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菱逸
摘要:截止到1月15日,上映18天的《前任3:再見前任》(下稱前任3)的票房已經高達至近18億,可謂是2018年電影票房的第一匹黑馬?!肚叭?》這部小成本電影講述的是兩對情侶因小事分手之后卻還彼此相愛但是最終又不得不離開的故事,看似情節(jié)簡單卻在人的感情方面飽含寓意,充滿了哲學上的反思。
關鍵詞:《前任3》;存在主義;人性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3-0097-01
《前任3:再見前任》(以下簡稱《前任3》)是田羽生導演的“前任”系列的最后一部。雖然說業(yè)界對于這部電影的評價褒貶不一、兩極分化比較嚴重,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作為觀眾看完這部電影總能對人生多多少收有一些新的體會。從專業(yè)的影視角度來判定的話,《前任3》并不是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那它為什么可以逆襲能為2018年的第一匹票房黑馬,正是因為影片中所呈現(xiàn)的臉譜化的真實以及觀眾與影片情節(jié)所產生的共鳴感。毋庸置疑的是《前任3》觸及到了人類內心深處對于存在的認識以及哲學思考。那么本文將主要從電影存在主義自由選擇性的方面以及人性的角度來進行《前任3》的存在主義解讀。
一、存在主義概述
在此我們所論述的存在主義從廣義上來說是指德國的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創(chuàng)立的一種思潮,活躍于現(xiàn)代西方的各個思潮之中。存在主義最早出現(xiàn)在一戰(zhàn)之后的德國,由于德國一戰(zhàn)戰(zhàn)敗再加上1936年遭遇世界性經濟危機,德國人重新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與存在的問題,存在主義哲學也就因此而誕生。我們可以得知存在主義強調的是主觀經驗和個體的自主,并非是一種理性的范疇,而是指人的精神所在。
二、《前任3》中存在主義的自由選擇性
薩特作為存在主義哲學里的著名哲學家,他認為存在就是自在,人從存在的開始就有自覺的選擇性,薩特在他的文章《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曾經提到這樣的觀點,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本身。而電影《前任3》中所體現(xiàn)的種種選擇都印證了選擇的自由性,電影中主要講述了兩對情侶的感情故事,主線是孟云與相處五年的女友林佳分手,孟云和林佳在分手后都渴望著對方先做出妥協(xié),但是兩人都不愿意先跨出第一步,也正是因為兩人的選擇僵持不下,林佳選擇收拾行李悄然離開。隨著時間的推移,孟云和林佳分別有了新的朋友。孟云在工作中結識了王梓,孟云選擇把王梓當作林佳的替代品。而林佳也在同學聚會時再次相遇大學時期的追求者王鑫,林佳選擇接受別人對她的好。孟云和林佳的選擇再一次讓兩人陰差陽錯的再次錯過了。在影片的最后,兩人的還是選擇彼此分開珍惜現(xiàn)在,彼此做著曾經約定好告別的儀式。孟云選擇裝扮成至尊寶的模樣在市區(qū)喊“林佳,我愛你”,而過敏體質的林佳選擇吃芒果吃到死,在這個片段中導演運用了交叉剪輯的蒙太奇,將分別的決心與痛苦在銀幕上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由此我們可見人的觀念與價值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自由選擇中逐漸形成的。
有的學者認為存在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的道家思想相似,簡單總結其特點,存在主義不受傳統(tǒng)和規(guī)矩的束縛,向往追求自我和自由。拿電影本身的劇情來說,《前任3》改變了以往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結局,兩個原本相愛的人卻選擇分開更多了一些關于愛情的真實,經歷了過去的遺憾才會更懂得珍惜現(xiàn)在的擁有,也許這種不圓滿也是一種圓滿吧。而導演的意圖也正是希望觀眾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后不要輕易的因為一些小事說分手,要努力珍惜身邊的那個人。
三、《前任3》中存在主義視域下的人性
存在主義哲學有很多條分支,但是在人類的生存問題上他們保持著意見上的一致??藸杽P郭爾作為存在主義哲學的理論先驅,他對存在主義哲學最大的貢獻就是把孤獨的個體看作是世界上唯一的存在實體,把人的主觀心理看做人的存在。在他的觀念中孤獨的個體并非是指具體的人而是主觀的思想者。
我認為《前任3》的亮點在于人物形象的刻畫,尤其是在兩對情侶分手之后男女雙方表現(xiàn)的對比。在影片中主人公分手之后,男女的表現(xiàn)截然不同。孟云和余飛在恢復了黃金單身漢的身份之后,在夜店里狂嗨,在社交軟件上認識新的女生。而林佳和丁點在分手之后將自己封閉在家中,甚至是在煮面條的時候都會失了神。影片在對于這一段的人物形象的刻畫中,在女性方面展現(xiàn)了顯性的孤獨感,甚至在色調上都選用了灰色。而在男性方面,雖然表面上展現(xiàn)的是紙醉金迷的爆笑場景,但是采用電影中的一句話是“走腎不走心”,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充實”并不能填補兩個人內心的孤獨。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余飛和丁點在分手之后還會找各種理由組局兩個人再次見面。
四、結語
《前任3》作為一部小成本的電影,取得這樣優(yōu)異的成績不是沒有原因的。這部電影探索的主題是“愛情與成長”,希望本文在進行了這部電影的存在主義解讀之后,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能在經歷了人生孤獨的糾結、釋然后學會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