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仝 司寇
泉水旁浣衣、石板路上嬉戲、大皂角樹下乘涼……老照片中這一幕幕曲水亭街老濟南人家的生活場景想必打動過許多人??吹靡娚剿?,聽得見泉聲,望得見潔凈,舊時的濟南純樸、安靜、淡然,那時的濟南人過著一種簡單、古老的中國式傳統(tǒng)生活,人們依著泉水,吃泉愛泉,享受著泉水帶來的一切福利,“水鄉(xiāng)濟南”正是當時對于濟南的美稱,讓我們從舊照中去感受那時濟南“瀟灑似江南”的迷人風(fēng)韻。
百轉(zhuǎn)千回曲水亭
“芙蓉街,西奎文,曲水亭街后宰門?!痹跐险渲槿?,大明湖畔百花洲之南,有一條柳牽水繞的街道,那便是曲水亭街。
曲水亭街至今仍保留著老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民居生活的樣子——一邊是白墻灰瓦的老屋在歷史風(fēng)塵中熠熠生輝,一邊是日夜流淌的泉水在家家戶戶的生活里淺吟低唱,人們在這里淘米洗衣,孩童在街上嬉鬧玩耍,穿著旗袍和新式時裝的時髦女性從容走過,讓濟南這座北方古城也擁有了些許江南水鄉(xiāng)的明麗和嫵媚。
據(jù)史志記載,遠在南北朝時期,濟南的士大夫就在珍珠泉西鄰建造了曲水流杯池。泉池里面的水從北口流出后就形成一條小河,彎彎曲曲,砌上石沿,那便是曲水河。曲水河曲折前行與玉帶河匯流后共入大明湖。后來有人在曲水和玉帶兩河交匯處建一涼亭,取名為曲水亭。曲水亭就是濟南名士仿《蘭亭集序》所記“曲水流觴”的勝地。
遙想舊時的濟南人,坐在泉水邊喝著大碗茶,邊聽著小曲兒,泉水漫過石板,在家家戶戶門前流過,城市自然而成為一座生活園林。在舊照中賞此情此景,猶如穿越老濟南人的百年時光機,遠離喧囂靜聽泉水繾綣之音,人間煩惱便隨著那流水而去。
一城山色半城湖
舊照中,一艘艘畫舫停泊在碧波蕩漾的大明湖上,與歷下亭相映成輝,猶如一幅動人的山水畫卷。在濟南老八景中,僅大明湖一處便占了“明湖泛舟”“會波晚照”“歷下秋風(fēng)”三景,足見大明湖風(fēng)光之秀,自古至今賦詠者無數(shù)。
“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早在北魏年間,著名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所著《水經(jīng)注·濟水注》中便已有大明湖的記載,至清代時已是“一城山色半城湖”的風(fēng)情模樣。民國舊書中載:“大明湖上的景色四季不同,因為它的水源是泉流的緣故,因此四時不涸,入冬不冰……湖面上景色顯得格外平遠而清淡,好像倪高士的山水畫一般。濟南人曾把大明湖的四時景色列為四個景目,為春色楊煙、夏挹荷浪、秋容蘆雪、冬泛冰天?!蹦菚r的大明湖煙波浩渺,尤其在春日里,人們泛舟湖上,如游香國。直至百年前濟南北城仍是一派汪洋,水面阡陌縱橫,形成一塊塊水田。
山水與建筑總是相依相生,舊照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大明湖旁的古建筑意象,如歷下亭、鐵公祠、李公祠、匯泉寺等。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在此觀遠處山色斑斕,近處水波不興,留下了千古詩篇。
明湖之景絕不僅僅屬于文人墨客,蓮葉荷田中,一個個乘著特制采荷舟的賣蓮蓬的小販、一個個挖藕人又將濟南拉回到俗世生活中。那時,人們在湖中廣種蓮藕,待荷葉敗落之時,便把船劃至藕池中下水去踩藕以便采摘,湖里栽種的蒲菜可用奶湯調(diào)劑,成為《舌尖上的中國》里亦為之傾倒的美味。
護城河旁與水情
老濟南的城墻高大雄偉,墻下護城河畔是鱗次櫛比的房屋,給濟南平添了江南風(fēng)韻,呈現(xiàn)出濟南民間生活的味道。住在這里的老濟南人,男人在明湖之上養(yǎng)殖、打漁,勞作,女人們則在護城河邊、曲水亭畔浣衣。南門護城河一帶因趵突、 黑虎兩泉群水匯入,加上護城河的其他水源通過暗渠注入護城河中,這里常年水暖流清,又因靠南城墻,便于晾衣,成了女人們最常去的洗衣地點。
尤其是西護城河,富有舟楫之利。明代王象春的詠景詩《齊音·北溪》曾描寫濟南這一帶的水鄉(xiāng)風(fēng)光:“一曲溪流一板橋,浣衣石面汲泉瓢。家家屋后停針女,樹底橫舟手自搖”。那時護城河岸旁到處是洗衣服的人們,洗衣服習(xí)用棒槌砸打,砸打的聲音很有節(jié)奏,想當年,棒槌聲、歡笑聲、風(fēng)聲、水聲、鵝鴨聲交匯在那潺湲東流的南護城河上。其情其景,唯令今人觀舊照去浮想、去體會。
那時,隨著濟南城市發(fā)展的需求,護城河的航運業(yè)也越來越發(fā)達。當時,西門外的濼源橋旁及其北邊設(shè)有幾處碼頭,常有通往小清河和遠至壽光縣羊角溝??诘目拓洿?。遠遠望去,河上白帆點點,饒有詩情畫意。
與此同時,東護城河、南護城河也都越來越和民生有關(guān)。人們除了在河畔洗滌衣物、垂釣、觀光、游泳等日常生活事情之外,有些河段還設(shè)有水車磨房、豆腐坊、魚塘以及菜園灌溉,一派幽靜的田園景色。
20世紀50年代,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小清河,長又長,山東是個好地方,青山綠水好莊稼,還有大豆和高粱……”舊日的小清河,河水清澈魚蝦躍,蜿蜒往來帆檣接,河岸兩旁,舟楫林立,牛羊滿坡,呈現(xiàn)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老“濟南八景”中,還有一處名為“鵲華秋色”之景,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對鵲華之景極為迷醉,那幅為向往濟南的友人所畫的千古名作《鵲華秋色圖》引得乾隆多次題跋、鈐印,成為其心愛之物。
如果城市有色彩,如果要為濟南城定妝,則非湖光山色、濃妝淡抹不能盡興。這座有著千余年歷史文化的古城有著獨特的山水格局、泉湖意象,史學(xué)家稱之為“城即園林”。老照片中的水鄉(xiāng)濟南,張張風(fēng)情萬千,描繪出一番精致優(yōu)雅的城市園林,流淌出一個個流傳千年的人文故事,更打磨出那承載著城市歷史的生活場景。
“濟南似江南,山水天下無”歷來被稱為狀寫濟南的精彩佳句,其為康熙年間的濟南詩人王蘋所作。不是江南勝似江南,在詩人眼中,家鄉(xiāng)之美無以言表,唯以詩賦情,而此時此刻,于在舊照中尋找故鄉(xiāng)的我們又何嘗不是。
(編輯/李宇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