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保成
教書育人中教師角色該如何定位?這是每一個教師應該經常思考的問題。我想到了年少時在農村放牛的情景。放牛時,牧者與牛之間的位置關系和牛的神態(tài)動作有著密切的關系。當人走在牛的前面時,牛的頭總是低著的,而且表現(xiàn)出漫不經心、極不情愿的樣子;當人走在牛的后面時,牛的頭總是仰著的,表情神態(tài)自若,積極前行;人和牛處于平行位置同步前行時,牛的神態(tài)則是多樣的,或低或仰,表情不一。
筆者長在農村,年少時經常放牛,對于這種情景司空見慣,感觸很深。當牛走在人的后面時,那么人的位置對于牛來說,就相當于一條不能跨越的紅線,等于變相限制了牛的行進速度。當牛的自主權受到極大限制時,人和牛之間就形成了一種支配和被支配關系,這時的牛大多會有消極的情緒表現(xiàn)。當牛走在人的前面時,由于牛自身處在領先的位置,一般會有積極的情緒表現(xiàn),興奮地仰頭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并主動尋覓哪里長有好吃的草、好吃的料,一旦發(fā)現(xiàn),定會奮蹄前往。隔日若再放牛,主人只要解開韁繩,牛一定會主動奔向草場,找到食料。
那么,牛和人平行前進時為什么又會表情多變呢?這是由于牛受到主人手中韁繩的羈絆,在不知道主人將自己帶向何方的情況下,牛一般不會自作主張,只好跟隨主人一同前行,但這時的牛會不時地觀察和揣測主人的意圖。如果人與牛在長期的相處過程中達成了彼此信任的關系,或者牛一旦判斷出牧者前進方向,也會和主人積極配合,順利走向目的地。
角色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仔細分析牧人所采取的行動策略,不難發(fā)現(xiàn)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牽引,一種是驅動。雖然兩種方式在特定環(huán)境下都發(fā)揮了一定作用,但用牽引的方法一般只能照顧到一頭牛,而用驅動的方法不僅適用于一頭牛,也適用于一群牛,一旦掌握技巧和方法就能駕馭自如。是牽引好還是驅動好其實已經不言而喻,尤其在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方面,驅動的方法更有優(yōu)勢。經驗豐富的牧者一般都是放開韁繩,指明方向,讓開首位,驅動前行。只有當牛偏離了前行的方向,牧人才給予指示、矯正,這樣做不僅省力,而且提高了效率,這就是牧者的智慧。
“教所要求的是讓學”,即,讓學生學會學習。這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發(fā)現(xiàn),與我們生活中的趕牛現(xiàn)象揭示的其實是同一道理?!白尅笔俏恢玫淖兓?,是重心的轉移,把位置、時間、場所、機會,盡可能地讓給學生,讓學生在憤悱、頓悟、建構的心理體驗中領悟道理,享受成長的快樂,成為最好的自己,這是教育本原。平時教育過程中,我們看到太多教師將教師主導變成了主宰,究其原因就是不會驅動,短期內看似有作用,長遠看則是事倍功半的做法。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