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南剛
【摘要】本文通過對比漢英兩種不同文化帶來的語言習慣上的種種差異,說明文化能力對語言能力的影響,提出了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提高文化意識和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
【關鍵詞】語言;文化;差異;能力;培養(yǎng)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語言由語音、詞匯、語法三大要素組成,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另外,語言對文化有著巨大的反作用。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人生觀、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一個民族的文化復雜龐大,為語言表達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因此,學習英語不僅要學習其語音、詞匯、語法等知識,還應了解該語言賴以生存的地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歷史背景、風俗習慣、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等。
二、中西文化差異與語言交際習慣
中西文化由于歷史、地域等原因,差異較大,這些文化差異在日常的語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廣。
(一)問候
現代中國人見面常用“你好”“最近忙什么”“到哪去”等問候語。中國漢民族歷史上長期處于農耕社會,人與人關系密切,講究友愛,互相關心,很愛打聽別人的酸甜苦辣,說話隨意,無話不談。中國人過去日常打招呼常用“你吃了嗎?”“你來了”“你上哪去”這類句子作為開頭,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表示對對方的關心,但英語國家的人聽到這樣問候,不但不會感到愉快,而且會覺得別扭和不快。在英語中,人們打招呼時說:Hi,Goodmorning。即使說Howareyou?也不被視為問句,回答也是Fine,thankyou之類的套話。西方人更喜歡天氣、政治、交通狀況、健康狀況、興趣愛好等話題。
(二)感謝
歷史上,中國人長期處于農耕社會,親友之間視同家庭成員,一般不說“謝謝”之類的話,偶爾說“謝謝”會感到拉遠了互相的距離,反而不自在。但在現在的中國城市中,即便是非常熟悉的親朋之間人們已經習慣于把“謝謝”“不用謝”掛在了嘴上。西方人將“Thankyou”用于幾乎所有的場合,不光是在外購物、吃飯、搭車時要致謝,即使在家也不例外。女主人給丈夫倒杯水,給子女端飯上桌,都會聽到一句“Thanks”作為回應,正確的回答應該是“Youare welcome.”“Mypleasure.”“Dontmentionit等。
(三)恭維和贊揚
中國人在對待別人的贊揚時常表現得過分謙虛,故意“否認”對方的贊譽來表示一種含蓄和謙虛的美德。相比之下,西方人的習慣是認同并致謝,直接回答“Thankyouvery much!”,否則別人會認為你是對他的贊賞不以為然,或者覺得你很虛偽。中國人還有自貶的習慣,常用一些謙辭:拙筆、拜讀、獻丑、薄禮、寒舍等。另外,中國人在贊揚別人時喜歡用褒揚的話語言辭,會加上很多主觀評論,故意夸大其辭:大作、光臨、海涵、貴手等。這些謙辭和恭維會令西方人認為是華而不實,有虛偽和邀寵之嫌。西方人認為,贊揚他人時不必評頭論足,應主要突出被贊揚人的身份、學歷、職務等,而不應該附加外貌和抽象的評論。
(四)請客
中西文化差異還表現在餐桌禮儀上。中國人為了表示好客和熱情會多次向客人敬酒、夾萊,并一直勸說客人“多吃點,多喝點”。在西方,主人通常只敬一次;勸酒的話不多,也不興勸吃,至多說一句:This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然后將注意力轉到談話上。宴會二字,中國人看重“宴”,西方人看重“會”。西餐主人通常不會堅持要客人非吃非喝不可,而是希望客人自己動手(Helpyourself),不要拘謹,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所以,中國人到西方人家做客時不必太拘謹,對于主人的款待,喜歡的就說“Yes,please.”,不喜歡的就說“Iwillhelpmyself.Thankyou.”
