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
有人認為陶淵明是“魏晉風度”的最后一片風景,這樣講雖然有點夸張了,但卻不可以否認詩人的“風度”,不可以否認他是這其中的杰出代表和象征。
魏晉在陶淵明之后還延續(xù)了很長時間,仍有大量得到記錄和未能得到記錄的事跡與抉擇?!拔簳x風度”的“風度”兩個字可做何解?首先,“風度”當是一種尊嚴,沒有尊嚴何來“風度”?所以尊嚴問題從來都是人生的至大問題。人可以選擇不同的途徑獲得尊嚴,但前提是它的最終不可喪失。在一個缺乏公正的生存環(huán)境里,所謂人生就是尊嚴不停地被踐踏,卻要不停地在各種機緣中喚起和保護的一個過程,這其中包含了所有幸與不幸、所有的悲劇喜劇、不可調和的矛盾以及與命運有關的一切。
“魏晉風度”實際上就是講在嗜血、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面前,如何保持尊嚴的一個命題。陶淵明所體現(xiàn)的“風度”,最突出的就是他直到餓死,仍然還是保持了自己的底線,沒有失掉尊嚴。社會政治的黑暗促使一些魏晉人物發(fā)生了內在覺醒,他們從對外部世界的向往轉向了對生命本身的珍惜、對自我價值的發(fā)現(xiàn)與肯定,如有人試圖以清談玄學、飲酒煉丹這樣具體的率真、放誕、飄逸的生活態(tài)度,來超越現(xiàn)實和悲哀。這無論如何,比起與強勢集團的合作要高出許多。這直接是對食物鏈頂端動物的一種藐視和鄙視,是頭顱高昂的人生姿態(tài)。在隨時圍籠的死亡惡境下,一個人能縱酒能高談闊論,真是瀟灑得可以。這種令人訝異的現(xiàn)象是魏晉所獨有的。
在權威與恐懼面前崩潰而扔掉尊嚴的人比比皆是。從原始社會到現(xiàn)在,人的尊嚴每時每刻都在踐踏中蘇醒或沉睡。被踐踏時我們感到無可奈何,悲憤難抑。深夜痛哭,無眠以待東方之既白,都因為有個尊嚴的存在。沒有尊嚴則沒有痛苦;沒有尊嚴即徹底臣服于“叢林法則”。不幸的是人之為人的那一刻,從混沌到實在的那一刻,也就是人被賦予生命的那一刻,即作為一個容器被注入了良知和良能,這就是所謂的人性。人性追求美好與完整的特質是不會完全失去的。有時候看起來失去了,但實際上仍舊頑強地存在于生命之中,不過它隱藏得更深一點而已。
陶淵明用歸去和勞作的方式來保持尊嚴,這當是一個向度、一個方法,很基本也很有效。他的更大的不同或者說價值,是與這種身體力行相一致的精神探求,是完美精致和深邃悠遠的思想表達,是他用全部生命實踐所找到的那片“桃花源”。這是他的作為,他貌似“出世”的“入世”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詩人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方法,也不是最后的方法。世界上存在各種各樣的方法,如為了保護尊嚴即刻完結自己的生命,如隱忍堅持。丟掉尊嚴的機會和方式也很多,人幾乎每時每刻都在丟掉尊嚴,也在每時每刻揀起尊嚴。永遠把尊嚴握在手中,不讓其滑脫,以至于精疲力竭難以堅持的時候,人們便會想起陶淵明。陶淵明就是一個直到死亡降臨也要緊緊握住尊嚴的人。因此他才強烈地感染我們打動我們,有如此的感召力。他給我們指出了一條希望之路:人在最困難無望的絕境尚可以保持尊嚴。
人可以如此。人不過如此。人能夠如此。(編輯/李宇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