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琴麗,鄒麗萍,賴蜜
(1.江西省贛南醫(yī)學(xué)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輸血科,江西 贛州 341000;2.江西省贛南醫(yī)學(xué)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檢驗科,江西 贛州 341000)
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主要用于檢測在患者體內(nèi)致敏紅細胞的不完全抗體和(或)補體。導(dǎo)致DAT陽性的疾病很多,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新生兒溶血病、血液病、癌癥、藥物誘導(dǎo)引起的一些疾病等。DAT陽性患者輸血時常常會交叉配血不合,而該類患者有時又存在一定程度的輸血無效。如果患者處于重度貧血同時出現(xiàn)了出血狀況,此時應(yīng)該給予少量紅細胞以暫時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為其搶救爭取時間。現(xiàn)為對DAT陽性患者的輸血療效及輸血安全性進行評估,選取本院20例DAT陽性患者及40例DAT陰性的常規(guī)輸血患者的輸血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評價其輸血后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實驗組選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患者中DAT陽性的輸血患者作為實驗組,總計20例。其中溶血性貧血患者8例(1例患者輸血3次算3例,1例患者輸血2次算2例),白血病患者5例(1例患者輸血3次算3例),肺癌患者1例,心臟瓣膜病患者1例。對照組選取同時期在本院住院的患者中DAT陰性的常規(guī)輸血患者作為對照組,總計40例。均為隨機選取的骨折患者4例。
1.2 檢測方法 分別采集患者輸血前24 h和輸血后24 h的EDTA抗凝血液標本進行血常規(guī)檢測,收集Hb、RBC、Hct指標結(jié)果。
1.3 輸血療效評估標準 紅細胞輸注療效分為輸注無效、輸注部分有效、輸注有效?;颊咻斪⒓t細胞成分后24 h內(nèi)檢測Hb水平,輸注后Hb水平不高于輸注前為輸注無效;輸注后Hb水平高于輸注前,但其增量低于5 g/L×60/患者體質(zhì)量(kg)為輸注部分有效;輸注每單位紅細胞后Hb水平增量不低于5 g/L×60/患者體質(zhì)量(kg)為輸注有效[1]。
輸血總有效率=(輸注有效+輸注部分有效)/本組樣本量×100%。
1.4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xué)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予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予以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1 實驗組患者輸注紅細胞前后血液指標的變化 實驗組患者輸注紅細胞后血液各項指標水平升高(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患者輸注紅細胞前后血液指標的變化(±s)Table 1 Changes of blood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infusion of red blood cell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表1 實驗組患者輸注紅細胞前后血液指標的變化(±s)Table 1 Changes of blood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infusion of red blood cell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Hct(%)16.55±3.02 20.13±2.97<0.05時間輸血前輸血后P值Hb(g/L)48.17±9.83 57.75±12.16<0.05 RBC(×1012/L)1.46±0.51 1.79±0.49<0.05
2.2 對照組患者輸注紅細胞前后血液指標的變化 對照組患者輸注紅細胞后血液各項指標水平升高(P<0.05),見表2。
表2 對照組患者輸注紅細胞前后血液指標的變化(±s)Table 2 Changes of blood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infusion of red blood cells in the control group(±s)
表2 對照組患者輸注紅細胞前后血液指標的變化(±s)Table 2 Changes of blood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infusion of red blood cells in the control group(±s)
Hct(%)20.40±2.39 24.73±2.60<0.05時間輸血前輸血后P值Hb(g/L)70.82±11.69 84.19±8.47<0.05 RBC(×1012/L)2.36±0.45 3.08±0.44<0.05
2.3 兩組輸血后Hb、RBC及Hct的提升 實驗組(除去1例急性溶血性貧血患者)與對照組輸血后Hb、RBC、Hct均有一定程度提升,但對照組患者提升程度明顯高于實驗組。
