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 陳維壽
七棵樹村委會的下龍?zhí)洞迕裥〗M,幾乎與外界隔絕,自然環(huán)境嚴重沙石化,生存條件極其惡劣。
七棵樹,是一個傈僳族、彝族為主的村寨,屬典型的“直過民族”聚居區(qū),他們臨金沙江而居,屬大姚縣鐵鎖鄉(xiāng)。距縣城 130 公里,距鄉(xiāng)政府所在地 26公里,趕集要步行5-7個小時,交通十分不便。“七棵樹”的得名,就是其生存條件惡劣的見證。河谷氣候炎熱,到處是懸崖峭壁,亂石荒灘,草木稀疏,只有七棵老榕樹存活著,村子因而得名。
這里雖是河谷,但嚴重缺水,缺耕地,人均收入僅有866元(搬遷前的統(tǒng)計數(shù)字),村民長期靠政府救濟和幫扶過日子。
陳維壽,筆名陳墨,男,漢族。云南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楚雄州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州美術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基層群眾文化、宣傳、文聯(lián)等工作。攝影作品曾多次獲國家省州大獎,曾出版攝影專集多部,現(xiàn)供職于楚雄州大姚縣人大常委會。
七棵樹村委會駐址及辦公環(huán)境。
2003年12月,國家通過金沙江觀音巖水電站建設的報告,七棵樹面臨搬遷。我從縣扶貧干部那里聽說了這里的情況,2004年4月決心親自去了解。
這里貧瘠得甚至沒有一抷黃土掩埋逝者,老人去世,只能葬于江邊亂石崗。活著的人,住簡陋的亂石屋、茅草房,他們曬太陽取暖,枕月亮睡覺,燒食石縫中種植的微薄苞谷籽度日,自釀醪糟酒享樂,日子單調,百年饑寒。他們沒有鞋穿,也穿不慣鞋。沒有公路,沒有電,更加沒有電器、電話,與當代世界幾乎絕緣!
但他們淳樸善良,艱難而安靜。
我被這種生活深深觸動,出于攝影人的責任,考慮到幾年后的移民搬遷,決定長期拍攝這個地方,這一堅持,就堅持了10余年。
七棵樹村下龍?zhí)缎〗M村民生存環(huán)境狀態(tài)。
搬遷遷徙,普家英老人背谷子的路上歇息。
七棵樹下龍?zhí)洞迕衿丈昝?,在自家門口扇高粱米。一個家庭一年能收獲的糧食,遠遠不夠吃。
搬遷前的最后一個秋天,七棵樹下迷瑪拉小組的村民在政府幫扶改造的田中收獲稻谷。
政府扶貧資金支持下,改造出的唯一平整的水田。但遇到洪水,這些水田很容易被毀。此類改造,在這里,極難見到實效。
村里老人去世,送葬的道路很難走。
七棵樹移民的新家園——紫丘村遠景。
2013年11月30日,七棵樹91戶,316人,遷入大姚縣趙家店鎮(zhèn)紫丘村。
盡管金沙江邊的生存環(huán)境艱難艱辛,但移民搬遷對七棵樹人而言依舊是巨大挑戰(zhàn)。他們眷戀這片荒蕪的土地,故土難離。為此,當?shù)馗骷夵h委、政府齊心協(xié)力,組織移民干部一心一意地講解,融入了他們單純的世界,使搬遷得以順利進行。
住進了現(xiàn)代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新居,現(xiàn)代生存和文化、教育、就醫(yī)環(huán)境得到改善,除生活保障外,還有政府給予的村集體經濟分紅,技能培訓和就業(yè)支持。
然而,適應現(xiàn)代生活的環(huán)境,是這些移民較大的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源自七棵樹人固有的自然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之間的沖突。具體則表現(xiàn)在人的觀念、生存能力等諸多方面。這些沖突,導致他們對新環(huán)境一時還不能適應。從金沙江邊的七棵樹到城鎮(zhèn)附近的紫丘村,他們仿佛穿越了時空,其中的年長者或許會有太多未知的恐懼。這些需要政府和社會繼續(xù)給予關注,關愛,以幫助他們慢慢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