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社
寧夏是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qū),民族特色豐富,資源富集,古今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譽,旅游資源特色鮮明,是我國旅游獨具特色旅游目的地。它也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位于“絲綢之路”上,在歷史上曾是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有著古老悠久的黃河文明。所以,應積極傳揚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文化,促進其經濟發(fā)展,是有必要的。而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互聯網的迅速傳播,無疑借助互聯網的幫助,能更有效地傳播寧夏的文化,促進經濟發(fā)展。寧夏建設“網上絲綢之路”,發(fā)展針對跨境電子商務,又將進一步提升在我國、亞太地區(qū)以至全球電子商務格局中的地位,也有利于進一步鞏固寧夏跨境網貨中的地位。
縱觀國內外學術動態(tài),運用云計算、物聯網技術對絲綢之路進行系統(tǒng)研究是一個新興的課題。因此,本論文通過搜集古史、文獻及遙感影像數據等資料,親赴絲綢之路寧夏段實地釆集數據,并對獲取的數據進行整理后存入數據庫中,最終建立起寧夏真正意義上的網上絲綢之路,建立面向我國絲綢之路寧夏段的空間數據庫,在學術上,通過網絡為歷史研究人員提供歷史空間信息服務功能。
一、寧夏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與作用
寧夏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位于“絲綢之路上”,歷史上曾是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作為黃河流經的地區(qū),這里同樣有古老悠久的黃河文明。早在三萬年前,寧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公元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并形成了西夏文化。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寧夏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交通樞紐,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資源豐富,特色鮮明的旅游勝地,特色美味回鄉(xiāng)食品,民族特色鮮明,所以應加快建設開放寧夏,著力打造絲綢之路,以開放的主動贏得發(fā)展的主動,使寧夏更好地融入“一帶一路”、走向世界。
二、寧夏建設網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意義
建設“網上絲綢之路”有助于深化寧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在寧夏進行的國際貿易綜合改革,有針對性地解決對外貿易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探索科學發(fā)展的新型貿易制度和管理體制,不僅有助于加快轉變外貿發(fā)展方式,推動內外部經濟和貿易平衡發(fā)展,也正推動著寧夏成為西部地區(qū)增長的主體力量?!熬W上絲綢之路”戰(zhàn)略的實施有助于推動寧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圍繞“網上絲綢之路”建設,對接國家戰(zhàn)略,需要圍繞跨境電子商務的發(fā)展探索一系列改革措施,依托市場采購貿易配套政策和聯網信息平臺優(yōu)勢,著力解決B2C模式下郵件快件出口存在的難以快速通關、退稅及結匯問題以及目前跨境進口模式下存在的物流周期長、售后無法保證等問題。這些努力將有助于寧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的深化,確立寧夏在跨境電子商務領域的政策和體制機制優(yōu)勢,助推跨境電子商務高地建設,也將成為利用地方特色經濟打造國際合作新范式的典范。
建設“網上絲綢之路”有利于發(fā)揮寧夏線上線下的先發(fā)優(yōu)勢,寧夏市場是全球小商品集散中心和采購基地,小商品因其單件價值低、體積小等特點,非常適合現行的跨境電子商務模式。同時寧夏市場具有豐厚的外貿渠道和經驗,也具有線上線下貿易發(fā)展所需要依托的平臺建設、物流發(fā)展、供應鏈等大配套,這有利于線上線下融合發(fā)展。寧夏為了將自身打造中國網貨西北營銷中心、跨境電子商務高地,圍繞線上線下市場融合發(fā)展的主線,積極推動精品網貨工程、園區(qū)優(yōu)化工程、大項目集聚工程、實戰(zhàn)培訓工程、跨境供應鏈優(yōu)化工程、金融集聚工程、展會提升工程、誠信電商工程。通過這八項重點工程的推進,已奠定了寧夏成為電子商務之都的堅實基礎。
建設“網上絲綢之路”能提升寧夏在全球電子商務領域的地位,傳統(tǒng)的國際經濟交往是建立在線下的進出口貿易基礎上,區(qū)域性特征尤為強烈,這也限制了歷史上絲綢之路的地域拓展。而寧夏建設“網上絲綢之路”,打破了這種地域特征的限制,參與主體多,合作范圍廣,合作深度也前所未有。寧夏建設“網上絲綢之路”,發(fā)展針對跨境電子商務,又將進一步提升寧夏在我國、亞太地區(qū)以至全球電子商務格局中的地位,也有利于進一步鞏固寧夏跨境網貨中的地位。
