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藝
摘要:英語作為世界上廣為使用的一種語言交流工具,英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將其看成一種交際工具來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可以培養(yǎng)高校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本文論述了合作型學習方法與英語口語學習的關系,分析了影響口語教學的因素,探討了高校英語口語教學中合作型學習的具體實施策略,提出以合作型學習方法來激發(fā)學生英語口語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以期使英語口語教學取得更加令人滿意的效果。
關鍵詞:合作型教學;英語口語;教學模式
一、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本人通過問卷、課堂觀察和訪談等調查手段,對本校大學一年級近300名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內容涉及學生課堂參與口語活動的情況以及師生課堂口語活動所用時間等方面。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學生雖然經歷了初高中階段六年的英語學習,但是大多數(shù)學生卻幾乎沒有接受過任何的口語化訓練。許多學生閱讀的詞匯量還可以,可是能夠活用的口語詞匯量卻十分有限,很多學生不敢,不愿說,還有一些學生因擔心出錯而干脆不說不練,如此的惡性循環(huán),影響了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
此種問題是由多方面原因導致的。首先,非英語專業(yè)的大學英語教學缺乏一個有效的語言環(huán)境與氛圍。英語課作為公外課,每周課時不多。學生課外接觸到英語的機會又較少,而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幾乎都是通過中文進行的。這些都對學生英語的口語能力發(fā)展和培養(yǎng)造成很大影響。
其次,學生利用英語講話的信心、能力不足。由于缺乏系統(tǒng)的,有效的口語的訓練及學生自身能夠靈活使用的英語口語詞匯不足,導致學生不愿意張口說英語。由于學生害怕口語出錯,再加上一些英語教師有時糾錯不當?shù)龋紘乐卮靷藢W生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積極性。
另外,作為公外課的大學英語課堂,班級的學生人數(shù)多時可高達七八十人,少則也四五十人,這導致在英語課堂上很難大面積采取口語訓練教學,學生與教師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活動不多,英語口語的實踐機會也較少,而有的時候,英語教師為了保證完成正常的教學進度,無法顧及到全班同學的口語學習,課堂上口語練習也就不夠深入,有的課堂甚至直接就省了這個流程。因此,學生的口語水平并不理想。
二、合作型教學概述
合作是人類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是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動力,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合作型教學就是將合作型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口語課堂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通過合作,共同達到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通過以合作為基本動力,提高學生敢于使用英語口語表達的能力,使學生在口語表達在合作活動中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合作學習是基于小組協(xié)作式的自主探究式學習,而非單純的接受式學習。其立足點在于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基于合作能力、自身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進一步轉化為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
心理語言學告訴我們,若是想讓學生獲得學習上的進步,則需借助一個自我調節(jié)的平衡過程。所以,要了解學生英語口語學習的行為,首先必須了解學生如何處理自身和學校班級環(huán)境間的關系,并據此通過采取合作學習措施,不斷調節(jié)學生英語口語認知中存在的沖突,并最終提高自身認知水平。此外,語言具備社會性的特點,因此,只有在和他人進行不斷交流的過程中才可以被熟悉和掌握。合作型學習方式有助于個體通過與他人的交流,實現(xiàn)新的認知平衡。
根據互動發(fā)展教育理論,教師通過給學生布置適當?shù)膶W習任務,并通過開展合作學習的方式,促進學生對于英語口語教學中相關概念掌握的程度。高質量的合作型交際互動活動,對于英語水平的提升至關重要。
通過合作型教學模式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相互之間的合作精神,養(yǎng)成正當?shù)母偁幰庾R;可以讓學生在相互學習、合作學習中提高學習的自覺性,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合作型教學模式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鼓勵學生們知識共享,資源共享,達到共同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三、利用合作型教學方法優(yōu)化英語口語課堂
為了更好地開展合作學習的教學活動,合作型教學方式最好在大學一年級的第二學期開始,因為此時教師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對于學生學業(yè)成績、個性、能力及性別要素等已經有了基本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合理調整各成員之間的差異性和互補性,按照組間同質與組內異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將優(yōu)秀學生、后進學生合理搭配起來,將活潑學生與內向學生有效組合起來。對于50人左右的大班課堂,可以采取每五個人組成一個小組的形式。分好后,再對學生座位重新進行安排,從而方便小組中成員的日常交流。在綜合考慮了學生口語水平,性格特點等因素外,教師還應考慮到課下學生鄰近的空間位置的有利因素,可以適當將同寢室的不同水平的學生安排在一起,空間的便利性以利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這種形式將課內的合作關系延伸到課外的合作,使教學內容走向寢室,走向生活,充分利用教育資源,不但拓寬了學習環(huán)境,而且密切了同學之間、室友之間的人際關系。每個小組應選擇一名責任心較強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擔任學習組長。通常在小組合作之后,可以展開組際之間的學習競爭,以求得全體學生的共同發(fā)展。
