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孫濤,張小喬,霍江濤,李林鴻,祝河忠
帕金森?。≒arkinson’s disease,PD)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常見的變性疾病,多見于55歲以上患者,以姿勢步態(tài)異常、靜止性震顫、肌張力增高、動作緩慢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起病后癥狀緩慢進展,逐漸加重,患者較易產(chǎn)生心理及情緒障礙。研究[1]表明約有一半的PD患者合并抑郁癥狀。心理干預是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開展有效的心理治療模式,提倡高度重視人的價值、自由和發(fā)展,最大限度減少患者不適,保障在最佳心理狀態(tài)下接受治療,提高治療依從性。心理干預在PD合并抑郁患者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本文就此方面進行研究。
選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我科及神經(jīng)內(nèi)科住院患者36例,依據(jù)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運動障礙及帕金森病學組制定的診斷標準[2]及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項版本評分≥17分確診PD伴抑郁。36例患者依據(jù)病情嚴重程度隨機分為心理干預組和對照組各18例。心理干預組中,男10例,女8例;年齡46~78歲,平均(64.32±6.35)歲;患病時間(5.1±2.6)年。對照組中,男9例,女9例;年齡 45~77歲,平均(65.42±4.47)歲;患病時間(5.3±1.8)年。2組患者性別、年齡、患病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組患者均采用左旋多巴及COMT抑制劑2類藥物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與飲食、生活等基礎護理;心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進行一系列心理治療,2組均治療8周。心理治療:成立小組,明確目的,加強培訓收集臨床資料,對PD患者進行抑郁量表評分,說明心理干預的客觀需要及意義,鼓勵患者提問并且對問題進行討論,針對患者的疾病特點及心理問題進行資料整理分析,設計出理想、適用的心理干預流程;進行PD理論知識、人文關懷、心理知識培訓,講解心理干預及溝通時具體內(nèi)容及注意事項,重點強調(diào)心理康復的方法、時間控制、表達技巧等。實施內(nèi)容:①健康宣教:態(tài)度和藹可親,消除其緊張感。盡量將PD患者集中收治同一病區(qū),提供良好的治療環(huán)境,不僅避免患者受到外界刺激,而且有利于患友相互溝通;及時向患者及家屬介紹PD的疾病知識,包括該病病因、誘因、臨床表現(xiàn)、并發(fā)癥、治療進展、預后,重點介紹該患者使用藥物的作用、服用方法及可能的不良反應等。床頭備有健康教育、飲食及用藥指導等PD相關的科普材料,以增加患者對疾病的了解并且減輕恐懼情緒,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②個體化心理干預:針對不同的文化層次、社會背景、性格特點的患者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因為PD患者在情緒穩(wěn)定及活動中癥狀減輕,而情緒激動及靜止時震顫癥狀明顯,所以在與患者交流時高度重視言語溝通藝術,運用仔細聆聽、語氣緩和、態(tài)度和藹的交談方式保證患者情緒平穩(wěn),鼓勵患者說出心底的不悅,了解其心理問題,并且適當鼓勵和指導。與家屬溝通,發(fā)揮其支持、尊重、理解作用,減輕患者心理負擔。③多形式文體活動,開展音樂療法:針對不同程度活動障礙的PD患者,采用分層方法,告知其不運動的危害,鼓勵其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力所能及的文化娛樂活動,克服被動情緒,發(fā)揮積極主動性。對活動不便的患者可以開展音樂療法。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醫(yī)護人員的監(jiān)護下,鼓勵患者逐步進行穿衣、進食、如廁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鍛煉,并且鼓勵完成生活中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僅滿足患者自尊心理需要,還增加自信心、消除恐懼感。
①抑郁評價:分別在治療前后對2組患者進行HAMD評定,每個亞量表得分范圍為0~21分,得分越高說明抑郁越嚴重。HAMD評分減少≥75%為痊愈,≥50%為顯效,≥25%為有效,<25%為無效。總有效例數(shù)=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②生存質(zhì)量評價:采用健康調(diào)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評定。SF-36是在1988年Stewartse研制的醫(yī)療結(jié)局研究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short form,MOS-SF)的基礎上,由美國波士頓健康研究所發(fā)展而來,從軀體功能、生理角色限制、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心理健康等8個方面全面概括被調(diào)查者的生存質(zhì)量。
治療前2組患者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043,P=0.302),治療后心理干預組HAMD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和對照組(t=4.864,P=0.000),見表1。心理干預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10.02,P=0.00),見表2。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分,±s)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分,±s)
