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森,張劍,張君平
(1.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新生兒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2.三門峽市中心醫(yī)院新生兒科,河南 三門峽472000)
近年來,隨著新生兒診斷技術的發(fā)展,早產兒、極低出生體質量患兒及其他危重患兒的干預成功率大大提高,不過由于早產兒先天性的腦發(fā)育不健全,發(fā)生腦部疾病和神經發(fā)育障礙的幾率明顯高于足月新生兒,其中腦室周圍白質軟化(PVL)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PVL屬于早產兒特有的缺氧性腦損傷,是導致早產兒神經、行為和運動發(fā)育障礙,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成為早產兒腦損傷的重要類型,因此盡早診斷積極治療,對減少中樞神經系統(tǒng)障礙,降低腦癱、認知后遺癥發(fā)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2]。關于PVL,目前尚無特效和系統(tǒng)性的治療方案,從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治療角度來切入,或對研究PVL的治療思路具有借鑒意義。本研究嘗試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神經節(jié)苷脂應用于PVL的臨床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選擇2013年7月-2014年6月我院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NICU)84例PVL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經B超診斷確診,排除顱內出血、感染、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等病患。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兩組,各42例。觀察組男24例,女18例;胎齡29~32周,平均胎齡(31.4+1.8)周;自然分娩30例,剖宮產12例;PVL分級:Ⅰ級11例,Ⅱ級18例,Ⅲ級8例,Ⅳ級5例。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胎齡30~32周,平均胎齡(31.5+2.0)周;自然分娩30例,剖宮產12例;PVL分級:Ⅰ級11例,Ⅱ級18例,Ⅲ級10例,Ⅳ級3例。兩組胎齡、性別、病情程度、PVL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全部患兒入院后均采取對癥支持治療,包括降顱內壓、控制驚厥和吸氧消除腦干癥等“三對癥”;維持酸堿平衡、維持血糖正常、維持肺通氣換氣正常等“三維持”。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靜脈滴注神經節(jié)苷脂(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6213,規(guī)格:20 mg/支)20 mg,混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 mL,靜脈滴注,qd,10 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對于病情嚴重的患兒,可適當延長療程至1~2個周期。
采用鮑秀蘭新生兒20項行為神經測定量表(NBNA)評價治療前后神經系統(tǒng)功能改善情況,分別取治療前和治療后14 d、28 d 3個點的得分情況,對應的評價標準為:37~40分為正常,≤36分為異常。
綜合超聲診斷、神經系統(tǒng)檢查及智力測驗等結果,對應的療效標準為顯效、有效和無效,其中顯效:腦白質回聲正常且無囊腔形成,患兒意識、原始反射完全恢復,呼吸平穩(wěn),驚厥消失;有效:腦白質回聲趨于正常且無囊腔形成,患兒意識、原始反射明顯改善,呼吸基本平穩(wěn),驚厥減輕;無效:腦白質囊腔形成或腦室增大、變形,或回聲持續(xù)偏強,病情惡化。并記錄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后14 d、28 d的NBNA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后14 d、28 d的NBN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BNA評分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隨訪6個月,觀察組頭顱B超顯示腦室擴大3例,占7.1%;局限性肌張力伴運動障礙3例(7.1%);輕度認知障礙2例(4.8%)。對照組腦室擴大5例,占12.5%;局限性肌張力伴運動障礙4例(10.0%),輕度智力發(fā)育障礙4例(10.0%)。兩組預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PVL指腦室周圍深部腦白質的缺血性凝固性壞死導致的腦白質損傷,本質上屬于缺血缺氧性腦損傷,由于先天性的發(fā)育缺陷,胎齡<32周、體質量<1 500 g的早產兒是PVL的高發(fā)人群,極易導致神經、運動發(fā)育障礙,如腦癱、癲癇等[3]。隨著NICU技術的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及預后大大改善,但PVL仍是影響早產兒預后的重要因素[4]。
