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拓,莫 雷,馬偉軍,曾嘉平,曾祥炎,王金道
(1.嘉應學院,梅州 514015;2.華南師范大學心理應用研究中心,廣州 510613;3.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上海 200062;4.南方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與熱帶醫(yī)學學院,廣州 510515)
利他行為作為典型的親社會行為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一個倍受關注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啟動人們的利他行為?現(xiàn)有研究主要有:(1)創(chuàng)設直接讓被試親歷他人身處困境(危難)的特殊情境啟動利他行為(e.g.,Garcia,2002;Lantané & Darley,1968);(2)創(chuàng)設讓被試目睹捐贈模范表現(xiàn)的情境啟動利他行為(e.g.,Rosenhan & While,1967);(3)創(chuàng)設讓被試耳聞親社會行為新聞的情境啟動利他行為(e.g.,Holloway,1977);(4)采用啟動技術(shù)(priming techniques)使被試的某一心理特質(zhì),如宗教觀念(e.g.,Ahmed & Salas,2011;Sasaki,Kim,Mojaverian,Kelley,Park,& Janu?onis,2011;Shariff & Norenzayan,2007)、同情(心)(sympathy)(e.g.,Marsh & Ambady,2007)等被無意識啟動,以考察這一心理特質(zhì)對利他行為的影響。尚無研究探討個體的利他行為能否通過某些方式直接無意識地啟動? 受采用視覺和組句任務啟動范式直接無意識啟動人的分析思維的研究(Gervais & Norenzayan,2012)的啟發(fā),人的利他行為或許可以類似的啟動方式直接無意識地啟動。另外,人的利他行為本性是基因和文化共進化的結(jié)果(Fehr & Fischbacher,2003;Henrich et al.,2006)。而利他人物形象和利他詞語既是利他文化,又屬于人們頭腦中利他觀念與行為的外部心理表征,可能對個體的利他行為有顯著內(nèi)隱啟動效應。
基于上述分析,設計實施兩個實驗:一是采用視覺啟動范式(visual priming paradigm),探討利他人物形象能否內(nèi)隱地啟動人的利他行為(實驗1);二是采用組詞任務啟動范式(modified verbal fluency task priming procedure),探討利他意義詞語能否內(nèi)隱地啟動人的利他行為(實驗2)。兩個實驗均以被試在獨裁者分配任務(Dictator Game)中分配給他人的錢數(shù)作為其利他行為水平的指標,并相應提出如下兩個假設:
假設1:完成利他人物形象視覺啟動的實驗組被試,在獨裁者分配任務中分配給他人的錢數(shù)顯著多于完成一般人物形象視覺啟動的控制組被試。
假設2:完成利他意義組詞任務啟動的實驗組被試,在獨裁者分配任務中分配給他人的錢數(shù)顯著多于完成中性組詞任務啟動的控制組被試。
采用視覺啟動范式探討利他人物形象對利他行為的內(nèi)隱啟動效應。
2.2.1 被試
在某本科大學招募自愿報名參加的本科生66名,男女各半,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均為右利手。隨機分為兩組,剔除1名在實驗過程中猜出了實驗目的的學生;有效被試為65名,實驗組33人,平均年齡為20.06歲(18~23);控制組32人,平均年齡為20.34歲(18~23)。
2.2.2 材料
(1)人物形象圖片材料
第一,利他人物形象圖片材料
由研究人員搜集一套利他典范人物的照片30張,另外選出100名大學生,要求他們對這些利他典范人物的熟悉程度做出“熟悉、不熟悉、一般”三級評定,根據(jù)評定結(jié)果選取熟悉程度超過90%的9個人物形象的圖片作為實驗材料。這9個人物是:白求恩、雷鋒、焦裕祿、叢飛、洪戰(zhàn)輝、孟佩杰、吳菊萍、張麗莉和任長霞。人物圖片統(tǒng)一分辨率為 100 象素 / 英寸,尺寸為 11×8cm2。同時,每位利他人物圖片下方有兩個詞或短語選項,一個是描述該典范人物的利他特征的詞或短語;一個是與該典范人物利他特征無關的詞或短語。實驗時,要求被試在5000ms的時間內(nèi),從2個選項中選出一個與人物最匹配的選項(見圖1)。這樣設計,不但可以讓被試自主地做實驗,不會感到實驗太過于單調(diào)和枯燥,而且不會知道實驗的真正目的。另外,由于有圖優(yōu)效應(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即圖形比文字能更快速地激活其語義表征(Carr,McCauley,Sperber,& Parmalee,1982),在極短的5000ms時間內(nèi),這一設計也不會影響視覺啟動效果。