三、寧夏建設網上絲綢之路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寧夏借助中阿博覽會的平臺,已經架起的“空中絲綢之路”將22個阿拉伯國家作為合作的主要目標國家和目標市場,并向外延伸至57個伊斯蘭國家。搭建起了以傳承文化共通、擴大商貿共贏、深化經濟共融為內涵,致力全方位提升中阿政府、企業(yè)和民間層面的合作,構建商品貿易、服務貿易、金融投資、技術合作、文教旅游五大平臺。所以,在打造網上絲綢之路方面,寧夏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再加上寧夏在絲綢之路經濟區(qū)位優(yōu)勢和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優(yōu)勢,已經成為網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建設“網上絲綢之路”能提升寧夏在全球電子商務領域的地位,傳統(tǒng)的國際經濟交往在線下的進出口貿易基礎上,區(qū)域性尤為強烈,這也限制了歷史上絲綢之路的地域拓展。而寧夏建設“網上絲綢之路”,打破了這種地域特征的限制,參與主體多,合作范圍廣,合作深度也前所未有。
由于寧夏深處西北內陸,與主要客源市場距離遙遠,這是一大弊端。而建設寧夏網上絲綢之路,為寧夏帶來了發(fā)展機遇,寧夏的對外開放水平得到提升,充分發(fā)揮寧夏特有的優(yōu)勢條件,實現絲綢之路建設的新突破,讓寧夏走進世界的千家萬戶。寧夏在加強數據中心、通信網絡等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引入國內外企業(yè),擴展面向阿拉伯國家的云業(yè)務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中阿工業(yè)品在線博覽會,為中阿企業(yè)搭建了一個展示工業(yè)展品的平臺;亞馬遜、阿里巴巴等國內外知名電商進駐寧夏?;ヂ摼W經濟新業(yè)態(tài)可以最大限度地擺脫時空局限,建設“中阿網上絲綢之路”,寧夏作為橋梁,一頭連接阿拉伯國家,一頭連接國內其他省區(qū)市,恰是彌補寧夏經濟短板的最好途徑。未來,通過構筑信息大通道,破解發(fā)展電子商務的各種瓶頸,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將通過“網上絲綢之路”走進阿拉伯國家的千家萬戶,形成中阿經貿往來的一個新熱點。
四、寧夏建設中的網上絲綢之路研究
在做項目之前,我們需要通過調研方法,了解人們對寧夏的了解的程度,主要針對非寧夏人進行訪問,發(fā)現大多人都不了解寧夏,有些人甚至不知道寧夏在哪里,大部分的人停留在寧夏是個回族聚居區(qū)。對于寧夏的文化知道的少之又少,所以我們需要在建設寧夏網上絲綢之路上大力傳揚寧夏的悠久歷史,民族特色;帶動更多的人走進寧夏。而在這之前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不了解寧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寧夏地處西北地區(qū)較為偏遠,人們會覺得麻煩,在網上所查的資料也比較有限。為了促進寧夏經濟,利用自身獨有的優(yōu)勢,寧夏特色產品,寧夏美麗的旅游勝地進行介紹,并且提供購買功能,讓更多的人發(fā)現寧夏的美麗,寧夏的獨特之處,從而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寧夏。
(一)網上絲綢之路總體研究
此網站平臺主要是要讓用戶了解到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借助此平臺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寧夏文化,走進寧夏。因此,此網站設計了絲路歷史,寧夏經濟文化,寧夏旅游景點,絲路路線等界面。
從上面描述中可以基本了解本網站的功能需求:
1.歷史文化:用戶可以通過此界面了解絲綢之路各朝代的歷史文化,絲路人物故事等。
2.經濟文化:用戶可以通過此界面了解寧夏當地特產,以及進行網上購買。
3.旅游文化:用戶通過此界面了解塞上江南—寧夏各地方優(yōu)美景點,以及進行網上訂票功能。
4.絲路路線:用戶在此界面可以看到絲綢之路的路線,界面會設置超鏈接,用戶通過點擊路線上的地圖可以了解當地絲路情況。
寧夏網上絲綢之路網站建設平臺主要功能包括:管理員、用戶兩個子系統(tǒng)。由于用戶角色權限設置,系統(tǒng)功能需求也有所不同。主要功能模塊圖如圖1-1所示:
管理員模塊:管理員登錄后臺管理系統(tǒng)對寧夏特產產品信息進行修改;也可添加新產品。
用戶模塊:未注冊的用可查看寧夏特產產品,但不可購買;也可查看寧夏旅游景點的信息,但不可預訂票;用戶可進行注冊,完成網上購買產品和訂票功能。
(二)網上絲綢之路總體功能模塊設計
首先是登錄功能模塊設計,寧夏網上絲綢之路網站建設平臺設計了兩個登錄界面,分別是用戶和管理員。用戶登錄需要先注冊,本系統(tǒng)對注冊信息進行了校驗,校驗成功,注冊成功,用戶就可以登錄進入寧夏網上絲綢之路網站建設平臺。管理員登錄本系統(tǒng)直接在數據庫添加管理員,只要在數據表中的管理員都可以登錄,管理員登錄界面。本模塊主要對用戶登錄進行分析設計,如圖1-2所示:
其次是管理員功能模塊設計,管理員通過登錄該系統(tǒng),管理員可對寧夏特產產品信息進行修改,也可添加寧夏最新特產產品,該功能模塊圖如圖1-3所示:
最后是用戶功能模塊設計,用戶通過登錄該系統(tǒng),可查看古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以及絲綢之路的人物故事,也可查看寧夏民族特色文化,通過絲路路線查看各地方的絲綢之路的歷史;除此之外,用戶可在此網站平臺購買寧夏特產和網上訂票,該功能模塊圖如圖1-4所示:
綜合國內網上絲綢之路研究的最新成果,結合我國網絡發(fā)展的現狀,建立合適的寧夏建設中阿基于云計算、物聯網的網上絲綢之路模型。交叉融合與計算機科學、歷史及地理科學有關的眾多其他學科,尋求一種高效的網上絲綢之路的方法;建立絲綢之路宏觀模型與微觀計算機模型的聯系;絲綢之路歷史理論和現代計算機網絡與實際經濟密切結合的聯系。在學術上,通過網絡為寧夏和中阿研究人員提供歷史空間信息服務功能。在經濟上,探索科學發(fā)展的新型網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制度和管理體制。(作者單位為寧夏醫(yī)科大學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