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瓏
竹簡對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發(fā)展有著重大意義。遠古時代,先民將文字刻在甲骨或石頭上,鑄印在金屬器皿上(如圖1、圖2),便于信息的永久保存,但刻劃和鑄印的技術(shù)復雜,效率不高,而且還不方便攜帶。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竹片雖然不如甲骨、銅器保存時間久,但在竹片上書寫,方便而高效,而且便于攜帶,可以說是“簡單之至”,于是便把寫有字的狹長竹片稱為“簡”。
“簡”是戰(zhàn)國至魏晉時代,在造紙術(shù)發(fā)明之前以及紙張普及之前的主要書寫工具,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昂啞笔窍髦贫傻莫M長竹片或木片,如:竹簡、木簡。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但它們都統(tǒng)稱為“簡”(如圖3)。
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jié)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后用火烘干,就成為簡片。然后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穿聯(lián)簡片,就可以用來書寫文字了。也有先寫字,然后再按順序穿聯(lián)成冊的。因竹子的外皮不容易著墨,為了書寫方便,要將竹子的外皮削去,或在內(nèi)里面書寫。
圖4是什么字呢?對了,就是甲骨文中的“冊”字。它的形象是用繩子穿聯(lián)起來的大量竹片或木片(如圖5)。那圖6是什么呢?原來,是“典”字??!在金文中,它表示用雙手捧著“冊”?!皟浴焙汀暗洹弊值膭?chuàng)造,說明“簡策制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在周代的文獻中,有許多關(guān)于用簡牘傳遞命令和公文的記載。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出現(xiàn)了在學術(shù)上百家爭鳴的局面,竹簡成為各家著書立說的主要形式。當時紙張尚未問世,假若沒有“簡”,諸子百家的言論和著作何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因為“簡”是狹長的木片或竹片,要想在這極其有限的地方寫下更多的字,古人便改變了篆書的字形,把長字形壓扁了寫,于是就縮短了豎畫,壓縮了上下筆畫之間的距離。書寫量加大了,書寫的速度也隨之加快,同時又為了不讓壓縮的字的字形顯得局促,于是把橫向的筆畫有主次地舒展,把有些豎向的筆畫向左右下角兩方向延伸,并且進行粗細變化,便形成了隸書典型的“蠶頭雁尾”筆畫特點(如圖7)?!靶Q頭雁尾”具有一定的夸張性和裝飾性,扁扁的字形也成了一種書寫和審美習慣一同流傳著。
要在“簡”上密密麻麻地寫更多的字,又要避免誤讀和難讀,該怎么辦呢?除了在字形上想辦法,古人還在字距上動腦筋。于是,古人就保留了字形扁平的特點,拉大上下字之間的距離。當一片片寫好的“簡”左右連成一冊的時候,就形成了整體上下字距大、左右行距小的特點。這種審美和方法在長時間的運用中也形成了一習慣,就算不再用狹長竹木片書寫,這一習慣仍然還保留著。所以,到了漢朝,人們把字刻在石碑、石壁上時,還是用竹簡上的字的書寫風格和排列方式(如圖8)。
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像《周易》這樣的書,是由許許多多的竹簡穿聯(lián)起來的。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讀書十分勤奮,他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周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nèi)容。不久又讀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
點。接著他又讀了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zhì)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后,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們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就這樣,穿聯(lián)竹簡的牛皮帶子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這就是“韋編三絕”的故事。
“簡”可以根據(jù)出土情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漢代西北邊塞地區(qū)遺址里發(fā)現(xiàn)的,可簡稱為“邊塞漢簡”;一類是在漢墓里發(fā)現(xiàn)的,可簡稱為“墓葬漢簡”。邊塞漢簡根據(jù)具體的出土地,還可分為三種:敦煌漢簡(如圖9)、居延漢簡(如圖10)、樓蘭漢簡(如圖11)。漢簡書寫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涉及當時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科技、法律、哲學等諸多領(lǐng)域,為歷史研究和文獻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材料,為中國文化的傳承、漢字的演變、史料的記載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筆巨大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