圖1 利他典范形象圖片 圖2 中性人物圖片
第二,中性人物形象圖片材料
首先,由研究人員搜集一套中性人物的照片30張,按照利他人物形象圖片選取方法選出不熟悉程度超過90%的9張中性人物圖片,五張為男性,四張為女性,圖片統(tǒng)一分辨率為 100 象素 / 英寸,尺寸為 11×8cm2。每位中性人物圖片下方同樣配有兩個詞或短語選項,內(nèi)容與利他人物形象圖片的選項一一對應。要求被試從2個選項中選出一個與人物最匹配的選項(見圖2)。
(2)情緒評估量表
采用邱林等(2008)修訂的正負性情緒量表(PANAS),并把部分詞意高度重復的形容詞剔除,確定10 個情緒形容詞,包括5個積極情緒形容詞(高興、快樂、興奮、欣喜、愉快)和 5 個消極情緒形容詞(悲傷、憤怒、害怕、緊張、難過)。要求被試用5點量表評價自己,現(xiàn)在多大程度上體驗到了這10個形容詞所描述的情緒(1=非常輕微或根本沒有,5=非常強烈)。
2.2.3 實驗設計與程序
采用單因素被試間設計,自變量為視覺啟動圖片類型(利他人物圖片vs.中性人物圖片),因變量是被試在獨裁者任務中分配給對方的錢數(shù)。
實驗過程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內(nèi)隱啟動。
實驗組被試完成利他人物圖片的詞語匹配任務,控制組被試完成中性人物圖片的詞語匹配任務。具體做法是,被試面對屏幕坐好,按照E-Prime軟件編好的實驗程序進行,首先閱讀指導語,明確任務要求。實驗開始,屏幕上方中間呈現(xiàn)利他人物圖片(實驗組)或中性人物圖片(控制組),圖片下方呈現(xiàn)兩個詞語選項,要求被試在5000ms時間內(nèi),選出自己認為與所呈現(xiàn)的人物匹配的選項,如果選左邊的詞語按F鍵;如果選右邊的詞語按J鍵,按鍵后屏幕自動呈現(xiàn)第二個圖片進行第二輪的判斷任務。超出5000ms還未做出按鍵反應,電腦將自動呈現(xiàn)下一個人物圖片。為了保證被試正確進行操作,首先進行2~3次的練習,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練習材料都是《西游記》中的唐僧、沙僧和豬八戒這三個人物形象圖片,也是統(tǒng)一分辨率為 100 象素 / 英寸,尺寸為 11×8cm2。每個圖片下方同樣有兩個詞或短語選項,一個是“形象生動”,另一個是“生動直觀”,被試學會正確操作,即學會選左邊的詞語按F鍵,選右邊的詞語按J鍵后才開始正式實驗。人物圖片啟動共9輪,人物圖片隨機呈現(xiàn),不給被試任何反饋。人物圖片啟動結(jié)束,被試休息3分鐘后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是填寫PANAS問卷。
第三階段,采用獨裁者分配任務范式考察被試的利他行為。
本實驗獨裁者分配任務的具體做法是,首先告知被試該任務的規(guī)則,在這個任務中,所有參與者隨機分為分配者或接受者,分配者要將6元錢分給自己和另外一位接受者,分配方案完全由分配者決定,接受者不能提出異議。每位分配者要對4名不同的接受者逐個做出分配,電腦會自動記錄被試每一次分配給接受者的金額,并算出4次合計分配給4位接受者的總金額。最后,以4次合計的分配總金額24(即6×4﹦24)減去4次分配給4位接受者的合計金額后的剩余金額作為分配者的酬勞。也就是說,分配者分給接受者的錢越少,自己得到的錢就會越多。
然后由主試通過虛假的抽簽告知被試,你已被隨機安排為分配者,而且您的基本信息將得到完全保密,另一個房間中的被試是接受者(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接著,正式分配開始,屏幕上會相繼顯示4位接受者的基本信息(研究人員事先錄入)以增加實驗情境的真實性,被試作為分配者正式逐個做出分配。
完成獨裁者分配任務,被試按照規(guī)則獲得應得的報酬后,還要求書面回答在完成實驗過程中,是否猜測到了實驗目的(①是;②不是),如果“是”,請寫出實驗目的。
根據(jù)前人研究的做法,在獨裁者任務范式中,被試分配給接受者的金額可以作為利他行為的評價指標,這一金額越多,表明被試的利他行為表現(xiàn)越好。因此,統(tǒng)計被試分配給接受者的總金額作為利他行為的評價指標。作為對利他行為表現(xiàn)有影響的情緒,則統(tǒng)計被試的積極情緒總分和消極情緒總分,以此作為考察經(jīng)過不同啟動后被試情緒變動的指標。
2.3.1 不同人物圖片啟動的被試在獨裁者任務中分配給他人的金額比較