(五)稱謂
中西方在稱謂上差異較大。西方稱謂不拘禮節(jié),多用名相稱,不僅兄弟姐妹之間都直呼其名,即使對長輩,師長也有叫名字的,這樣才會更顯親昵。這在中國會被認為是沒有教養(yǎng)的表現。中國文化重輩份,講究嚴格的長幼順序,有著非常繁雜的各種稱謂,如稱呼家人用“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外公”“外婆”“叔、舅、姑、伯、姨、外甥、侄兒”等表示長幼順序,稱外人用“同志”“叔叔”、“阿姨”等以示敬重。在漢語里,我們可以用姓氏加上職業(yè)作為稱謂,如“王老師,,胡會計”,但英語不興說TeacherWang,AccountantHu,而應在姓氏前加上Mr./Mrs./Miss.表示禮貌和尊敬。
(六)擁抱
中國人不常用肢體動作來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親近,除了握手,幾乎不使用擁抱。事實表明,情侶間的擁抱,帶來幸福甜蜜;夫妻間的擁抱,帶來寬容理解;朋友間的擁抱,帶來貼心信任;吵架后的擁抱,帶來妥協(xié)與原諒;相逢后的擁抱,帶來思念與激動;離別前的擁抱,帶來不舍與期待。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兒女、兄弟姐妹之間、好友之間,擁抱和親吻從不間斷。擁抱可以消除沮喪,提高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擁抱能夠為倦怠的身軀注入新能量,使人變得更加年輕,家人的擁抱能夠加強成員之間關系,減少摩擦和爭吵。經常被擁抱的孩子心理更健康,更有安全感和溫暖感,會變得更加堅強自信。
(七)隱私
中國漢民族歷史上長期處于農耕社會,以村寨的形式群居,一個村莊就是一個大家族,擁有同一個姓,相互之間都是親戚,有著直接間接的血緣關系,人們交往時親密無間,隱私觀念淡薄。所以無論生人還是熟人見面時互相問及年齡、兒女、婚姻、收入、房產等,無所不問,而英語國家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隱私在西方備受重視,屬于個人的情況如年齡、收入、婚否、懷孕、工作、單位、身高、體重等別人都避開不問,這些情況在中國人看來無大妨礙甚至有時是關心的表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到西方人家中,到處走走看看是不禮貌的,也不興問房價、房屋面積等情況,主人桌上的書報、紙筆都需要征得同意方可借用;打電話、用廁所時要說:CanIuseyourphone\toilet?
(八)直言不諱
由于長期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崇尚“禮”與“仁”,在口頭表達上中國人表現得謙虛謹慎,迂回婉轉,在贊譽面前謙虛或自貶。在西方,受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人們養(yǎng)成了自由、獨立、直率、冒險的民族性格,口頭表達顯得開門見山,直言不諱。例如,同樣是獲得別人的贊揚,中國人會說“哪里!哪里!”,而西方人卻說“非常感謝!”這充分說明,直接與含蓄是中西方口語表達的最明顯差異。
三、英語教學中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教學觀念方面
現在的中國正在進入一個創(chuàng)新的時代。社會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也需要創(chuàng)新。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勇于創(chuàng)新。教師首先要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要認識到文化因素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要研究國際國內最新的英語教學成果,與時俱進,跟上時代。在教學手段上也要創(chuàng)新,要認真研究新時期中國外語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要求,認清文化能力與語言能力的相互作用,端正文化課在教學中的地位,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加強學生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
(二)課外引導方面
平時可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課外有選擇地看些英美原版電影和視頻、電視節(jié)目,閱讀英美原著和英文報紙雜志等。充分利用愚人節(jié)、狂歡節(jié)、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等一些西方特有的節(jié)日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學以致用,真實直觀地感受外國文化,提高學習興趣。外語系可邀請外教老師到班上來,講講他們如何過節(jié),或開一個Party,讓學生扮演圣誕老人,大家互送小禮物,充分了解英美人的風俗、習慣和禮儀等。
語言就是文化,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存在于英語教學的每個階段,教師要重視這些文化因素,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地傳授英語的文化知識,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逐漸培養(yǎng)學生英語運用的得體性,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潘洞庭.文化意識與外語教學[J].外語學刊,2007(02).
[2]王晨.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