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作能力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能力之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以教材為載體,著眼于“語用”教學,組織學生開展語言實踐,有目的、有意識地去關注作家們是如何遣詞造句、謀篇布局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品質”,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教材;語用;讀寫結合;寫作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指出:“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薄缎W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由此可見,學生只有掌握了寫作能力,才能更好地表情達意。那么,如何培養(yǎng)、促進學生的習作能力,對我們教師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筆者看來,語文教材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渠道,因此,我們應當在閱讀教學中,著眼于“語用”教學,以教材為載體,組織學生開展語言實踐,有目的、有意識地去關注作家們是如何遣詞造句、謀篇布局、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品質”,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從單元著手,整合習作方法
“單元導語”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計意圖是點明單元主題,呈現(xiàn)單元教材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但同時它們也提示了本組課文的學習重點,滲透學習方法。所以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梳理“單元導語”中的學法資源,提煉寫作方法,讓孩子們逐步學會表達,促進習作水平的提高。
(一)掌握說明方法
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導語指出:“學習本組的說明性文章,要抓住課文的要點,了解本組的說明方法,并試著加以運用。”小學階段常見的說明方法主要有舉例子、列數(shù)字、打比方、作比較、作假設、分類別等。比如教學《鯨》一課,通過教學“我國發(fā)現(xiàn)一頭近四萬公斤重的鯨,約十七米長,一條蛇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那么重”,讓學生感受通過運用列數(shù)字、舉例子、作比較三種說明方法,讓鯨“大”這一特點準確、形象地躍然紙上。
(二)感受表達方法
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導語指出:“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認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薄稑颉愤@一課的結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個老太太,被人攙著,來這里祭奠。她來祭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弊寣W生了解這種課文結尾交代老漢和小伙子是父子關系的寫作方法叫設置懸念,讓他們感受這一表達方法達到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三)體會人物描寫
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導語指出:“學習本組課文,感受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并在習作中學習運用。”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常見的有外貌、神態(tài)、語言、心理和動作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對比描寫。比如教學《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一課,讓學生抓住關鍵語句,體會曹雪芹在塑造“鳳辣子”的形象時采用了什么手法?既運用了外貌、動作、語言描寫等正面描寫,又通過賈母的語言描寫和林黛玉的心理描寫進行側面描寫,塑造出“鳳辣子”阿諛奉承、圓滑世故、放蕩潑辣的鮮活形象。
二、從課文著手,探索寫作方法
(一)把握文體特征,促進有效表達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了很多不同體裁的作品,它們的語言風格、文章結構、表現(xiàn)手法等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而準確把握文體特征又是促進學生有效表達的基礎,所以,我們要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準確地把握文體特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關注,促進學生進行言語表達能力。
1.關注段落結構,領悟表達特點
段落是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中有些文章具有非常典型的段落結構。比如課文《桂林山水》的第二、三兩段都是以“我……過……”“我……過……”的句式開頭,表達特點鮮明,利于學生模仿。
2.關注整體結構,厘清表達脈絡
教師要從文本結構入手,引領學生梳理文章結構,培養(yǎng)學生謀篇布局的能力。比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索溪峪的“野”》這篇文章,開頭以“走進張家界的索溪峪,腦子里只剩下了一個字:野”這一句來概括全文,接著從山、水、動物、游人四個方面進行具體描寫。不僅如此,每一自然段中也同樣采用這種總分式的敘述來體現(xiàn)不同事物的特點。
(二)結合教學目標,滲透寫作方法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選文大多都是名家的經典作品,他們的語言風格、寫作方法都是學生可以借鑒、模仿的典型。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有目的地把課文的學習與學生的寫作密切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通過品讀感悟得到寫作方法的啟發(fā)。
1.關注語言特點
關注教材語言特點,感悟作家表達方法。比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中《白鵝》《白公鵝》這兩篇課文都是描寫白鵝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就要學生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他們都擅長用反語表達對鵝的喜愛之情,只是語言風格和敘述的語氣不同。如果能讓學生在比較中加深理解,相信對這一單元描寫動物類的習作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關注表現(xiàn)手法
表現(xiàn)手法也叫寫作方法,是指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方法和技巧。
(1)動靜結合。教學《鳥的天堂》《草原》《威尼斯的小艇》這一類課文時,就要讓學生認真感悟動靜結合這一寫作方法的妙 處,這樣才能多方面地突出景的特點。
(2)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教學《白楊》《落花生》《梅花魂》《桃花心木》這一類借物喻人的課文時,就要積極引導學生思考感悟作者這種借某一事物特點來比喻人的某一種品格來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使文章立意更深遠,表達更含蓄。
(3)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人物描寫一組》《刷子李》這兩篇課文時,就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來烘托人物形象上的妙處。
(三)尋找讀寫結合點,開展讀寫實踐
我們語文書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學生學習習作的范例,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每篇課文,挖掘教材,尋找寫作訓練點,為學生提供模仿的對象和創(chuàng)造的依據(jù),組織他們有效地進行仿寫練筆和自主性練筆以此培養(yǎng)寫作能力。
1.從句段入手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語句、段落都有著鮮明的寫作特點,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挖掘訓練點,引導學生體會、掌握其寫法。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中,作者通過“有的……有的……有的……”這一句式來表現(xiàn)西沙群島魚多這一特點,所以教學時就可以引導學生用上同樣的句式進行仿寫表現(xiàn)課間時操場上人多的場景。
2.從課文的結局入手
有些課文所寫的故事雖然完結了,但后續(xù)的發(fā)展充滿無限的可能。課堂上可以讓學生以課文的結尾為續(xù)寫的起點,展開自己的想象,構思新情節(jié)。如《凡卡》一文,文章的結尾是小凡卡滿懷希望地寄出了那封沒有寫清楚地址的信,并在甜蜜的夢鄉(xiāng)里看見爺爺正在讀他的信。故事到這,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教學時,可以通過引導孩子想象凡卡的命運究竟如何,以此來續(xù)寫《凡卡》。
以教材為載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寫作方法并不斷在教學中進行滲透訓練,一定能夠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讓他們勇于表達、樂于表達。
三、從“我的發(fā)現(xiàn)”著手,提煉寫作方法
中高年級教材在每個單元的“回顧·拓展”中安排了“我的發(fā)現(xiàn)”板塊,其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本單元教材之后自主學習,主動發(fā)現(xiàn),并就本單元所出現(xiàn)的閱讀、作文的某一方面進行交流小結,以便領悟到讀、寫基本方法。因此,教學“我的發(fā)現(xiàn)”時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有助于提煉歸納寫法。
學生的寫作能力、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樹立語言的訓練意識,充分利用教材、課堂為主陣地,挖掘教材資源,找準讀寫的結合點,讓學生扎扎實實地學習,一定能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謝小玲.單元導語:學法指導的向導[J].語文知識,2016(12).
[2]林元富,肖冬梅.把握文體特征聚焦言語表達 [J].新教師,2017(64).
[3]楊挺. 小學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策略初探[J]. 赤子(上中旬),2014(13).
作者簡介:林云云,1991年生,女,漢族,福建福州人,本科,福州市郭宅中心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育。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