為比較兩組被試在獨裁者任務中分配給其他接受者的金額差異,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見表1。結(jié)果表明,實驗組的被試平均分配給接受者的金額顯著多于中性人物圖片啟動的控制組的被試(t=2.98,p=0.004,效應量cohen’sd=0.74)。
表1 實驗組與控制組分配給接受者的金額比較
注:*p<0.05,**p<0.01,***p<0.001,下同。
2.3.2 不同人物圖片啟動對被試情緒狀態(tài)的影響比較
為了解兩組被試在獨裁者分配任務中表現(xiàn)的差異是否受到了其情緒狀態(tài)的影響,我們對兩組被試經(jīng)歷不同的啟動之后的情緒狀態(tài)進行比較,見表2。表2列出的數(shù)據(jù)及統(tǒng)計結(jié)果表明,兩組被試的積極情緒狀態(tài)差異不顯著(t=0.279,p=0.781),消極情緒狀差異也不顯著(t=1.03,p=0.305)。由于利他人物啟動組被試與中性人物啟動組被試的情緒狀態(tài)不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兩組被試在獨裁者分配任務中表現(xiàn)出的利他行為水平的顯著差異,不是由于他們的情緒狀態(tài)的變化帶來的,而是由于不同人物圖片啟動的結(jié)果。
表2 實驗組與控制組被試經(jīng)啟動后情緒狀態(tài)比較
被試的利他行為能被利他人物形象視覺顯著內(nèi)隱啟動,利他警句作為利他思想觀念的另一種表征方式,是否也有同樣的啟動效應呢?實驗2對此進行了探討。
采用組詞任務啟動范式探討利他詞語對利他行為的內(nèi)隱啟動效應。
3.2.1 被試
在某本科大學招募自愿報名參加的本科生68名,男女各半,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均為右利手。隨機分為兩組,剔除3名在實驗過程中猜出了實驗目的的學生;有效被試為65名,實驗組32人,平均年齡為20.44歲(18~23);控制組33人,平均年齡為19.94歲(17~23)。
3.2.2 材料
(1)組詞任務啟動材料
第一,利他詞匯
從新華詞典挑選出30個由4個漢字組成的,具有利他意義的成語或詞語,將這30個成語或詞語偽隨機兩兩配對,共15對,再將每對詞組的文字偽隨機排列,成為15組組詞材料。例如,其中一對詞組是“慷慨解囊,憂在人先”,按照偽隨機排列為“先、人、囊、慷、在、解、慨、憂”。
另外選出60名大學生,要求他們對這15組組詞任務的難度做出“難、中、易”三級評定,根據(jù)評定結(jié)果選取后兩級(中或易)超過90%的10組詞組為正式實驗材料。
第二,中性詞匯
中性詞匯的選擇與制作方法同上,只是挑選的成語或詞語是與利他方面無關的中性詞,如選擇的詞組對是“斗轉(zhuǎn)星移,空穴來風”,按照偽隨機排列為“斗、移,來、空、星、穴、轉(zhuǎn)、風”,15對備擇詞組經(jīng)過評定選取后兩級(中或易)超過90%的10組詞組為正式實驗材料。
(2)情緒評估量表
情緒評估量表同實驗1。
3.2.3 實驗設計與程序
實驗2也是采用單因素被試間設計,自變量為組詞任務啟動詞類型(利他詞vs.中性詞),因變量是被試在獨裁者任務中分配給對方的錢數(shù)。
實驗過程與實驗1基本相同,只是本實驗是組詞任務啟動,與實驗1的視覺任務啟動不一樣,不限制被試的時間。而且考慮到如果還是采用機測,由于每個被試輸入漢字的速度不同,可能因此而影響啟動效果。所以,實驗2采用紙筆作答進行,同樣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內(nèi)隱啟動。
實驗組被試完成利他組詞任務,控制組被試完成中性組詞任務,向被試隨機發(fā)放各組組詞材料,要求被試將材料組成兩個四字詞語。共完成10組組詞任務,不給被試任何反饋。所有被試都能在4~6分鐘內(nèi)完成組詞任務,組詞正確率90%以上,絕大多數(shù)被試全部正確,只是個別被試有1~3個不正確。組詞任務啟動結(jié)束,被試休息3分鐘后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是填寫PANAS問卷。具體做法與實驗1相同。
第三階段,同樣采用獨裁者分配任務范式考察被試的利他行為。
本階段與實驗1不同的是,將四個分配對象的基本信息用A4紙打印,被試用紙筆作答的形式填寫分配方案,其它要求與實驗1的利他行為測試相同。
與實驗1相同,被試完成利他行為測試后,要書面回答是否猜測到實驗目的的兩個問題。
3.3.1 不同組詞任務啟動的被試在獨裁者分配任務中分配給他人的金額比較
表3 實驗組與控制組分配給接受者的金額比較
