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作于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作者歐陽修是我國北宋時的著名散文家和詩人,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河北都轉(zhuǎn)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對保守的呂夷簡、夏竦之流。韓范諸人早在慶歷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jīng)被先后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親戚中有人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作者如一般士大夫一樣,仕途的失意,政治上的挫折,這同樣引起歐陽修寄情山水、詩酒自娛的抑郁情緒。但作者又不同于一般的士大夫,雖遭貶謫,而不愿“戚戚怨嗟”,將“窮愁形于文字”,仍能泰然處之,與民同樂。
全文以“樂”字為線索,通過對滁州優(yōu)美風(fēng)景的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抒發(fā)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憂愁的復(fù)雜感情。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心明確。點明中心主旨??v觀全文,從表面內(nèi)容上來看,大體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重點是寫亭;第二部分,重點是寫游。但貫穿全篇的卻是一個“樂”字,那就是“醉翁”精神所在。
首先,“醉翁”給我們描繪了“醉翁亭”周圍那優(yōu)美的山水。開篇,作者由山峰而林泉,由林泉而出亭,極盡“曲折”我們才得以見到那深山中的“閨秀”——醉翁亭,作者巧妙地在引出“醉翁亭”的過程中。寫盡滁州山壑林泉之美景。接著又由亭之命名,自然過渡到抒發(fā)胸意,點出“山水之樂”得心寓酒,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礎(chǔ)。
繼而宕開筆鋒,擴大到亭外之景,極力描繪出山水的變化之美。清晨旭日東升,霞光璀璨,霧消露散,青山蒼翠,清新寧靜;傍晚夕陽西下,暮靄云集,山巖洞穴,昏暗幽靜,令人陶醉。春天,野花競開,幽香撲鼻;夏天,秀木繁茂,濃蔭蔽日;秋天,風(fēng)霜高潔;冬天,水落石出。四季變幻,奇景疊山。作者欣賞醉翁亭周圍如此美妙的山水風(fēng)景,其樂趣自然是無窮無盡的。
其次,“醉翁”又極力刻畫了“滁州”人民美好的生活。在寫足“山水之美”后,作者把筆鋒一轉(zhuǎn),又為我們勾勒一幅滁州風(fēng)俗畫。你看,那“負者歌于途”者,似乎忘記了生活的勞苦;那“行者休于樹”者,又何等閑適自由;再有那前呼后應(yīng),傴僂提攜,熙來攮往,絡(luò)繹于途的情景。作者生動地描繪出了“歲豐民樂”的太平景象,短短的文字構(gòu)成了一幅民生熙洽圖。
在接下來的文段中,作者由上文的遠觀“鏡頭”自然過渡到了近處的“鏡頭”。四個排比句極力渲染“宴酣之樂”。這里顯然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在寫魚肥酒冽,投壺奕棋,眾賓起坐喧嘩,太守頹然其間等景象中,突出了賓主間融洽和樂的氣氛。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也就不言自明了。
有了這段亭中宴樂的形象描繪為基礎(chǔ),下文在寫“夕陽在山,人影散亂”,人們極樂而歸時,點出人從太守游而樂、太守樂民之樂的題旨,就猶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文章不僅表達了作者對滁州優(yōu)美山水風(fēng)景的謳歌,更展現(xiàn)了他對建設(shè)和平安定、與民同樂的理想社會的向往。思想的高度決定著作品的高度。也許正是因為作者超越了個人榮辱得失的開闊胸襟,才孕育出了《醉翁亭記》這樣膾炙人口的美文。也許正是因為作者那“進不為喜,退不為懼”的高貴品質(zhì),才使得《醉翁亭記》得以傳誦千古!
作者簡介:黃朝曦,男,山東省萊蕪第一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