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用和
說起南北方的區(qū)別,除了氣候上一個嚴寒一個溫暖以外,另一個區(qū)別便在于性格上。一般大家認為北方人性格普遍豪爽、陽剛;南方人則大多溫婉細膩。但偏偏在南中國地區(qū),卻生出了一種具有北方壯陽之美的民間藝術形式——英歌。
鏗鏘有力、節(jié)奏明快的鑼鼓聲響起了,伴隨著鑼鼓聲還有螺號、吆喝聲以及陣陣棍棒擊打時發(fā)出的清脆的聲音。裝扮成梁山泊好漢的英歌表演方隊,盡情盡力地跟隨節(jié)奏擊打手中的棍槌,呈現出一場豪氣沖天的舞蹈表演。隊形也是變化多樣:一時是“雙龍出?!?,轉眼就是“猛虎下山”;一會兒是“安穗花”,一會兒又變成了“田螺圈”,直叫觀眾眼花繚亂。這種氣勢磅礴、粗獷豪邁的舞蹈表演,就是普寧英歌。
在以細膩柔美為主要性格的南方地區(qū)孕育出陽剛之氣極盛的英歌舞蹈,難免會讓人覺得奇怪。關于普寧英歌的來源傳說,主要有兩種:話說300多年前,外江戲(漢戲)曾來普寧演出宋朝梁山泊好漢下山攻打大名府救盧俊義的故事。其中有唱有舞,當時稱為唱英歌。后逐漸刪去唱的部分保留了舞的部分;第二個傳說明末清初的時候,階級矛盾尖銳,封建地主、官僚豪紳殘酷欺壓農民。為反抗壓迫,群眾借唱英歌為名練習武藝。相傳最早的是旱塘鄉(xiāng)的一位農民,為反抗本鄉(xiāng)封建地主壓迫,在其父親安排下,徒步到少林寺學習武藝?;貋砗?,因懾于封建勢力,不敢開設武館傳武,便把學到的武藝改編成英歌舞,傳授于東、南、西、北、中五個門頭。久而久之,便發(fā)展成為了英歌舞。普寧英歌時至今日已廣為流傳為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它被認為是揚正壓邪、吉祥平安的象征。
普寧英歌舞表演隊伍在表演時分為前棚和后棚,人數少則24人、36人,多則72人,最多不超108人。前棚是英歌表演的主要部分。前棚表演舞者裝扮成宋朝梁山泊好漢,如紅臉紅須的關勝或楊志、黑須滿腮的李逵、和尚裝束的魯智深、白臉的武松等。他們身穿和京劇“緊身短打”相似的服裝,上身坎肩,腳是“人”字形的裹腿,在以前每個人身上還掛有一個小牌,標明所扮演的梁山好漢角色。前棚表演者手持短槌和手鼓,舞者一半舞槌一半擊鼓,也有全部舞槌。動作套式是五花八門,有“步田”、“洗街”、“旋槌”、“槌花”、“拜年”、“背槌”等樣式,惟妙惟肖地表現了英雄好漢團結戰(zhàn)斗、生死與共的英雄氣概。
英歌后棚是折子戲和打布馬的化妝表演?!按虿捡R”是由一腰部下身用布裝扮成馬狀、作騎馬姿勢、頭戴官帽、長著八字胡須、手執(zhí)雙锏者與另一扮成和尚,執(zhí)長棍的人對打,妙趣橫生,最后以和尚打敗騎馬者作為整場英歌舞蹈的結束。
普寧英歌的動作類型多種多樣,有的基本動作是提棒與眉平,扣棒在胸前,平屈臂,馬步前進,多用側踏步;有的扣棒在胸前,高提臂,單跳步;有的則是扣棒在下,從下而上,雙提臂,單踢腿,步幅較大,槌花優(yōu)美。
在鼓點和嗩吶聲中,在群眾的歡呼吶喊中,英歌舞表演隊邊舞邊走,在一個空曠的廣場上上演一場豪氣沖天的英歌舞蹈。普寧英歌以其威猛、雄渾、粗獷、豪邁的風格,體現了中華民族果敢、堅強、團結戰(zhàn)斗、勇往直前的可貴品格和精神風貌,獲得了“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xiāng)”。
英歌這一陽剛的舞蹈形式并非只存活在普寧地區(qū)。同樣在汕頭市,活躍著英歌的身影——潮陽英歌。
和普寧英歌一樣,潮陽英歌也展示出陽剛之氣,是集戲劇、武術、舞蹈于一體的民間舞蹈藝術,是漢族民間廣場舞蹈和儺文化形態(tài)的延續(xù),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子舞秧歌,逐漸演變而來。
潮陽英歌分為三種風格流派,分別為快板英歌、慢板英歌和中板英歌。不同的風格,舞法、所使用的棍棒都有所不同。如快板英歌的節(jié)奏快,鼓點緊,所用的英歌槌較短,運槌靈便;慢板英歌節(jié)奏較慢,所用舞棒比其他流派長,由三下槌或四下槌組成一套動作,慢中見勢、勢中顯氣;中板英歌節(jié)奏較之慢板英歌略快,鼓點連續(xù),其基本舞法有打五棒、七棒構成一套動作,也有打八棒、十棒、十一棒、十三棒構成一組動作的,穩(wěn)健中見瀟灑,古樸中現圓活。至今潮陽英歌仍在廣泛流傳和發(fā)展,幾乎每個鎮(zhèn)都有英歌隊,有時甚至同時擁有幾支不同風格或不同年齡結構的英歌隊伍。
但不管是普寧英歌還是潮陽英歌,目前都面臨瀕危情況,也都亟需搶救和保護。普寧英歌與潮陽英歌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資源來源《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廣東民俗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