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我”字是古詩文中,最常見的而且詞義比較單一的第一人稱代詞?!拔摇弊旨坠俏膶懗墒且粋€人肩上扛著武器戈,大約在殷商西周年代,它就被借用第一人稱代詞了?!对娊?jīng)·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保ㄆ恋墓媚铮诔堑慕锹淅锏戎?。)漢代許慎說它是施身自謂也,也就是說稱呼自己的詞。后來兩千年來也無啥變化。“朕”字的詞義也是第一人稱代詞“我”,它的甲骨文寫作一條船有了裂縫,有個人拿著木棍在修理。那么借代第一人稱“朕”的這個人,社會地位一定是很高的,不是修船師傅就是舵手。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就用它自稱?!峨x騷》中有“朕皇考曰伯庸”(我的父親叫伯庸。)后來秦始皇把它定為“皇帝”的自稱,庶人是不可以用的,那它的地位就更高了?!皡n”字也是第一人稱代詞。《詩經(jīng)·邶風·匏有苦葉》“人涉否卬,卬須我友。”(您能把我渡過去嗎,我去等待我的好朋友。)后來這個字逐漸變成了北方方言,一般平民用的第一人稱代詞。在古文中的“余”字,也有一個詞義是第一代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仆聞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保ㄎ衣犝f庸地蜀地的南邊,雨天多很少見著日頭,日頭出來了,狗都吠叫。我認為這話有些夸大。)“予”字在古文中也有一個第一人稱代詞我的詞義。屈原《離騷》“女媭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女媭喘息不定地一再責罵我)。這里的“予”字明顯地當做“我”。漢代詞書《爾雅·釋詁》上說:“臺、予、身、甫、言”等字,都有第一人稱代詞我的詞義。某省高考模擬題《三國志·蜀書·張飛傳》“飛據(jù)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翼德也?!保◤堬w占據(jù)水岸,在斷橋上,瞪大眼睛,手持長矛說:“我是張翼德”。)有的學生,把“身”字譯成“這是”、“那是”都沒有字得分。“臺”字在上古時確實有當“我”字講的詞義。如《尚書·湯誓》“匪臺小子,敢行舉亂?!保ú皇俏?,敢行造反。)但“臺”字還有一個本義,就是堆得高的平的臺子。許多詞是用“臺”字這個本義變成詞素,用借代修辭手段而組成了詞,這個新詞就有新的詞義了。如“臺臣”,諫官;“臺瑞”,侍御史;“臺官”,尚書和御史的別稱?!芭_輔”指三公或宰相等。遼寧某名校,在高考模擬題中,出了這樣一道文化知識題《元史·張起巖傳》“今臺臣坐遣,公論杜塞,何謂法祖宗耶!”(如今諫官都被攆出朝廷,公眾輿論被堵塞,這怎么算取法祖宗呢?。┘狱c的臺臣是什么?很多學生沒有答對,沒得分。第一人稱代詞,還有一些不經(jīng)常用的,這里就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