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推拿科主治醫(yī)師 林 敏
問:本人80多歲,體弱多病,想通過日常按摩做保健。有報道說,順時針按摩為瀉,逆時針按摩為補,實證應順時針按,虛證應逆時針按。但有的報道說,順時針按摩為補,逆時針按摩為瀉。請問哪種說法才是正確的?
深圳 蔡讀者
答:中醫(yī)看病講究辨證施治,所謂“虛則輔(補)之,實則瀉之”,推拿醫(yī)生也會根據(jù)患者病情,選擇合適的手法。補、瀉講究輕重、緩急、迎隨……在某些細節(jié)上,不同流派有不同見解。例如小兒推拿里有五經(jīng)穴,有的流派認為“旋推為補,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有的流派認為“向心推為補,離心推為瀉,來回推為清(平補平瀉)”;又如,摩腹補、瀉應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操作亦有爭議。因此,很多推拿愛好者甚至是推拿醫(yī)生也有諸多疑問。
有意思的是,雖然不同流派操作方法不同,但是在臨床應用中皆有療效;并且按各自的方法操作(理論上是相反的方向),并未見到大量的副作用報道。這提示手法操作的某些細節(jié)對補、瀉的影響可能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大。為了真正解決這些問題,學術界還需要進行一些科研工作。
個人以為,推拿的補、瀉效應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不能脫離了“證”(包括體質、病型等)“穴”(包括部位、經(jīng)絡、穴位等)“法”(手法的選擇、搭配以及具體操作)來單獨討論推拿的補、瀉。
以摩腹(順時針)為例,大部分在腹部操作的手法,皆能促進消化道蠕動,增加消化液分泌,加速內(nèi)容物排空。對于腸熱腑實大便秘結(實)者,摩腹促進結腸推動分泌黏液利于宿便排出,起到通腑瀉熱(瀉)的作用;對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虛)者,摩腹促進胃腸蠕動并分泌消化液利于消化吸收,起到健運脾胃(補)的作用。此即中醫(yī)所謂“腑以通為用”,摩腹促通,通在實證者為瀉,在虛證者為補。
按摩關鍵是辨好“證”、選好“穴”、用好“法”,只要對穴位的刺激達到一定的量,就能起到相應的作用。沒有必要太過糾結于某些細節(jié),導致束手束腳不敢嘗試。跟哪個流派的老師,就按照他的方法操作學習。當然,如果有不同的方法,在安全的前提下,做些嘗試未嘗不可。順其自然,循序漸進。真的不知道該用補還是瀉,或不知道該向哪個方向做,可先采用平補平瀉的方法,在操作中認真體會手下的感應,以及病灶部位的傳感。
記住,你的感覺很重要。當然,如果是真的生病或加重了,還是最好去問問醫(yī)生,切莫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