實驗2同樣采用獨裁者任務測得被試分配給他人的金額為利他行為的評價指標。兩組被試在獨裁者任務中分配給其他接受者的金額比較如表3所示。獨立樣本t檢驗結(jié)果表明,實驗組被試平均分配給接受者的金額顯著多于中性組詞任務啟動的控制組被試(t=3.73,p<0.001,效應量cohen’sd=0.93)。
3.3.2 不同組詞任務啟動對被試情緒狀態(tài)的影響比較
與實驗1一樣,為了解兩組被試在利他行為水平方面的差異是否受到了其情緒狀態(tài)的影響。對兩組被試經(jīng)歷不同的組詞任務啟動之后的情緒狀態(tài)進行比較,結(jié)果見表4。表4列出的數(shù)據(jù)及統(tǒng)計結(jié)果表明,兩組被試的積極情緒狀態(tài)差異不顯著(t=1.74,p=0.086),消極情緒狀差異也不顯著(t=0.29,p=0.997)。
表4 實驗組與控制組被試經(jīng)啟動后情緒狀態(tài)比較
由于利他組詞任務啟動組被試與中性組詞任務啟動組被試的情緒狀態(tài)不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兩組被試在獨裁者分配任務中表現(xiàn)出的利他行為水平的顯著差異,不是由于他們的情緒狀態(tài)的變化所帶來的,而是由于不同組詞任務啟動的結(jié)果。
實驗1的實驗組被試完成利他人物形象圖片視覺任務,其利他行為被直接無意識啟動,在獨裁者分配任務中分配給他人的錢數(shù)顯著多于完成中性人物形象圖片視覺啟動的控制組被試。這表明利他人物形象對利他行為有顯著的內(nèi)隱啟動效應,驗證了假設1。實驗2的實驗組被試完成利他意義組詞任務,其利他行為也同樣被直接無意識自動啟動,在獨裁者分配任務中分配給他人的錢數(shù)顯著多于完成中性意義組詞任務啟動的控制組被試。這表明利他詞語對利他行為有顯著的內(nèi)隱啟動效應,驗證了假設2。利他人物形象和利他詞語都對利他行為有顯著的內(nèi)隱啟動效應,這一結(jié)果背后的原因可從兩方面來分析,第一,人有利他本性,利他行為的內(nèi)隱啟動,實質(zhì)就是利他本性的無意識激活。當個體在認知方面接近了對人的利他本性有重要影響的相關因素時,這一激活就會發(fā)生。第二,被試完成利他人物形象視覺和利他意義組詞任務的過程,都是在認知上接近對人的利他本性有重要影響的利他文化的過程。所以,被試完成利他人物形象視覺和利他意義組詞任務都會導致他們的利他本性的伴隨性激活,利他行為被無意識自動啟動,即內(nèi)陷啟動。這一研究結(jié)果,不但回答了學術(shù)界極為關注的,個體要自覺自愿通過自己的付出、甚至是高昂的付出讓他人獲益的利他行為是否可以被直接無意識啟動這一重要學術(shù)問題,推進了利他行為的啟動研究,而且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前人通過創(chuàng)設特殊的現(xiàn)實社會生活情境外顯地啟動被試的利他行為,以探討特殊的現(xiàn)實利他行為情境對人們的感染影響作用(e.g.,Garcia,2002;Lantané & Darley,1968;Marsh & Ambady,2007;Rosenhan & While,1967;Holloway,1977);以及采用啟動技術(shù)(priming techniques)使被試的某一心理特質(zhì)被無意識啟動,以考察這一心理特質(zhì)對被試利他行為的影響(e.g.,Marsh & Ambady,2007;Shariff & Norenzayan,2007;Ahmed & Salas,2011;Sasaki,Kim,Mojaverian,Kelley,Park,& Janu?onis,2011)的研究結(jié)果,雖然可以很好地解釋特殊的社會生活情境中人們的利他行為表現(xiàn),但因為啟動方式不適用一般現(xiàn)實生活情境,而不能解決如何來啟動一般現(xiàn)實生活情境中人們的利他行為這一重要現(xiàn)實問題。而利他人物形象視覺和四字利他組詞任務都可以使個體的利他行為被顯著直接無意識啟動,即內(nèi)隱啟動,則對解決這一重要現(xiàn)實問題有重要的啟示或應用意義。這是因為利他人物形象視覺和四字利他組詞任務都是適用于人們的一般現(xiàn)實生活情境的。
僅探討利他人物形象與利他詞語對利他行為的內(nèi)隱啟動效應有一定局限性,因為可能還有其它適用于一般現(xiàn)實情境,甚至普適性更好,且同樣對利他行為有顯著內(nèi)隱啟動效應的材料可能沒有考慮到。這有待今后進一步探討。另外,方法過于單一,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綜合運用包括認知神經(jīng)科學在內(nèi)的多種方法來探討一般情境中人們的利他行為啟動問題。
利他人物形象視覺和利他語義組詞都可以使個體的利他行為被顯著直接無意識啟動,即內(nèi)隱啟動。研究不僅推進了利他行為的啟動研究,而且對設計能更好地啟動人們的利他行為的一般情境有重要的啟示。