關于PVL的發(fā)病機制,多認為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基本分為內部因素和圍產期高危因素,其中內部因素包括腦白質血管發(fā)育不健全、腦血管自主調節(jié)功能損傷、缺氧后神經細胞路線腫脹等,高危因素主要是少突膠質細胞(OLs)前體細胞受損等,其中OLs對缺血缺氧損傷尤為敏感[5]。研究發(fā)現(xiàn),低胎齡(胎齡<32周)早產兒OLs含量高,約占到全部PVL的65%,而氧自由基、炎癥反應、細胞因子等對OLs損傷作用明顯[6]。研究發(fā)現(xiàn),缺血缺氧(HI)可導致OL前體大量凋亡,而成熟及未成熟的OL能一定程度上拮抗HI損傷[7-8]。目前對于PVL的治療尚缺乏系統(tǒng)的治療方案,一些藥物性研究還停留在動物實驗層面,還缺乏臨床研究資料的證實。諸如神經營養(yǎng)因子等藥物,經實驗證實對缺血缺氧性腦損傷病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對于PVL的效果還缺乏研究。
神經節(jié)苷脂(GM-I)屬于糖鞘脂,是典型的促進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傷后修復藥物,廣泛集中于神經系統(tǒng),組成神經細胞膜的天然成分,因此具有顯著的保護神經細胞作用[9-10]。近年來,通過對GM-I治療PVL的作用機制梳理后發(fā)現(xiàn),GM-I能拮抗興奮性氨基酸的神經毒性,穩(wěn)定神經細胞膜,抑制細胞內鈣的超載及缺氧缺血下一氧化氮(NO)合成增加,弱化氧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抑制細胞凋亡,在缺氧缺血性腦損傷中選擇性保護細胞膜,達到保護中樞神經的作用。動物實驗也證實,GM-1對新生動物神經細胞具有一定的保護機制。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NBNA評分上升趨更為顯著(P<0.05),治療后28 d達到“正?!眳^(qū)間,提示GM-I更利于改善患兒神經系統(tǒng)功能。從療效上看,觀察組總有效率達到92.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P<0.05),療效確切。預后問題是PVL、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始終關注的焦點。本研究顯示,兩組預后不良主要表現(xiàn)為腦室擴大、局限性肌張力、運動障礙、認知障礙等,觀察組預后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GM-I療效顯著,有利于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鄒曉萍,李曉瑜.構建與人類早產兒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病理相似的動物模型[J].中國婦幼保健,2015, 30(19): 3295-3297.
[2]吳秋萍,杜江,方素珍,等.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癥早產兒血清microRNA表達譜的初步研究[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14,13(7): 690-694.
[3]陳洋,崔湘君,孫迎軍.神經發(fā)育支持模式聯(lián)合神經節(jié)苷脂、高壓氧在早產兒腦損傷修復中的作用[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30): 18-20.
[4]彭慧剛.神經節(jié)苷脂和長春西汀在治療早產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中的作用[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4,52(23): 114-116.
[5]賓昌輝.神經節(jié)苷脂聯(lián)合恩經復治療早產兒腦損傷的療效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4,35(29):6458-6459.
[6]林法濤(綜述),周卓妍,宋燕燕(審校).早產兒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的影像學改變及其對預后的影響[J].國際兒科學雜志,2016,43(1):20-23.
[7]劉子云,富建華,薛辛東.腦室周圍白質軟化早產兒出生早期MRI表現(xiàn)及其演變[J].中國小兒急救醫(yī)學,2014, 21(4):220-224.
[8]王玉梅.神經節(jié)苷脂治療早產兒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的療效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5,36(13):2780.
[9]單玉鳳.早產兒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癥遠期臨床研究[D].泰山醫(yī)學院,2014.
[10]朱蘊,謝貴陽.神經節(jié)苷脂治療早產兒缺氧缺血性腦病56例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3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