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萬林
繪畫語言有諸多詞匯,如線條、光影、色彩、材質、肌理等,它們對主題有各自的解讀模式,通??梢杂枚喾N語法詮釋主題,甚至可以互換表達,但并非所有語言形式都存在互譯的可能。比如文字與圖像:在適當條件下圖像可以詮釋文字的含義,但文字卻不能有效描述一幅圖畫。原因在于文字僅僅是一種一般化的工具,而圖像可以用眼睛直接感受。因此敘事性繪畫在美術史一直占據(jù)重要地位,擔當著轉譯文字內容的角色。但從繪畫的現(xiàn)代進程看,繪畫語言本身的相對獨立性逐步彰顯,現(xiàn)代繪畫更傾向于再造圖像以此喚起想象,畫家依據(jù)主觀感受進行創(chuàng)作,圖像因而加載了更多的信息、拓延了新的含義。繪畫經歷了再現(xiàn)、詮釋、再造,在“重新詮釋一切”的口號下,成為主動性很強的視覺表達方式。主動性賦予創(chuàng)作者更多的詮釋自由,也賦予圖像更寬泛的意義。從某種角度看,超現(xiàn)實的圖景緩解了寫實繪畫給觀者帶來的視覺疲勞,“主觀+想象”的繪畫語言擴容了圖像的信息量,使狹義的主題轉化為廣義的符號,模糊的主題提供給觀者更多解讀線索。
每一個人使用繪畫語言都是有選擇性的,以表現(xiàn)強烈的個人特征及審美感受。就像同一處風景,每個人的感受不盡相同,有的人會把色彩畫的非常濃烈,而有的人則畫的淡雅,還有的人卻畫的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我喜歡憑借直覺去畫畫,讓主觀感受突破主題的限制,帶動繪畫語言的運作。當創(chuàng)作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方式時,繪畫便是真實情感的流露,形式就會承載靈氣與激情。有時故意偏離主題,讓自己在“失控”的狀態(tài)中享受快樂,獲得更多創(chuàng)作的自由。在藝術表現(xiàn)的世界里,主觀是唯一真實,現(xiàn)實世界的客觀性反而會妨礙表現(xiàn)的自由和形式的想象。藝術的目的性應該是模糊的,這樣便于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張揚主觀感受和情緒傾向。創(chuàng)作不再簡單模仿客觀對象,而是以個人的感受和感覺為依據(jù)進行重新組合、調配、強化,在繪畫語言中注入鮮明的個性色彩,給表現(xiàn)形式融合思想觀念、藝術追求、審美理想以及文化修養(yǎng)。
繪畫語言又是具體、可視的,最能反映著畫家的個人風格。畫面各種點、線、面、色塊、筆觸等穿插、排列、組合,從而形成藝術作品整體的構成關系。繪畫性即想象性、塑造感、筆觸味,也是我長期研習的重點。如造型與色彩形成的構成、結構關系,如筆觸的走勢、沖突產生的張力,如肌理、色彩的觸動情感反映心緒等。
繪畫語言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畫家的風格迥然各異,但最終只有境界的高低之分。駕馭好題材、色調、符號、肌理等因素是必須完成的功課。畫畫的最高境界還是要回歸到筆性,回歸到修養(yǎng),回歸到學問。至于能否做到這一點,全憑自身的天賦和努力了,作為一個畫者,自覺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