邱林,鄭雪,王雁飛.(2008).積極情感消極情感量表(PANAS)的修訂.應用心理學,14(3),249-254.
Ahmed,A.M.,& Salas,O.(2011).Implicit influences of Christian religious representations on dictator and prisoner’s dilemma game decisions.TheJournalofSocio-Economics,40,242-246.
Carr,T.H.,McCauley,C.,Sperber,R.D.,& Parmelee,C.M.(1982).Words,Pictures,and Priming:On Semantic Activation,Conscious Identification,and the Automaticity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PerceptionandPerformance,8(2),757-777.
Fehr,E.,& Fischbacher,U.(2003).The nature of human altruism.Nature,23,785-791.
Garcia,S.M.,Weaver,K.,Moskowitz,G.B.,& Darley,J.M.(2002).Crowded Minds:The implicit bystander effect.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83,843-853.
Gervais,W.M.,& Norenzayan,A.(2012).Analytic Thinking Promotes Religious Disbelief.Science,336(27),493-496.
Henrich,J.,McElreath,R.,Barr,A.,Ensminger,J.,Barrett,C.,Bolyanatz,A.,et al.(2006).Costly punishment across human societies.Science,312(5781),1767-1770.
Holloway,S.,Tucker,L.,& Hornstein,H.A.(1977).The Effects of Social and Nonsocial Information on Interpersonal Behavior of Males:The News Makes New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35(3),514-522.
Lantané,B.,& Darley,J.M.(1968).Group inhibition of bystander intervention.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0,215-221.
Marsh,A.A.,& Ambady,N.(2007).The influence of the fear facial expression on prosocial responding.CognitionandEmotion,21(2),225-247.
Rosenhan,D.,& While,G.M.(1967).Observation and rehearsal as determinants of prosocial behavior.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424-431.
Shariff,A.F.,& Norenzayan,A.(2007).God Is Watching You:Priming God Concepts Increases Prosocial Behavior in an Anonymous Economic Game.PsychologicalScience,18(9),803-809.
Sasaki,J.Y.,Kim,H.S.,Mojaverian,T.,Kelley,L.D.S.,Park,I.Y.,& Janu?onis,S.(2011).Religion priming differentially increases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variants of the dopamine D4receptor(DRD4)gene.SocialCognitiveandAffectiveNeuroscienceAdvanceAccess,December,23,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