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階作為鋼琴作品中最基本的織體形態(tài),是所有調性音樂創(chuàng)作的源泉,是鋼琴演奏專項基礎訓練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在鋼琴演奏中很多學習者只看重樂曲的練習,忽略了音階等基礎訓練,導致到了一定階段后提升困難。本文從熟悉調性、掌握指法規(guī)律和提升演奏速度等方面闡述了音階練習的重要性,證明扎實的基本功才是演奏各種難度藝術作品的關鍵。
【關鍵詞】鋼琴;音階;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提高鋼琴演奏技術的諸多途徑中,音階、琶音、雙音、八度、顫音、震音、分解和弦等專項基礎訓練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專項基礎訓練是指針對特定的演奏技巧進行直接的、集中的訓練。音階作為鋼琴作品中最基本的織體形態(tài),是所有調性音樂創(chuàng)作的源泉,是鋼琴演奏專項基礎訓練中最重要的部分。日常彈奏的作品中離不開最基本的和弦與級進、跳進這些元素,恰恰這些內容都是可以通過練習音階得到提升的。例如貝多芬的第五協奏曲中,有很多降E大調的音階式進行,如果音階的基本功扎實,彈這首曲子就會很省力。所以音階的練習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為彈奏樂曲服務的。因此練習好音階是提高鋼琴演奏技術的基礎。
一、音階練習為熟悉24個大小調奠定了基礎
通過練習音階可以熟練掌握24個大小調的調性特點。調性,有兩種排序,即同主音大小調和關系大小調。同主音大小調,永遠相差三個升降號,但指法很多時候是相同的。比如C大調與c小調,在彈奏時使用的同樣的指法,第三級、第六級、第七級產生了變化,如將自然小調的三級、六級、七級升高半音,就變?yōu)樽匀淮笳{。將自然大調的三級、六級降低半音就立即變成了同主音的和聲小調。將旋律小調的三級音升高半音,就立即變成了同主音自然大調。如果按照同名大小調來練習會讓學生對調性關系有一個很清晰的認識,即在指法相同的情況下各音級的異同。關系大小調,兩種調式的主音永遠相隔小三度。比如降E大調和c小調,降E大調三個降號,c小調也是三個降號,調號一樣,但指法完全不一樣,降E大調為“2、1、2、3、4、1、2、3”這樣的指法;c小調則與其同名大調C大調的指法相同為“1、2、3、1、2、3、4”。同名大小調的練習,強調的是指法相同、調號不一樣。有很多關鍵的音我們要把它抽取出來強調。關系大小調很多音是相同的,在這些音的組合里要強調指法的不同,把指法的不同抽取出來加以練習。
二、音階練習是掌握調性指法規(guī)律和熟悉鍵盤位置的關鍵
為使旋律彈奏得連貫、流暢,保證音樂的完整性,選擇正確合理的指法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指法不僅能使手指連接自然,手指移動從容自如,更能很好地表達樂曲的思想內容和情感。
不同調性的音階指法都有其內在規(guī)律。但對于初學者來說要牢記24個大小調音階的指法并熟練運用是相對困難的。有些學生就此自創(chuàng)指法,完全喪失了練習音階的意義,還養(yǎng)成了錯誤的練琴習慣。因此,從開始練習音階就要按照譜例上的指法正確練習,找到指法模式并養(yǎng)成正確的換指習慣。
24個大小調要從哪個調著手開始練習呢?個人認為可根據學習者的能力而定。如果是年幼的學生可以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從指法相同的C、G、D、A、E、B幾個大調入手,這樣有利于指法的記憶并熟練掌握調性規(guī)律。若對于成年人或者年齡稍長的學習者而言則可以先從手指位置比較舒服的D、A、B、E、等大調入手,因為相對于幼兒來說智力發(fā)育比較成熟的人在記憶力和總結規(guī)律方面的能力是具備的,手指機能卻遜色于年幼的學生。
在總結音階的指法規(guī)律前,我想先提一個詞——“把位”。把位這個詞用的最多的其實是在弦樂技巧里,是指左手手指在指板按弦上相對穩(wěn)定的按音位置。在一個把位上,左手4個手指能奏出一組音。把位之間的轉換,演奏者通過長期訓練已經形成習慣動作,不需要思考手便可很自如地換到新的把位。那么我們將“把位”這個詞用在鋼琴上如何理解呢?以C大調為例,其指法為“1、2、3、1、2、3、4”,在彈奏時可以將音分為兩組,一組三個手指“1、2、3”,一組四個手指“1、2、3、4”。這樣循環(huán)往復直至彈完第四個八度的最后一個音。這個分組的原理最關鍵的手指是大拇指,大拇指的關鍵作用就在于它是每一個新的把位的開始,那么我們要分析24個調里面每一個調的音階指法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將大拇指作為關鍵點來加以分析。其中G、D、A、E、B幾個調的指法與C大調指法相同。在掌握這幾個大調音階的指法并熟練彈奏后就可以開始練習降號的音階。如F大調為了回避大指在黑鍵上轉換采用的是“1、2、3、4、1、2、3”指法模式。其余主音為黑鍵的調式音階為了避免大指在黑鍵上的轉換所用的指法分別為:降B大調音階“2、1、2、3、1、2、3、4”,降E大調音階“2、1、2、3、4、1、2、3”,降A大調音階“2、3、1、2、3、1、2、3、4”,降D大調音階:“2、3、1、2、3、4、1、2、3”,降G大調音階:“2、3、4、1、2、3、1、2、3、4”,升F大調音階“2、3、4、1、2、3、1、2、3、4”。從以上所列音階的指法來看,所有音階的指法其實還是遵循“1、2、3、1、2、3、4”這樣的指法模式,只要牢記大拇指所在的新的把位以及大指不在黑鍵上轉換這個基本原則,音階的訓練就不復成為難事。