2.4 輸血總有效率 僅有實驗組中的1例急性溶血性貧血患者在輸注濾白洗滌紅細胞2 U后,血紅蛋白由輸血前的46 g/L降至37 g/L,分析可能原因為:患者正處于急性溶血期所致。其余患者輸血后血紅蛋白均有提升。兩組患者的輸血總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見表3。所有輸血患者均未發(fā)生輸血反應(yīng)。
表3 兩組患者輸血總有效率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otal efficiency of blood transfusion in the two groups
國內(nèi)報道一般人群DAT陽性率為0.37%[2],大部分DAT陽性的紅細胞存活期會縮短[3]。導(dǎo)致DAT陽性的原因主要是自身抗體的產(chǎn)生,自身抗體是由于致病因素引起自身抗原的變異及免疫穩(wěn)定性破壞,致使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紊亂而產(chǎn)生的[4]。自身抗體對異體紅細胞的破壞作用并不強于其對自身紅細胞的破壞作用,自身抗體并不會因為輸入異體紅細胞而加重患者的溶血程度,輸血還是能為患者帶來明顯益處的[5-7]。雖然我們可通過自身紅細胞吸收的方法清除患者血液內(nèi)的自身抗體[8],但是自身紅細胞吸收的方法需要大量自身紅細胞進行多次吸收試驗,而此類患者本身就處于重度貧血,吸收過程中也會有大量紅細胞被破壞,導(dǎo)致該方法操作起來有一定困難。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有些DAT陽性患者在查找出病因后,積極治療基礎(chǔ)疾病,并采用激素沖擊治療,在不輸血的情況下血紅蛋白亦可得到顯著提升。
DAT陽性的臨床常見病癥之一便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IHA),AIHA患者由于產(chǎn)生了大量自身抗體,而這些自身抗體常常無特異性,難以找到完全相合的紅細胞,因此AIHA患者一般主張盡可能不輸血。于洋老師[1]研究發(fā)現(xiàn)重度AIHA患者在排除同種抗體影響的前提下可以進行不相合紅細胞輸注,采用ABO同型非洗滌紅細胞或O型洗滌紅細胞輸注都是安全、有效的。本研究中,實驗組中有一例重度AIHA患者在輸入了一次主側(cè)不相合的2 U同型濾白洗滌紅細胞后,對其進行輸血療效評估,發(fā)現(xiàn)該患者為輸注部分有效,暫時減輕了患者的重度貧血癥狀。說明對于重度AIHA患者是可以在搶救時輸注少量紅細胞的,而不應(yīng)該盲目的由于配血不相合而堅持不給予輸血。
一般,紅細胞輸注效果與患者的疾?。ㄈ缪侯惣膊 盒阅[瘤等)、有否輸血反應(yīng)、輸血次數(shù)、既往輸血量、妊娠次數(shù)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非免疫因素如發(fā)熱、感染、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骨髓移植、肝脾腫大和藥物等也會導(dǎo)致紅細胞輸血療效下降[9]。本研究中,雖然實驗組的輸血總有效率為95%,結(jié)果較為理想,但是80%患者處于輸注部分有效,說明大部分DAT陽性患者輸血效果不佳,其中還有1例急性溶血性貧血患者可能由于正處于急性溶血期,在輸注2 U同型濾白洗滌紅細胞后,血紅蛋白反而有所下降,因此作為輸血科工作人員應(yīng)嚴格把握輸血指征,而不應(yīng)該由于患者貧血而盲目輸血,對于非搶救患者應(yīng)首先查找病因。
[1] 于洋,孫曉琳,馬春婭,等.6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血型血清學(xué)特征及輸血療效評估[J].中國實驗血液學(xué)雜志,2013,21(5):1275-1279.
[2] 陳秉宇,李育,沈健,等.獻血員不完全抗體和直接抗人球蛋白陽性率的研究[J].檢驗醫(yī)學(xué),2007,22(4):502-504.
[3] 向東,劉曦,王健蓮,等.紅細胞溫自身抗體的血清學(xué)特點分析及配血對策[J].中國輸血雜志,2008,21(12):924-926.
[4] 王顯榮,李育,許立,等.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的類型鑒別及臨床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xué),2004,8(8):340-341.
[5] Garratty G,Petz LD.Transfusing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haemolytic anaemia[J]. Lancet, 1993,341(8854):1220.
[6] SalamaA,BerghoferH,Mueller-EckhardtC.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in warm-type autoimmune haemolytic anaemia[J]. Lancet, 1992,340(8834):1515-1517.
[7] 劉志剛,蔡曉紅,鄒緯,等.紅細胞自身抗體陽性患者輸血療效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5,28(8):940-942.
[8] 陸紫敏,紀黎明,梁萍,等.不同輸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中應(yīng)用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11,24(9):750-752.
[9] 劉景漢,汪德清.臨床輸血學(xué)[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212,214,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