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冰竹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2-0157-01
新一輪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修訂已經(jīng)啟動,此次修訂的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著重強調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課程標準體系建設。
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了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四個方面內容。其中,“理性精神”,是達成政治認同、形成法治意識、實現(xiàn)公共參與的基本條件。理性精神的培育,對于國家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公民過健康積極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理解“理性精神”的基本內涵
理性精神,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維品質和行為特征。
它強調的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為根據(jù),遵循邏輯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以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成對認識對象的科學、完整、準確的認識。
回歸到政治課堂上,就是要求學生通過政治課程學習,培養(yǎng)具有理性精神的素養(yǎng),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和方法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矛盾,面對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的問題,做出理性的解釋、判斷和選擇,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文化自信,以負責任的態(tài)度和行動促進社會和諧。
二、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培養(yǎng)理性精神的意義
理性精神作為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內容之一,是一種有效的認知工具。當學生自如運用理性時,他們不僅能有效獲得“是什么”的知識,更能深入思考“為什么”的原理,學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理性精神,也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當學生善于駕馭它時,能夠為學生塑造自我提供有效途徑,有利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做合格的中國公民。簡言之,培養(yǎng)學生理性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重要目標和任務。
三、政治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理性精神的策略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理性精神側重于科學理論知識,辯證思維、邏輯思維、批判思維的形成。這種精神的培養(yǎng)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積極思考。為此,我們作為政治教師需要從備課、授課、結課等入手,在情景設置、問題探究、知識講解、作業(yè)布置等環(huán)節(jié),尊重學生思維規(guī)律,指引學生從正確的思維視角分析現(xiàn)實社會和生活現(xiàn)象。
關于理性精神在高中政治課堂中如何貫徹實施,我認為可以從下幾方面入手:
(一)課堂情景的設置要有真實性
課堂情景設置的內容,一定是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反映真實的社會現(xiàn)象或生活方式,并可以依托教材內容,加以分析說明或解決的,這樣才能貼近學生生活,有利于學生形成理性的思辨能力。
比如網(wǎng)絡謠言,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面對大量的信息,我們要理性地分析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提高辨別能力。做到不信謠,不傳謠,同時更不能在教學中把不實的網(wǎng)絡信息當作真實的課堂情景材料而使用。尤其是有關國家政治方面的內容,一定要提高政治敏感性和警惕性。
(二)課堂問題設置要有探究性
問題的設置不能是簡單的直問直答,“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行不行”......這樣學生的大腦沒有深入思考的機會,不利于知識的生成和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問題的難度系數(shù)也不能過高,否則學生會無從下手。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原認知水平和能力,仜適當水平的問題活躍學生思維,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要注意問題的深度,要有可探究的價值。。也就是說設置的問題不能只停留在“是什么”上,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探究“為什么”、“如何做”。
比如講授《消費心理面面觀》一框題,可以根據(jù)“賣腎買蘋果手機”的社會新聞,引導學生們彼此交流自己的消費理念,最后由教師進行點撥總結。另一方面,秉持“事物的答案不止一個”的開放觀念,加大對問題的探究力度。比如,在講授“價值規(guī)律的表現(xiàn)形式”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價值規(guī)律表現(xiàn)形式的圖示這樣設計問題:1、橫線代表什么?為什么用虛線的形式表示?2、曲線代表什么?為什么用實現(xiàn)表現(xiàn)?3、二者之間有何關系?4、產生這種波動的原因是什么?5、為什么波動的幅度不同?6、價格能否無限上漲或無限下跌?等等,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梳理價格與價值的內在關聯(lián),并思考等價值交換的實質。在探究過程中,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有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考慮全面。
(三)課堂知識講授要有邏輯性
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實效性、時代性較強,但作為一門學科,它卻有其內在規(guī)律和基本內核,有著清晰的邏輯線條和穩(wěn)固的知識框架。作為教學實施者,政治教師既要從宏觀上把握課程,形成有關內容的主線條;也要從微觀著眼,明確每一課的重點內容,將零碎知識以合理的方式加添到主線條上,使其有血有肉,顯得生動、具體。
比如,在講授《我國的政黨制度》一課時,與其強調共產黨的宗旨、執(zhí)政方式等結論性知識,不如帶領學生一起探索,借助演繹、歸納推理等方法,探索為什么歷史和人民選擇了共產黨。這樣新穎的問題,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借助思考、討論,使學生深刻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性,最大化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四) 作業(yè)布置要有實效性
從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看,高中政治課的作業(yè)應該貼近生活,形式可以豐富多彩,除紙質作業(yè)外,還應包括課外活動、實踐探究等開放型作業(yè)。作業(yè)多樣化的同時,要使學生能夠通過完成作業(yè),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達到課標要求。
如:必修1第三課“”做理智的消費者“”,這節(jié)課的作業(yè),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家庭實際消費狀況,分析某一時間段(1個星期或1個月)家庭消費的類型、涉及的消費心理,設計科學、理性的家庭消費方案。這樣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也能增強對教材知識的理解、運用。把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聯(lián)結起來,實現(xiàn)了“課程內容的活動化”和“活動設計的內容化”。
以上是我從依托教材和課堂教學的角度,對新課改理念進行的初步探索。另外也可從實踐活動、巧用時政熱點、試卷的命題,開展辯論活動等角度去探索培養(yǎng)學生理性精神的路徑。這些角度我將在以后的教學實踐活動中作進一步探討。
總之,理性精神的培養(yǎng),既非一蹴而就,也非荊棘載途?;趯W生的視角,獲取知識、掌握知識、駕馭知識的方法和過程無不需要理性精神。授課教師唯有堅持正確的信念,科學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將理性精神滲入到教學中,彰顯政治學科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