三、音階練習對演奏速度的提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高抬指與貼鍵練習
有一個現象很常見,學生在初級階段,曲子都還可以熟練彈奏,可一旦進入中級階段,比如車爾尼849、299,問題一下子就出來了,跑動也不均勻了,速度也提不上去了。為什么會出現這個情況呢?很大一個原因是學生的手指肌能沒有得到訓練。手指肌能即手指本身的能力,手指的靈活性、獨立性、支撐力、還有控制力都屬于手指肌能,可以說良好的手指肌能是掌握優(yōu)秀技術的前提。高抬指是一個手指肌能練習,也可以說是一切技術的基本功。用高抬指的方法來完成音階練習,這樣可以充分鍛煉手指的獨立性、靈活性、支撐力和控制力。
前期用高抬指的方法完成音階練習是為鍛煉手指機能,為可快速彈奏串音打基礎。當手指機能達到一定的程度就要用貼鍵的方式彈奏跑句旋律。貼鍵也就是說手指基本上是不離開琴鍵的,在練習彈奏音階時一定要注意指尖與掌關節(jié)的主動性。讓掌關節(jié)更自然的去發(fā)力,不要再用很夸張的爆發(fā)力,讓掌關節(jié)的發(fā)力更加自然、更加圓潤。其余部位都是放松的,就像氣功一樣把力量運送到指尖,彈奏中這股力量也不斷地在各個手指尖上移動。下鍵時指尖需要有控制力,要做到有準備地下鍵。音與音的連接要同時起落,即彈下一個音的同時抬起前一個音,而不要在彈下一個音的時候,前一個音還留在琴鍵上,這樣才能達到連奏的效果。經過長時間的此類練習,可以增強手指的敏感度和靈活度,速度、力量也會相應增強,演奏快速跑動的作品變回更加得心應手。
(二)手腕的靈活性
快速彈奏音階,不能只有一頭一尾,中間的音不能含含糊糊的一帶而過,要想實現更圓潤的觸鍵,要先學會手腕的轉動,即手指要在手腕的帶動下呈非常小的波浪形地運動。通過轉動手腕讓手的重心轉移,通過音與音之間的重量轉移來完成連奏。要注意的是重心的轉移才是連奏技術里最重要的,因為手腕再怎么轉最終接觸到琴鍵的還是手指,如果不懂重量轉移這個概念,手腕再怎么動也只是一個花架子。當然手腕柔韌性、靈活性得訓練是在手指支撐非常好的前提下完成的,如果手指塌來倒去,指關節(jié)與掌關節(jié)支撐不穩(wěn)又如何完成手指重心得轉移。
(三)大拇指的轉換
音階練習可以解決快速演奏中大拇指轉換的問題。音階的彈奏主要是通過大指的轉換來彈奏連續(xù)級進的音符,而大指的轉換則是一項重要的技術,是彈好音階的關鍵。在訓練中要求大拇指能獨立活動,不依靠臂、腕的力量下鍵。在彈奏上行音階時,大指要從手掌下迅速、平穩(wěn)的穿越三指或四指,不要借助手腕拱起來為大指在手掌下的穿越騰出空間,也不要將手腕或胳膊肘向上和向外移動來幫助大指倒指,而應該橫向拉伸大指的肌肉使大指移動到下一個觸鍵點卻不改變手腕和肘部的位置。當大指平穩(wěn)穿越三指或四指后依然是指尖觸鍵,不能讓大指“躺”在琴鍵上或者用指關節(jié)觸鍵。每彈一個音都要提前準備,大指擊鍵的同時,二指做預備狀態(tài),二指擊鍵的同時三指做預備狀態(tài),三指擊鍵的同時大指移動至四指的位置做預備狀態(tài),在大指觸鍵的同時,手腕迅速平移至正常的五指位置,并同時抬起二指做預備狀態(tài)。在彈奏下行音階時,當大指擊鍵的同時需要倒指的三指或四指應立即從大指的上方移動到所需彈奏的音上。倒指時由于手指跨越的距離較遠,可以略微將肘關節(jié)向外打開,稍微傾斜一點手腕和手掌。當三指或四指觸鍵后,大指要快速的回到正常位置。轉換過程中手腕動作會增加不必要的重量,為避免這一情況需要在手指觸鍵時控制力度和速度,避免大指彈出重音,做到聲音清晰、連貫、統(tǒng)一。
總之,鋼琴演奏的技巧是需要長時間磨練的,音階的專項訓練在鋼琴學習的任何階段都是非常重要的。20世紀俄羅斯偉大的鋼琴家拉赫瑪尼諾夫曾說:“我相信堅持一系列的技術練習,尤其是音階練習,是非常重要的。僅僅練幾首曲子無法練成熟練演奏音樂的能力?!避嚑柲徇@樣說:“你問我你可能會成為多好的演奏者嗎?先告訴我你練了多少音階。”由此可以看出,只有正確認識學習音階的意義和作用,并用正確的方法進行練習,練就扎實的基本功,才能輕松愉快、得心應手地演奏各種高難度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新版)[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2]陳比綱.鋼琴教學中的音階、琶音的訓練問題[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鄧懿(1982—),女,山西太原人,太原學院音樂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