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凱
2018年中秋節(jié),農村老家的大哥給我發(fā)來一張照片:金黃的稻田上種出了“五谷豐登”四個字。看著手機,我都能聞到稻谷飄出的香氣。
“北大荒發(fā)生了滄桑巨變,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發(fā)展很了不起……”看著照片,我想起了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大荒時對這片田野的深情褒獎,塵封的記憶慢慢開啟。
我的家鄉(xiāng)在林口縣的一個偏僻山村,因為缺乏勞動力,村里的孩子早早就下地干活。1982年,剛滿9歲的我便開始了“鋤禾日當午”的艱苦勞動,稚嫩的雙手勉強握住沉重的農具,纖細的兩腿在仿佛永遠也走不到盡頭的田間吃力地跋涉。多少次,精疲力竭的我躺在地頭不知不覺睡著了。當毒辣的太陽把我曬醒,渾身上下猶如萬箭穿身般疼痛難忍。勞動的艱辛、生活的不易讓我永生難忘??粗约耗请p過早布滿老繭的小手,我暗自垂淚的同時也痛下決心:一定要走出農村,不再步父輩的后塵。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1年,我考上了大學,畢業(yè)后留在了城市,還將父母接到身邊。從此,我和故鄉(xiāng)漸行漸遠。
2000年,因為要處理土地承包事宜,我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xiāng)。當時正值秋收,但在地里我卻沒看到多少人和牲畜,反倒是拖拉機、收割機等“鐵?!薄拌F馬”正在穿梭忙碌,“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傳統(tǒng)勞動不復存在。這還是我熟悉的農村嗎?
“咋樣,咱們這設備還不賴吧!現(xiàn)在種地全是機械化作業(yè),省心省力,收益還比過去多?!闭f這話的是我的大哥,過去我總嫌他當農民沒本事,現(xiàn)在看到他蓋起了新房,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感觸良多:牛拉犁、人鋤草的原始生產方式終成歷史,古老的中國農業(yè)掀開了現(xiàn)代化的嶄新篇章。
2017年夏天,我再次回鄉(xiāng)時,大哥已成為承包3000多畝土地的農業(yè)合作社負責人。肥沃的農田實現(xiàn)了遠程可視化監(jiān)控,消費者從網上就能看到農作物從播種到收獲的全過程。我嘖嘖稱奇:“現(xiàn)在連種地都能直播,莊稼都成‘網紅了!”侄兒接過話茬,作了一首打油詩:“開著轎車種地,拿著手機賣糧。對標歐盟標準,建設綠色糧倉。”
“好詩!”我由衷鼓掌。新時代的中國農業(yè)是不斷走向智能化、數(shù)字化的高科技產業(yè),中國農民是有知識、有志向的新型職業(yè)化農民。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強農之夢變成了瑰麗現(xiàn)實,正托舉著“中國夢”走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