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醒善
摘要:繪畫作品中根本不存在真實的運動,在繪畫中見到的運動,不是一種存在,而是一種在視覺形狀上發(fā)生的改變,而是一種帶有傾向性的張力的事件,是一種視覺的擴張。本文將從畫面構圖、色彩、筆觸等三方面來闡述繪畫作品的運動感。
關鍵詞:運動感;張力;構圖;色彩;筆觸
中圖分類號:J5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6-0011-02
一、前言
運動,是最容易引起視覺強烈注意的現象,它是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移動;而繪畫是在二維平面上進行創(chuàng)作的視覺的、靜態(tài)的藝術,它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因素來創(chuàng)造一種“不動之動”的運動感,來傳達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張力。
真實的運動不會存在于二維畫面中,我們見到的繪畫的運動與電影、電視中看到的運動是絕然不同的。這種運動,它不是一種存在,而是一種在視覺形狀上發(fā)生的改變,如聚集、平行、傾斜等,嚴格意義上來說,它是一種事件,帶有傾向性的張力的事件,繪畫作品中體現出來的運動感,其實就是一種視覺的擴張。如何實現繪畫作品的“不動之動”的運動感,需要通過繪畫本體語言來表現與實施。
二、繪畫的運動感取決于構圖
構圖,是繪畫作品表達思想內涵的重要手段,也是獲得藝術感知力的最佳途徑,如何合理運用構圖使畫面具有運動感,這也是藝術家所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通常構圖的樣式包括三角形構圖、圓形構圖、弧線構圖、S形構圖、對角線構圖等,藝術家通過構圖來塑造畫面的動態(tài)內容,以達到運動感,給人以完滿的視覺感受。
在許多經典繪畫作品中,我們均可看到運動感在構圖骨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例如浪漫主義先驅席里柯的代表作《梅杜薩之筏》,除了畫中那些遇難人物的振臂呼救、海濤的洶涌及木筏的震動與顛簸均給人以極其強烈的運動感外,在構圖中采用大金字塔構圖中多重穿插小三角形的構圖來塑造畫面的不穩(wěn)定感,構圖中靠桅桿的傾斜,逆風往后吹的船帆,以及船帆的歪斜所構成的不穩(wěn)定的線形結構,使人產生一種危殆之感,與遇難者向往救生船的心情造成極大地反差,產生了一種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
從高更的《雅各與天使的搏斗》的構圖中也可窺見一二。作品中有一截枝干將畫面一分為二,處在下方的是現實,處在上方的則是幻象;在現實中,三頂特大的白色帽子尤為顯眼,這群農婦在聽完牧師的布道后,出現幻覺,仿佛看到了雅各與天使在搏斗,于是在上方的幻象中,可以看到兩人在拼力格斗,畫面中雅各與天使搏斗的“動”與前面一排農婦的“靜”形成鮮明的對比;畫面呈對角線構圖,在視覺上給人一種力量感和不穩(wěn)定性,極好的塑造了畫面的運動感。
繪畫構圖的運動傾向,會帶給觀者以強烈的運動經驗,提高觀者的感受體驗。眾所周知,巴洛克風格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它的運動性。巴洛克藝術家魯本斯的《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的構圖,就具有極強的運動感。畫面中的男人、女人、甚至馬匹都處在旋風般的運動當中,整個構圖接近于圓形,圓形構圖本身給人一種不穩(wěn)定性,畫面內容又表現的是“搶婚”題材,所以內容既是暴力的,又帶有游戲般的喜悅感,而形式卻是運動的,構成了不穩(wěn)定的混亂場面,讓觀者目不暇接,使得這幅作品成為巴洛克藝術的靈魂——“運動性”的最佳詮釋。
三、繪畫的運動感取決于色彩
