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代瑋 張韜
摘要:選取2018年1月青島市城區(qū)的連續(xù)在線監(jiān)測數據,項目主要包括AQI、PM10和PM2.5濃度、氣象參數等,對顆粒物與氣象條件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2018年1月青島市共出現重度污染3天,首要污染物為顆粒物的天數達20天,顆粒物污染形勢嚴峻;青島市冬季顆粒物污染大都發(fā)生在高空處于冷槽底部或后部、地面高壓或均壓場的情況下,西北風時顆粒物濃度最高,其次為南風、東北風時,顆粒物污染與南北風交替、靜小風密切相關;相對濕度小于80%時,顆粒物濃度與相對濕度呈顯著正相關關系,相對濕度大于95%時,兩者呈負相關關系,相對濕度在80-95%之間時,兩者關系不顯著;冬季氣溫與顆粒物濃度呈正相關,溫度越高顆粒物濃度越高。
關鍵詞:青島市;PM10;PM2.5;氣象條件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大氣污染問題逐漸凸顯,而目前影響我國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仍為顆粒物[1]。研究表明,顆粒物污染程度與風速、風向、相對濕度、降雨量等氣象條件密切相關。本文利用2018年1月青島市區(qū)的在線連續(xù)觀測數據,對冬季顆粒物與氣象條件的關系進行了分析,以期為青島市的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1 數據與方法
本文大氣數據來自青島市城區(qū)14個空氣自動監(jiān)測點位,氣象資料來自青島市氣象臺的伏龍山監(jiān)測點位,時間選取2018年1月,此時間處于冬季供暖季期間,為重污染天氣的高發(fā)時段。方法采用風玫瑰圖法和CORREL函數法,對顆粒物濃度與氣象要素的相關性進行分析。
2 結果與討論
2.1顆粒物污染總體概況
2018年1月青島市共出現輕度污染6天,中度污染3天,重度污染3天,首要污染物為PM10和PM2.5的天數分別為8、12天,PM10和PM2.5月均濃度分別為118、66?g·m-3,分別超出國家二級標準0.7、0.9倍,顆粒物污染形勢嚴峻。
2.2天氣形勢對顆粒物濃度的影響
對天氣形勢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青島市冬季顆粒物污染大都發(fā)生在高空處于冷槽底部或后部、地面高壓或均壓場的情況下。根據青島市氣象臺歷年的氣象資料,青島60%的霾天氣是發(fā)生在這種天氣環(huán)流形勢下。
2.3風向對顆粒物濃度的影響
2018年1月青島市區(qū)主導風向為西北風,300°-360°范圍風頻為49.7%,南風(150°-210°)風頻次之為17.2%。做風向與PM2.5濃度的聯合玫瑰圖,結果發(fā)現,風向為西北風時,顆粒物濃度最高,南風時次之,東北風時最低。青島東、南方向為黃海,通常認為來自海洋氣團較為清潔,而內陸氣團污染較重,這也是主導風向為西北風時顆粒物濃度比主導風向為南風、東北風時高的原因。此外,研究還發(fā)現,青島市的污染天氣多發(fā)生在南北風交替的時段,此時一般存在輻合,多發(fā)生靜穩(wěn)天氣,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釋擴散,使得顆粒物濃度明顯升高。
2.4風速對顆粒物濃度的影響
風速是影響空氣污染物稀釋擴散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風速大,污染物容易稀釋擴散,顆粒物濃度較低;風速小,污染物容易累積,造成顆粒物濃度增加,污染較重[2]。研究發(fā)現,隨著風速加大,顆粒物濃度分段降低:風速0-3m·s-1,水平擴散條件差,污染物不斷累積,顆粒物維持較高濃度;風速3-7m·s-1時,顆粒物濃度較風速0-3m·s-1時有所下降,但隨風速降低趨勢不顯著;風速大于7m·s-1時,顆粒物濃度波動范圍加大。這是由于風速3-7m s-1時雖然稀釋擴散條件好轉,但也會將上游地區(qū)的污染物傳輸至本地,造成污染物濃度的短時升高,而當風速繼續(xù)增大,達到7m·s-1以上時,則易造成本地的二次揚沙污染,使得顆粒物濃度上升[3]。
2.5相對濕度對顆粒物濃度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當相對濕度小于80%時,顆粒物濃度與相對濕度呈顯著正相關關系;當相對濕度大于80%時,隨著相對濕度升高,顆粒物濃度基本持平;當相對濕度大于95%時,顆粒物濃度稍有下降趨勢。這是由于隨著相對濕度升高,氣溶膠吸濕增長,使得顆粒粒徑增大,顆粒物濃度也隨之升高;同時由于吸濕,顆粒表面液相反應速度加快,促進二次氣溶膠的生成,也可導致顆粒物濃度升高。相對濕度大于80%時,多伴隨降水或霧天氣,降水對顆粒物有一定的清除作用;而通常認為霧對顆粒物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但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冬季霧霾天氣頻發(fā),期間污染物濃度迅速升高,這主要是由于在清潔大氣中,霧對污染起清潔作用,而在污染大氣中,霧會加重污染。
2.6氣溫對顆粒物濃度的影響
利用CORREL函數對氣溫與PM10、PM2.5濃度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兩者相關系數為0.62、0.58,呈正相關,說明溫度越高顆粒物濃度越高,這是由于青島冬季氣溫升高多伴隨南風、有霧天氣,多靜穩(wěn)、逆溫出現,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釋擴散,造成顆粒物濃度升高,而氣溫下降多伴隨冷空氣的到來,風力增大,擴散條件轉好,顆粒物濃度較低。
3結論
3.1 2018年1月青島市共出現輕度以上污染天氣12天,其中重度污染3天;首要污染物為顆粒物的天數達20天,顆粒物污染形勢嚴峻。
3.2青島市冬季顆粒物污染大都發(fā)生在高空處于冷槽底部或后部、地面高壓或均壓場的情況下。
3.3青島冬季西北風時顆粒物濃度最高,其次為南風、東北風時;顆粒物污染與南北風交替、靜小風密切相關;相對濕度小于80%時,顆粒物濃度與相對濕度呈顯著正相關關系,相對濕度大于95%時,兩者呈負相關關系,相對濕度在80-95%之間時,兩者關系不顯著;冬季氣溫與顆粒物濃度呈正相關,溫度越高顆粒物濃度越高。
參考文獻
[1]李彩霞,朱國強,李浩,等.長沙市PM10、PM2.5污染特征及其與氣象條件的關系[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5,43(12):173-176.
[2]徐昶.中國特大城市氣溶膠的理化性,來源及其形成機制[D].上海:復旦大學,2010.
[3]秦福生,周巖,王淑琴,等.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大氣環(huán)境監(jiān)測、預報與污染物控制分會場論文集[C].北京:氣象出版社,2008:244-247.
(作者單位:青島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