組別對照組心理干預組例數(shù)18 18治療前8.64±3.99 19.38±2.28治療后15.31±3.17 10.07±3.04
表2 2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2組患者SF-36評分各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SF-36評分各項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2組生理角色限制、軀體疼痛和社會功能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理干預組軀體功能、一般健康狀況、精力、情感職能、心理健康均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分,±s)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shù)對照組心理干預組18 18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軀體功能42.75±4.51 59.24±5.39 43.68±6.20 83.17±6.69生理角色限制6.59±11.26 39.91±15.90 7.36±11.49 45.78±13.16軀體疼痛41.95±11.71 61.48±8.93 40.12±11.99 67.09±14.32一般健康狀況44.74±6.47 62.54±8.14 43.94±7.51 75.13±6.50精力50.81±14.37 63.12±6.98 47.41±15.19 75.86±9.61社會功能47.44±10.59 62.21±8.38 51.70±12.61 66.78±12.91情感職能15.96±16.97 32.92±16.93 15.92±18.87 66.19±18.02心理健康57.26±6.39 63.96±6.33 54.23±8.29 81.93±5.90
PD是常見病多發(fā)病,由于疾病逐漸進展,且終末期缺乏有效治療方法,患者常有巨大心理負擔,容易出現(xiàn)心理疾患。國內(nèi)外學者認為,抑郁可能為PD的首發(fā)癥狀,且具有起病早、癥狀不典型、主訴不明顯、不易被識別等特點,因此常被忽視,未得到治療等[4]。近期國內(nèi)外針對心理干預對PD患者抑郁、焦慮等情緒的作用進行了多項研究,沈晶婧等[5]研究發(fā)現(xiàn)PD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通過心理干預可明顯改善,延緩疾病進展[6],促進身心健康。另有研究表明PD患者在進行音樂治療后,運動能力改善,社會交往增多,情緒穩(wěn)定性增加[7]。因此,通過關注PD患者的心理及情感狀況,改變傳統(tǒng)單一治療模式,采取藥物及一系列心理干預聯(lián)合治療尤為重要。在精準護理模式中,我們除了成立心理干預小組、制定流程外,還采用情感關懷及個體化心理干預,通過音樂療法舒緩情緒,通過增加社會活動增加自信心,轉(zhuǎn)移注意力,從而達到減輕抑郁的目的。
以往研究已經(jīng)表明,抗膽堿能藥物、金剛烷胺和COMT抑制劑幾乎沒有抗抑郁作用。為避免對實驗結(jié)果的影響,本研究對入組患者僅采用左旋多巴及COMT抑制劑2類藥物常規(guī)治療。本研究采用SF-36提供一個多維途徑用來檢測多側(cè)面的個人健康狀況。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治療8周后心理干預組HAMD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針對PD合并抑郁患者,合理有效針對性心理干預可減輕甚至緩解患者的抑郁情緒;心理干預組軀體功能、一般健康狀況、精力、情感職能、心理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心理干預用于PD合并抑郁患者有利于提高生活質(zhì)量,延緩病情進展。
在臨床工作中,不能忽視心理社會學因素對PD患者的不利影響,研究中我們把心理干預應用到我科PD伴抑郁患者的治療中,結(jié)果顯示心理干預能有效減輕老年PD患者的抑郁情緒,有利于通過情感心理障礙的改善提高藥物療效。采取生物醫(yī)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綜合干預措施,并且長期堅持,能進一步改善PD患者預后,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促進康復。
[1]Lesage S,Condroyer C,Lohman E,et al.Follow-up study of the GIGYF2 gene in French familie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J].Neurobiol Aging,2010,31:1069-1071.
[2]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運動障礙及帕金森病學組.帕金森病的診斷[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06,39:408-409.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4]喻東山,高振忠.精神科合理用藥手冊[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52-155.
[5]沈晶婧,汪麗芳.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合并焦慮、抑郁的心理護理研究[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2,10:760-761.
[6]丁一,張智慧.心理護理干預對帕金森病抑郁癥患者抑郁癥狀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4,17:131-132.
[7]Carbon M,Reetz K,Ghilardi MF,et al.Early Parkinson’s disease:Longitudinal changes in brain activity during sequence learning[J].Neurobiology of Disease,2010,37:45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