色彩在心理學上能引起觀者在情緒上的聯想與映射,不同的色彩帶給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譬如梵高與高更都喜歡使用黃色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與心境,但二者的黃色卻又截然不同;梵高的黃色是檸檬黃,明黃,讓人們想起太陽的色彩,表達出梵高對生命、生活的一種渴望與追求,所以人們稱梵高為“撲向太陽的畫家”;而高更的黃色是土黃色,赭黃色,表現出高更對原始土著民族的一種深沉的愛,一種神秘感,以及對異域的一種向往。所以,合理運用色彩,使之在畫面中呈現出一種運動感,這也是色彩本身的魅力所在。
從色彩上表達運動感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梵高,在梵高的繪畫中用色是非常主觀的,畫中的色彩仿佛在傾訴他的情緒。作品《麥田上的烏鴉》就是其去世前最后一幅寫生作品,梵高一生摯愛黃色,而此畫中依舊是人們熟悉的黃色,但在此刻卻充滿了壓抑與不安,金黃色的麥田被深藍色的天空沉沉壓住,烏云密布,透不過氣來,似乎連空氣都凝固了,靜止了,一條綠色的小路伸向麥田深處,霎時間,一群黑色的烏鴉騷亂低飛,向梵高襲來,更增添了一種壓迫感和不安性,畫面中的筆觸充滿著運動感,仿佛帶動著色彩給人心靈重重一擊,讓觀者感受到了畫家前所未有的緊張與痛苦。人們曾評價這幅畫,說它就像由色彩和線條組成自勺“絕命書”,而這封書信來得那樣突然,讓人們遂不及防。
印象主義的繪畫作品更是喜歡用色彩作為語言,來表達它的“運動感”,其色彩的主觀與生動,更是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多彩的客觀世界。莫奈的《印象·日出》作為一幅海景寫生畫,其灰色調的色彩與粗獷剛勁的筆觸,甚至可以說筆觸相當的隨意、零亂,但卻把霧氣交融的景象表現得極為生動。
色彩上,只有深淺不同的藍色與桔色構成,似乎可以清晰的看到一筆筆的堆砌,色塊分明,近觀,雜亂而無章;遠看,則形成了和諧的灰調子,使這些色彩在人的視網膜上完成了混合與調色,再現了色彩在陽光下的立體感和跳動感,莫奈用這種繪畫語言把事物無時無刻的運動表現出來。
四、繪畫的運動感取決于筆觸
繪畫作品中筆觸的運用充分體現了手的運動過程,同時也是繪畫的過程。筆觸的方向、大小、力度等都是使畫面產生運動感的誘因,當你運筆朝著一個方向傾斜時,會有向此方向的一種張力吸引著你,使畫面帶有強烈的運動感;當你作畫時,運筆快速,如疾風驟雨一般,也會讓觀者有一種對運動的感受,從而體會出畫家作畫時的藝術狀態(tài)。
梵高的《星月夜》就是用筆觸表現運動感的最佳例子。這幅畫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個在不停旋轉的旋渦,仿佛有一種神秘的力量要把整個世界吞沒。畫面表現的是夜晚景色,他使用短線條筆觸組成激蕩旋轉的宇宙,11顆大小不等的星辰聚集在月亮周圍翻滾著、掙扎著,左下方一株柏樹像褐色的火焰在熊熊燃燒,不斷的顫動著,對抗著這股神秘的力量,反映了畫家焦慮和躁動不安的情緒和狂亂的幻覺世界,讓人感到畫家的心在燃燒,在吶喊;使觀者仿佛置身于旋風般的運動之中。這幅畫具有象征意義,作品筆觸激烈奔放,線條相互扭結在一起,使作品充滿了焦慮和神秘的氣氛,好像對世界做著某種暗示,充斥著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而科柯施卡的《風中的新娘》,是其早期一幅帶有浪漫主義氣息的繪畫作品,畫中“新娘”依偎在“新郎”的身旁,二人經歷了千難險阻,駕著小舟與風、雨搏斗,“新娘”是安詳的,緊閉雙眼;而“新郎”卻是不安的,睜著雙眼,似乎預感到她將離他而去,透露出一種絕望與哀怨。畫面中的筆觸強勁,仿佛隨著風在旋轉,這種筆觸體現出畫家情感的一種宣泄,帶有騷動性,強烈地震撼著觀者的內心。
繪畫作品的運動感取決于畫面的構圖、色彩、筆觸,三者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通過繪畫作品運動感的塑造,使觀者體會出二維畫面“不動之動”的巨大魅力。