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全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教指委委員、《中美比較文學》雜志主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雜志副主編。曾出版《閱讀哈佛》《全球倫理讀本》《跨學科研究與跨文化詮釋》等多部專著。
撰寫這篇文稿時,離中國農歷新年——春節(jié)的到來已不足半個月,而讀者讀到它時,應已是春節(jié)之后半個多月了。春節(jié)被視為中國人最為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通過中國政府和人民持續(xù)不斷的辛勤努力。特別是世界各國紛紛設立中國文化中心和孔子學院、孔子課堂之后,中國人的春節(jié)。越來越多地為世界各國人民熟知。不少華人較多的國家,或者這些國家中一些華人較多的省、郡或州,還專門立法規(guī)定春節(jié)為當地法定假日。
要過隆重、熱烈、祥和的春節(jié)了,這不由得讓我想起當年在英國和美國留學時感受西方人過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的情景。圣誕節(jié)期間,英國有法定假日,天南海北的子女都回到父母身邊團聚,家里擺上圣誕樹,就像我們貼對聯,父母會以圣誕老人的名義發(fā)禮物。就像我們發(fā)紅包、派“壓歲錢”。當年,我們幾位中國留學生被英國同學邀請,從英國的伯明翰到在雷丁的同學父母家里,與她的父母、她從紐約飛回的弟弟和弟弟的女友以及她的妹妹,一起度過了一個與中國春節(jié)幾乎一樣隆重、熱烈、祥和的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在美國也是法定假日,天南地北的子女都回到父母身邊團聚,大家一起吃火雞、南瓜餅,就像我們春節(jié)吃餃子、春卷。當年,哈佛大學文理研究生院的幾幢公寓樓里的美國同學都“傾巢出動”,“打道回府”了,樓里空空如也,我們幾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就自發(fā)組織起來,烤火雞,做南瓜餅,這與今天中國大學里的中國學生都放假回家過春節(jié)。而來華留學生由值班老師組織和陪同,在食堂包上一頓餃子毫無二致。有人說,給中國農歷新年命名為“春節(jié)”的,以及發(fā)明漢語拼音的等諸多做“好事”者都是“洋人”,這些姑且不去討論,也不必去考證……我講這些事情的主要目的是想說明,在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世界全球化特征如此明顯的今天,反對西方資產階級腐朽價值觀、抵制西方資本主義和平演變思潮,需要因時制宣,需要了解當今世界新的時代特征。
近些年來,通過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深刻闡述,通過對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文化表達。我們對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來講好“中國故事”已有深刻領會。隨著中國走進世界舞臺中央,中國理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機遇日益受到全球關注。以十九大為起點,中國與世界的互動將呈現嶄新氣象。智慧的中國,一定是一個海納百川、開放包容、和諧多元的中國,美國紐約時報廣場上的中國屏也正是這樣樹立中國形象的。傳承文明,不僅要傳承中國的文明,也要傳承他國的文明、世界的文明、人類共同的文明,只有這樣,智慧的中國才可能扎扎實實地、充滿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費孝通先生所講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否則,中國文化就很難被世界所接納,中國也就很難融入世界。說得更直白一些,一個把圣誕節(jié)視為自己“文明傳統(tǒng)”的外國人,如果問那些組織抵制圣誕節(jié)的人:我們把中國的春節(jié)視為法定假日,并“快樂著你們的快樂”,你們卻通過各種宣傳抵制我們的圣誕節(jié),這就是中國智慧嗎?我們的一個節(jié)假日都要遭到抵制,那我們有何理由接受你們孔子學院的“說教”呢?那些組織者、宣誓者將如何回答?!
目前,通過中外雙方的堅定合作、共同推動和不懈努力,我們已經在世界上1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525所孔子學院和1163所孔子課堂。社會上對孔子學院事業(yè)是有一些不理解。國外對此更有很多誤解,但它是我們大國外交的一部分,是一項事業(yè),不應動搖,更不應“添亂”。今年一月,中央深改組第二次會議召開。會議指出,推進孔子學院改革發(fā)展,要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服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深化改革創(chuàng)新,完善體制機制,優(yōu)化分布結構,加強力量建設,提高辦學質量,使之成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人類命運共同體才可能真正建立。因為這是人類命運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不僅僅是物質上、經濟上的共同體,而且是情感上、精神上,甚至靈魂上的共同體。無論是軸心時代還是新軸心時代,人類文化和文明的相通和相同之處,已經為民心相通奠定了基礎,智慧的中國一定會抓住而不是失去這樣的中國機遇,為世界貢獻和分享中國理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