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梓健 陳文麗
服裝成衣或面料在長時間運輸或倉庫儲存過程中,由于環(huán)境存在高溫高濕,服裝本身的各種材料在相互擠壓下,經常會發(fā)生染料移染現(xiàn)象。2016年4月1日,GB/T 32008—2015《紡織品色牢度試驗 耐貯存色牢度》實施。標準中有3種不同溫度和時間的試驗條件,低溫的試驗條件在試驗過程中,大部分檢測機構都能進行檢測。而條件3中(70±2)℃的高溫高濕的條件卻無法進行測試。為了讓服裝生產商以及檢測機構更好地熟悉標準中3種不同試驗條件有何異同,文章就3種不同試驗條件進行了試驗,并分析試驗結果,讓其在選用和執(zhí)行標準過程中更加清晰明了。
本標準適用于各類有色紡織品在貯存過程中染料遷移程度的試驗方法。
將試樣與多纖維標準貼襯織物之間或試樣之間相互貼合,形成組合試樣,在規(guī)定的溫度、濕度和壓力下,放置一定時間后,自然干燥組合試樣,用灰色樣卡或儀器評定多纖維貼襯織物中每種纖維的沾色級數(shù)和試樣的變色級數(shù)。
隨機選取16塊不同顏色、不同組分、不同結構和染整工藝,但有一定沾色可能性的試樣。
主要儀器:耐汗?jié)n色牢度儀,電子天平,恒溫恒濕箱。
試劑和材料:多纖維貼襯織物,三級水,樹脂板,濾紙,評定沾色用灰色樣卡。
本次采用GB/T 32008—2015《紡織品色牢度試驗 耐貯存色牢度》標準中規(guī)定的3種測試紡織品耐貯存色牢度試驗方法進行試驗。在各均勻織物上分別裁取3塊尺寸大小為(40±2)mm×(100±2)mm的試樣。試驗前,依照GB/T 6529將試樣放置在規(guī)定的標準大氣下調濕至平衡。試驗前,在室溫下將多纖維貼襯織物浸入三級水中,使其含水率為100%~110%。
將預濕好的多纖維貼襯與調濕好的試樣的正面相貼合,組成組合試樣。制備48組組合試樣分別用于3種不同試驗條件的試驗。將組合試樣分別夾在兩塊樹脂板之間,然后放入耐汗?jié)n色牢度儀中,使試樣受壓為(12.5±0.9)kPa。將帶有組合試樣的耐汗?jié)n色牢度儀水平放置在已預調到規(guī)定溫度、濕度的恒溫恒濕箱中,分別選用表1規(guī)定的試驗條件進行試驗。試驗測試時間完成后,將耐汗?jié)n色牢度儀取出,再取下組合試樣,使試樣和貼襯分開,在室溫下自然干燥。干燥完成后,使用灰色樣卡評定多纖維貼襯織物中每種纖維條的沾色級數(shù)。
表1 試驗條件
從表2的試驗結果中可以看出,標準中條件3試驗的沾色級數(shù)要比條件1、條件2試驗結果嚴重很多。特別是多纖維貼襯中的錦綸、羊毛纖維條,最大相差3級。從表2中的試驗數(shù)據(jù)可知,試驗條件3由于溫度比其他兩個試驗條件要高出很多,雖然試驗時間是3種試驗條件中最短的,但染料遷移的現(xiàn)象較前面兩種試驗條件明顯加劇,沾色結果比較嚴重。從表2在同一相對濕度條件下,條件3試驗結果明顯比條件1、條件2試驗結果要差很多。條件3與條件1的結果比較中,沾色結果相差最大的是兩種試驗條件中的錦綸、羊毛纖維條,最大相差3級。條件1和條件2的結果比較中,多纖維貼襯織物中的6種纖維條的沾色結果基本相同或相差0.5級,相差最大的是醋纖為1級。條件3和條件2試驗結果比較中,差異最大的為羊毛,其次為錦綸相差2級。
表2 試驗結果
由以上數(shù)據(jù)可得,GB/T 32008—2015中的3種試驗條件,雖然試驗的相對濕度相同,但由于試驗的溫度以及時間不同,試驗得出的多纖維貼襯織物沾色級數(shù)也不相同。這些差異可能還與所選用的測試樣品的組成成分、染色所選用的染色劑以及整理工藝有所相關。由于試驗條件有限,無法得知所選用測試樣品所使用的染色相關問題。因此這方面的分析未涉及。
1)GB/T 32008—2015是目前國家標準中關于紡織品服裝耐貯存測試中比較全面的一個標準。標準涉及3種不同試驗條件,有高溫高濕,也有低溫高濕的,是目前國家紡織服裝色牢度測試耐貯存色牢度標準中未涉及的。
2)本文通過試驗數(shù)據(jù)得出,采用3種不同的試驗條件進行試驗得出的數(shù)據(jù)是有差異的。特別是條件3較條件1、條件2試驗所得的結果要嚴重很多,具體數(shù)據(jù)差異見表2。由于標準中并沒有明確指出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選用哪種試驗條件進行測試,因此,在選擇此標準檢測紡織品服裝成衣或布料的耐貯存色牢度時,應同時選用3種試驗條件進行試驗,以沾色最嚴重的試驗結果作為此產品的沾色級數(shù),同時應該備注說明所選用的試驗條件。
3)GB/T 32008—2015是國家推薦使用的標準,此標準中的3種不同測試條件可以用來評價紡織品在整理后貯存時潛在的染料遷移的可能性。有些染料會更容易發(fā)生遷移,某些整理劑和整理工藝也會使這種現(xiàn)象加劇。服裝生產企業(yè)或檢測機構應根據(jù)企業(yè)自身生產的產品對倉儲的環(huán)境要求來選擇相應的測試條件進行試驗,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商業(yè)貿易摩擦和爭議,企業(yè)才能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商業(yè)市場環(huán)境中進一步發(fā)展,同時為消費者的消費安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