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油畫創(chuàng)作語言多種多樣,風景、人物、靜物、動物……都能成為表達的對象,而創(chuàng)作手法、表達方式更是繁花似錦,而且大都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油畫創(chuàng)作的地域性。在畢業(yè)之際,我們應該總結這大學四年學習過程中的所見所想,并結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需要去實踐最能夠表達自己的語言繪畫。當你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好這件事的時候,你一定能夠遇見自己接下來要做的方向。畫畫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味道,實踐會檢驗你的真理。
關鍵詞:家鄉(xiāng);色彩;塑造
一、創(chuàng)作過程
(一)題材收集與構圖方式
我的家鄉(xiāng)在祖國的最南邊,是個四面環(huán)海的熱帶島嶼,我的創(chuàng)作題材應該往這個地方貼合,色彩應該帶有大面積的黃、紅、藍、綠,這樣能讓觀者在欣賞我的作品時能夠很好的代入情景,知道我想表達的背景。我的創(chuàng)作色彩應該是暖色調(diào),光感就像熾熱的黃燈,我希望用人物場景來表達這種南方的環(huán)境,既貼合主題,又能表達“家”的感覺。
我覺得油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不外乎有兩個方向:一種是對社會生活狀態(tài)的觀察和思考,另一種是運用不同的材料媒介來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所感所想。無論畫家想表達那種方面,都需要“靈感”。運用自己的靈感去尋找的創(chuàng)作的素材,這些過程都會讓畫者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創(chuàng)作熱情,當你有熱情去做這方面的時候,就不會枯燥,而且一定能夠做下去。在采集、收集素材的過程中,畫者應該對自己的作品有一種“構想”:構圖該怎么做、畫面大致是什么效果、顏色該怎么疊加……等等。在確定素材之后,也應該提前畫一些“速寫”式的構圖和色彩稿,只有打好了框架,才能有更大的把握。
一開始構思創(chuàng)作的時候就一直想畫一組多人場景,在尋找素材的過程中偶然發(fā)現(xiàn)大二期間在老家過年時拍攝的一組家里人過年聚餐的場面,整個場景充斥著暖洋洋的“年味”,讓我有非常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全作采用“傾斜式構圖”,餐桌由左手邊向中間點延伸上去,主體人物放置于正中間,其他八人由之向左右分散,圍繞著餐桌而活動,遠看類似于一個“鈍角三角形”。主體人物及身后四人恰好形成一種傾斜的遞進關系,長方形的飯桌邊正好能突出這一點。畫中人物有站有坐、錯落有致,人與人之間能恰當?shù)男纬梢环N空間感。我同樣也利用了光影在油畫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它對于主體物的突出、形式結構的強調(diào)、畫面氣氛的營造、色彩語言的體現(xiàn)、平面裝飾的形變都有著很強的作用。我的作品主光源從左至右,基本上大環(huán)境和主體物都往左靠攏,最右邊簡單的加上了一個扶手躺椅,“高亮低薄”,這樣不僅能把大光源的明暗關系確定,也能使整幅畫的大體關系很好的襯托出來。我還使用光影來表現(xiàn)了環(huán)境的氣氛,通過對大暗面的虛化處理,以及對背景人物的虛化,能很好地襯托出光感和氣氛。
(二)色彩風格及塑造
油畫作為架上繪畫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和極強的包容性。在油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如果說素描是它的骨架和肌體,那么色彩就是它的血液,賦予整個軀體生命力和感染力。夏加爾也曾說過:“色彩溶于血液”。油畫通過色彩來塑造形體,不單單是“照物畫物”,其中還寄托著畫家真摯的情感與對色彩的認識和追求。有的畫家喜“薄”有的則喜“厚”,不同的喜好正好形成了不同的塑造方式。
巧合的是,過年時家里人基本都身著光鮮亮麗的紅黃色服裝,而桌布、椅子也都是屬于“紅色系”的一份子,與后邊綠色的門正巧形成了補色對比,能夠很好地拉開距離,做出空間感。畫面氣氛我想做出類似于梵高《吃土豆的人》的氣氛,但顏色上不是那么重,想形成一種由重到輕的漸變感。人物的塑造參考了佛洛依德,顏色上參考了國內(nèi)的一位女畫家張西。我很喜歡用純色作畫,加上塑造的厚重感會讓我有一種“捏泥塑”的感覺。畫中的人臉基本上都是筆觸很多,顏料很厚,人物的臉近看很“繁”,但遠看“不亂”。人物的衣服用刮刀將大色塊鋪開,盡量簡潔,這樣很好的烘托出人的面部、手部。主體人物我在注意造型的同時,我還非常注意塑造時的明暗顏料用量,也就是“高亮低薄”。主體人物與前后左右的人物在塑造上也注意了下手時的“輕重”,越往后的人物畫的越簡單,這樣,不僅能很好的把握住整體畫面效果、拉開空間,也能胸有成竹的往下塑造。
(三)肌理與技法表現(xiàn)
在油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除了色彩塑造,同樣也離不開肌理與技法的表現(xiàn)。一幅畫想要做到怎樣的視覺效果,除了要結合上述的方法之外,也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畫面效果的肌理技法表現(xiàn)力。近年來,隨著繪畫創(chuàng)意的不斷更新,繪畫中材料質(zhì)感的綜合運用,肌理作為一種重要的繪畫表現(xiàn)語言、藝術形式和審美特征,已經(jīng)越來越多的被藝術家們所廣泛運用,影響了很多藝術流派。技法表現(xiàn)與肌理效果互相結合,能夠使我們很好的抒發(fā)自己心中的所感所悟,當今,我們已不再局限于一種表現(xiàn)方法及繪畫方法,畫家應當在畫布上“盡情的舞蹈”,尋找到最能夠表現(xiàn)自己這幅作品的繪畫手法。
我的繪畫思路主要圍繞“家鄉(xiāng)”和“年味”來展開,所以畫面效果不是那種細膩、溫儒爾雅的。我使用的是直接畫法,尋求筆觸和顏色大塊面體積的堆積,表達一種通過傳統(tǒng)顏料來疊加至而產(chǎn)生一種濃稠厚重的表現(xiàn)方法。在油畫的創(chuàng)作當中,肌理會呈現(xiàn)出一種“力”的美感。我使用刮刀、平頭筆與扇形筆作畫,加上筆的不同材質(zhì)以及手法的不同最后致使畫面效果出現(xiàn)了很多的“疙瘩”樣子的肌理效果,有點像中國畫之中將紙揉皺在作畫,且如果放置光照滿堂的大廳之下,會看到很多疊加豐富的塊面色彩,若放置在光線較暗的大廳之中,則會看起來很簡略。我在使用不同的繪畫工具堆顏色時,有些地方就正好恰巧的出現(xiàn)了非常適合整個畫面的效果,我把更多的“力氣”放在了描繪主體物上,以至于更多的筆觸肌理出現(xiàn)在了畫面中心,這樣更具有可看性。
參考文獻
[1]陳樂樂.淺析油畫創(chuàng)作之心得體會[J].藝術時尚.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7):34-34.
作者簡介:
荊大為,1990年6月4日出生,男,漢族,現(xiàn)在就讀于天津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2016級美術學油畫專業(yè),主要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