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倫理思想雖為人類共同之現(xiàn)象,但是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中,倫理問題的提出與解決之方式是不同的。代表著東西方文明源頭的先秦與古希臘時期,在理性與情感的側(cè)重上截然不同,這一特點鮮明地體現(xiàn)在這兩個時期的思想集大成者——蘇格拉底與孔子的倫理思想上。
關鍵詞:理性;情感;倫理
一、二者倫理思想差異
在《柏拉圖全集》第一卷中《游敘弗倫篇》里,蘇格拉底告訴游敘弗倫說,他正在陷入一樁刑事官司,以美勒托為首的一幫人控告他引誘青年背離各個城邦歷來所信奉的多神,而啟發(fā)他們相信一個統(tǒng)一的理性之神。他用各種方式反對對舊神的盲目崇拜,鼓勵青年運用自己的理性對傳統(tǒng)觀念進行重新審視,擺脫家長權威的束縛。游敘弗倫對于蘇格拉底說,他的官司和蘇格拉底的不同,他起訴自己的父親犯了殺人罪,蘇格拉底認為這是智者的表現(xiàn),普通人都不會認為控告自己的父親是對的,只有那些擁有極高智慧的人才會這樣想。知識理性所認可的是作為普遍的東西的倫理知識,而并不認可某種特殊的關系或處于特殊關系中的人。
然而,在相似的境遇中,孔子卻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根據(jù)《論語》子路篇第十八章中,葉公告訴孔丘說:“我們那里有個正直的人,他父親偷了羊,兒子便出來告發(fā)?!笨浊鹫f:“我們那里正直的人和你所說的不一樣,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我們那里的正直就體現(xiàn)在這里了?!痹诳鬃涌磥恚H人之間的情感是出于人的天然本性,這種情感是真實合理的。他把血緣親情置于普遍的道德原則之上,在這里,首先被確立的不是某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倫理知識,而是特殊關系中的人。
二、蘇格拉底倫理學觀
首先,自然哲學家的目的是尋求世界的一個終極源頭,想為人生求得一種穩(wěn)定的理由,來求得靈魂的安寧和無紛擾,但結(jié)果卻是無法給出統(tǒng)一的答案。因此,蘇格拉底提出了“奴斯”的概念,“奴斯”即理性的靈魂。他認為,“奴斯”作為世界的終極原因,對萬物進行安排,對生活提出切確的指導。他曾明確指出:由于神靈賦予了“奴斯”和“推理的能力”,因此,“人生來就比其他的動物高貴”,這實際上已經(jīng)肯定了人是理性的動物,把人與其他動物的區(qū)別最終歸結(jié)為人具有邏輯推理的思維能力。
他認為,如果借助感官來把握事物,會使人盲目。他認為,應當通過理性的推理方法來獲得對善本身的知識,在他看來,就是要考察各種德性,追問德性本身,對德性的概念進行認識,從而得到知識。他提出了“美德即知識”的觀點,在《普羅泰戈拉篇》中,蘇格拉底和普羅泰戈拉關于美德和知識進行了討論。蘇格拉底認為,人們對快樂和痛苦作出選擇時必須對它們加以衡量和測度,這種測度本身就是知識,只有知識才能保證做出正確的選擇,保證我們獲得善的生活。蘇格拉底將人的道德本性直接建立在人的認知本性的基礎上,明確肯定理性知識在人的道德行為中的決定作用,在古希臘以至整個西方哲學中首次建立起一種理性主義的道德哲學,體現(xiàn)一種實踐理性精神。
顯然,在蘇格拉底倫理觀中,他認為理性知識是導致善行的根本原因,情感則是導致惡的行為的根本原因,所以,他重視理性,摒棄感性。
三、孔子倫理學觀
孔子提出“仁者愛人”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概念,“愛人”是孔子的仁的實質(zhì)。從“愛人”的角度看,孔子的“仁學”首先表現(xiàn)在與人之間的情感上,《學而》里面提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是子女對父母應自之情,“悌”是對兄弟齊輩應有之情。在他看來,每個人對父母兄弟的關愛和友好報之以關愛和友好這是每一個情感正常的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抉擇,這是人與動物的本質(zhì)區(qū)別。其次,“仁”體現(xiàn)在廣泛愛人上,他提到“泛愛眾,而親仁”,廣泛地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就意味著要確立“仁”的思想,不僅要愛自己的朋友親人,也有廣泛地去愛其他人??鬃訌挠H人的情感推及到對所有人的道德情感,認為應該對人類都要充滿愛,體現(xiàn)了一種人文關懷。
《里仁》中提到:“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比收咭选叭省弊鳛樽约旱陌采砹⒚?,智者要把“仁”作為自己的事業(yè)成就之方,他們都具有或應該具有自覺的道德意識。其中包含道德義務、責任、自律的意識。首先,“仁者愛人”是每個人的道德義務。其次,“仁”的體現(xiàn)是“忠恕”。忠恕之道就是指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最后,“仁”的實施方式是“克己”??鬃拥侵鲝垜攲τM行適當?shù)目刂疲錁藴示褪恰叭实馈?。應該說,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道德領域內(nèi)確立了人倫情感為主導的精神,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也肯定了知識在道德上具有的積極意義。但他與蘇格拉底不同,“知”是把握人生活動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知?!独锶省分刑岬健叭收甙踩?,知者利仁”,知的任務是認識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進而有利于行“仁”。
四、總結(jié)
顯然,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蘇格拉底與孔子的倫理思想有著不同內(nèi)容,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蘇格拉底強調(diào)理性的知識,而孔子則彰顯情感。蘇格拉底把理性知識與感性情感區(qū)分甚至割裂開來,認為理性知識才是人的道德行為的根本原因,把道德與知識等同,主張道德之理僅存在于理性知識之中,善惡是非也只能由知識這個標準來判斷。這樣,在道德理性精神的主導下,他就極大地凸顯了理性知識與感性情感之間的對立沖突,認為道德實踐所依據(jù)的理只能夠存在于認知活動之中而不可能存在于情感活動之中,把一切倫理德性僅僅歸結(jié)為理性的知識。因此,蘇格拉底的倫理觀具有片面性,他認為所有的德性只存在于靈魂的理性部分,而卻遺棄了靈魂的非理性部分,然而情感意志在道德領域內(nèi)是具有積極意義的。相比之下,孔子雖然指出了知識與情感之間的差異.但沒有突出二者的沖突與對立,而是認為血緣親情才是道德行為的根據(jù),明確將情感置于知識之上,主張道德之理存在于情感之中。結(jié)果,蘇格拉底就將一切德性終極性地歸屬于理性知識,而孔子則將一切道德規(guī)范終極性地歸屬于情感。
參考文獻:
[1]宋希仁.西方倫理學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2]馮達文,郭齊勇.新編中國哲學史.人民出版社,2004.
[3]杜任之,高樹幟.孔子學說精華體系.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4]葉秀山.蘇格拉底及其哲學思想.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王楠(1992—),女,湖北咸寧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