發(fā)出的人生思考與感慨。因此,古箏與鋼琴演奏者在這里要相互交流,演奏出對話般的情境。
而進入器樂演奏時,演奏的力度是有變化的,因此,獨奏者在演奏時改變力度,鋼琴伴奏者也要相應地調整自己的力度,以便使雙方的力度相平衡。
(二)氣息的同步
《楓橋夜泊》這首作品是古箏協(xié)奏曲,彈奏好該作品不單要注意技術的處理,在與鋼琴的相互配合上也是極其重要的,配合的重點和難點就是氣口的統(tǒng)一。這對于詮釋作品的意境以及古箏與鋼琴的相互融合﹑展示演奏者個人的風格氣質具有很大的幫助,這種氣息實際上就是一種“歌唱”的狀態(tài),用內心的歌唱帶動樂曲的旋律。
例如引子部分,古箏雙手反向琶音后接右手的刮奏和搖指,為確保鋼琴伴奏的雙手琶音與古箏的搖指同步并以強有力的力度進入,鋼琴伴奏應該以古箏的刮奏為氣息的提示點,傾聽古箏演奏者刮奏時氣息的收和放。在作品的各個段落、各個樂句對于氣息的控制與調節(jié)是不同的,氣息的整體感受有助于觸鍵感受與情感表現的整體統(tǒng)一。比如在慢板部分是抒情的,我們應該運用“緩慢而綿長的氣息”整體感來控制觸鍵中各種用力動作的輕柔性和自然協(xié)調性。
而在演奏快板的和弦時,則應運用“快而短的氣息”來支配所有手指彈奏的爆發(fā)性和利落性。
(三)情感的統(tǒng)一
古箏曲《楓橋夜泊》與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歌《楓橋夜泊》同名,樂曲所表現的主題也與七絕詩有一致的地方。首句“月落烏啼霜滿天”寫的是深夜霜重、朦朧寧靜的氛圍,烏鴉的啼叫反襯著這寧靜的氣氛,對應著作品的引子。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描繪的是愁寂的心情和楓橋附近的景色,這就好似對應著作曲家精心創(chuàng)作的主題樂句,作者正是對詩眼“愁”字作為創(chuàng)作動機,通過層層的鋪墊,層層的渲染,讓這凄清幽美的景色與羈旅在外的游子的思緒相結合,達到情景交融。三四句“姑蘇城外寒山寺,鐘聲到客船”是寫客船臥聽古剎鐘聲,對應了作品的尾聲部分,古箏的泛音就好似寒山寺的鐘聲傳到客船上的游子,給我們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詩人通過落月、啼烏﹑江楓﹑漁火﹑寺院﹑鐘聲等這些意象描繪了空靈曠遠的意境,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而《楓橋夜泊》整個作品也是圍繞一個“愁”字進行展開,鋼琴伴奏者在演奏之前應該先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作品的感情基調,以更好地處理作品。
三、結語
古箏協(xié)奏曲《楓橋夜泊》作為王建民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成功地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內核與現代和西方的創(chuàng)作手法相結合,完美地創(chuàng)作出一首蘊含中國古典精神內涵,展示中國文人精神的佳作,這首協(xié)奏曲的創(chuàng)作同時為古箏演奏的多元化發(fā)展提供了很大的借鑒意義。這首作品的創(chuàng)作對古箏演奏者和鋼琴演奏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協(xié)奏曲不同于獨奏曲,除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外,雙方的融合猶為重要。對于演奏西洋樂器的鋼琴演奏者來說,了解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特色,把握好民族音樂特點,有利于與古箏演奏者的配合,也有利于對現代民族音樂的理解。對于古箏演奏者來說,及時與鋼琴演奏者進行溝通交流,提示鋼琴伴奏者如何演繹作品,以便雙方對作品的理解能達到心靈的默契。這對于鋼琴演奏者和古箏演奏者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zhàn)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崔辰.箏樂鋼琴伴奏藝術的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2]宋瑾.月落…愁眠…[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4.
[3]鄒彥卓.論聲樂鋼琴伴奏中的對比、平衡與統(tǒng)一[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04):196-200.
[4]余娓娓.《臨安遺恨》與《楓橋夜泊》鋼琴伴奏的比較與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2.
[5]潘玲玲.古箏曲《楓橋夜泊》的藝術特點[J].大舞臺, 2014(08):159-160.
[6]譚戈.鋼琴演奏中氣息的運用與教學初探[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7]陸媛媛.古箏協(xié)奏曲《楓橋夜泊》分析及演奏[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9.
作者簡介:莊悅敏(1995—),女,廣東人,藝術碩士,贛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器樂演奏古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