作為英語教師,在課上和課下都要為學生設計具備一定挑戰(zhàn)水平的合作任務。教師要能夠推陳出新,并自如運用英語教材實施課上課下教學的連貫性。教師應當掌握小組學習的進程,給學生提供獨立口語學習活動所需的素材。最后,在合作學習的活動中,充分挖掘出學生口語表達潛能,注重對學生合作學習精神與積極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在課上課下二者任務的結合過程中,教師應妥善處理好課下訓練任務和同學間的督促檢查的關系,同時要注意課外活動多樣性的原則,以求經過課內課外的訓練,使學生的英語口語訓練走上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從而達到課內帶動課外,課外豐富課內的良好教學效果。
在設計小組學習任務時,教師還應注意口語表達任務的難度水平。因為一旦教師布置的任務太難,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如果學習任務太簡單的話,則無益于學習水平的提高。所以,在設計合作學習教學任務時,需要符合大部分學生英語口語的實際掌握能力,同時,還應當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和挑戰(zhàn)性。只有這樣,才可以激起學生對于英語口語學習的求知欲與好奇心,并通過這個過程,提升英語口語學習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文章中的單詞、詞組,編一些小故事,通過采訪、做游戲、辯論等方式匯報學習成果。最后,英語教師應當依據各組表現(xiàn)給予積極肯定,并獎勵表現(xiàn)好的學生。
通過對比,學生已從過去單一、沉悶的課堂氣氛里解脫出來,上英語口語課興趣倍增、情緒高漲。他們積極發(fā)言、思維活潑。通過數(shù)據對比,可以看出學生在對英語口語的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能力均有提高。傳統(tǒng)的口語教學,教師占了大量時間,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時間比較少。而合作型課堂教學能夠立足于“以學生為中心”的這個教學出發(fā)點。能夠在英語口語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情境,引發(fā)學生探究問題,進而討論問題。這樣的教學,教師在口語課堂上引導的多、學生使用語言表達的機會多,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并且由于有小組合作的模式,學習水平低的學生從心理上也減輕了一些負擔,課余有時間和小組成員進行對于話題的溝通交流,使他們從學習壓力中解脫出來。通過觀察,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主動學習能力明顯改變,英語水平中高級的學生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經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班里出現(xiàn)了一些對于英語口語表達興趣濃厚,思維靈活,能力較強的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型的學風。
四、合作型教學方式的成效
為了明確合作型教學對于英語口語教學的作用,本人開展了為期三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和實驗。首先將學生分為實驗班和普通班,然后對實驗班和普通班采用同樣教材但進行為期3個學期的不同方法的授課。普通班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實驗班將進行合作型理論指導下的學習,通過對比兩種教學方法,發(fā)現(xiàn)合作型教學方法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過程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合作型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學習有利于教學的多邊合作,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平等參與的機會。而且,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集體觀念。合作小組的異質性決定了學生在共同活動中能夠做到互相幫助,體現(xiàn)出了集體主義的意識要求。在合作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建立起了和諧的人際關系,好的人際關系對于學習又起到了正面積極的作用。其次,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科書和教師的教案成為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易使學生對教材產生依賴心理。而通過合作學習,引導了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信息。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圍繞一個主題,廣泛查閱書籍和網絡,拓寬了知識來源。最后,雖然合作學習,強調學生間的合作,但它也培養(yǎng)了各小組學生中的競爭意識。
在合作學習中,師生間的關系不再是教師一味傳授,學生只管傾聽的傳統(tǒng)模式,而是師生間平等交流與互動的新模式。學生獲得的表現(xiàn)機會要比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更多得多。教師更多的是一個顧問和指導者,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活動與學生的活動及學生之間的活動有機地融為一體,提供了一種師生互動的新形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組合作學習有利地照顧了學生的個別差異,引導學生將個別差異作為一種積極的教育資源加以利用,達到讓優(yōu)等生,中等生,后進生共同進步的效果。
五、結語
通過三個學期的測試表明:教師可以在口語教學中利用合作型教學方法,其對學習者的口語表達能力產生了積極影響?;诖死碚摰挠⒄Z口語教學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從而使英語口語教學取得更加令人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